先品味蛋,再认识鸡——评《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
2012-11-02◎文/曹峰
◎文/曹 峰
韩寒的影响力有多大呢?
2011年6月25日凌晨,他的一篇 《我在上海,活得很好》的博文,仅仅在一个周末两天时间48小时之内,赚来50多万条点击,1万多条评论。这个读本关注量,是互联网时代的传奇,是对传统出版的挑战,也是当今中国,全民精神世界渴求不凡之响、“流动性泛滥”的日常写照。
对此,笔者早已见怪不怪。
而手上有一本书 《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 (以下简称“情书”),它竟然在书的封底赫然印着“韩寒说,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这本书里的文学就不装”。让笔者大为震惊:现在谁敢顶着韩寒来吆喝卖书?全世界的标签多了,何必跟这 “不懂事”的帅哥套近乎?在购买本书的众多推荐条中,还有一条同样吸引眼球:“文艺是个屁,放出来真给力”,是另一个活跃参选分子、大眼李承鹏的“名言”。
哦耶哦耶(书中作者的感叹语)!莫非现在的出版社书籍营销,需要用最入世的方式才能引得关注?难道先哗众再取宠,是当今中国精神产品进入主流视野的不二之选?哪怕是酒香也要先把巷子涂成夜店的招牌?
带着诧疑,笔者一口气读完了全书。
这是一本典型性的现代中国城市知性女性散文集,“五处”地方——游走在别处、温暖在近处、感悟在深处、唏嘘在明处、思考在静处,处处不落空,是作者身边的写照和感悟。每一篇的叙述语境和联想,足以比肩作家协会任何一位专业会员。虽然笔者喜欢在文学评论圈观察,看得懂各种书评套路,但面对这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新出读本,其视角如此全面而标新、内涵如此超凡却不脱俗,似乎也一下子担心点评不给力。况且笔者从不写书评。
作者说:“我早练就了一副铁石心肠,面对所有的赞美都能够岿然不动……。”笔者和作者本人并不熟,尤其面对一个不准备接受礼赞的写者,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沉下心来,用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方法,即创作一番新的真切感受,藉此来呼应和对话这本散文集,并来试图揭破 “情书”文字魔力的秘密。感人不是无缘无故的,笔者有感而发。而对于正在寻求感动的人,“情书”是个好点位。如今在中国,精神交流的渠道像泄洪开闸,博客是其中的一大通道。想现在,谁的电脑收藏夹里都有自己的心水博客,隐藏这份秘密交流的幸福感,似乎可以代替看电视的快感。“情书”作者于雪梅就是一个城市生活的精灵,她远离电视、浸淫于文字世界。她在她自己的博客世界里耕耘、收获,一写就是经年。连她身边的钟点工阿姨也认为,她是最辛苦的一个女人:整天写作,连美容时也在勾画文字的天空。但勾画的基础是潜心观察和慎密思索,作者头衔上有两个博士后光环,她在文字世界的横空出世,更仰赖于她的经历历练和思维特质。
于雪梅的散文集,记录在国外求学生活的片段,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异域的蕴育显然让她的视角更气韵生动,她从小家境雅致,被小说 《傲慢与偏见》这样的气场笼罩,文艺腔宛然天成。之后,她描绘70年代人的内心世界,笔触涉猎宽广:求学、职场、物质、精神、政治、社会、文化、情感、婚姻……她的文字也因着独特的思考而诡异幻变:
“婚姻不能够消除孤独,但它并非没有用处,它可以用烦恼来代替孤独”、“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一直暗恋的某个篮球明星还擅长写抒情诗,你一直景仰的某个商界传奇人物居然还是研究席勒的专家,你的惊喜溢于言表,呵呵,可爱往往就是在这一瞬间变成了性感”。类似这样活泼而耐寻、充满机锋和哲思的文字,是“情书”的最大亮点,《山楂树之恋》、《倾城之恋》……所有的恋歌被她讲述的入木三分,女性眼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投出别样的感怀,每篇文章皆引人沉思。
这本散文集是一本博客文集,这注定了写每一篇的当下,就是一个独立的情绪世界,而让世界最终连成一册光怪陆离的情绪文本,读的过程中,穿越感便是最大的感受:原来当每件感动汇聚的时候,事件就不是事件,而成了传奇的组成。“情书”某种程度也就是作者的成长记录,写给自己的岁月实在不谬矣。
由着作者的独特经历、个性、超强记忆力和数理思维力,一沾上文字,情感世界便呈现异彩。她自诩的初级人生目标是:比美女有才、比才女更美;终极目标则是:比美女更美、比才女更才。戏谑的背后是一派深刻的内省。深刻有时为了掩藏,会以粗浅的形式展现,于雪梅也深谙此道,所以她的文字幽默,她说自己长得像汤唯,那种坏笑的美,透露了她的心思。
如果没有这本散文集,网络世界里的于雪梅的粉丝,每天会在网上静待她的出现,她的文字让熟悉、认可她的人惊奇和钦佩,因为博客的内容是贴切当下生活的:买BALLY皮鞋、坐地铁、吃冰淇凌、“同传”的烦恼、应对开会的技巧、世博会、世界杯……一切琐事,被于雪梅过滤后赋予思考、赋予系统的鲜活的意义。聚会时的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而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翻译苏童 《红粉》时 “恶心得只想喝农药”,作者的生活思辨,让所有的事件变得品咂有味,这是一个生活使者,是一个智者的生存智慧,正如作者自己把博客命名为“挤在人群忘记自己”一般,她通过在人群中的沉思,不断挤压自己而最终忘记人群。这是超越,是精神涅槃,是城市人实现人生的另类方式。
尼采曾经说过:追逐别人的精神生活是可耻的。而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做的很多事情正是追逐,套用对中国达人的点评腔调:从专业角度而言,我要给于雪梅这本“情书”“Yes”!正是“情书”貌似随意的个人生活片段,强烈的个人内容,折射着社会的光谱,它是时代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一个范例。“情书”是于雪梅既往两年个人生活的流水年华,但点滴闪烁的是天地间的社会情绪点。一个城市需要这种个人化的深刻记载、也需要集群式的集体追逐,网络文字插上理性的思考,这才是可幸的,而汇编成册,玩味其间,是又一次整合式体验。
钱钟书先生关于文学评论中,有著名的“只吃鸡蛋不要寻找下蛋鸡”的说法,已经流转了很多年。但在互联网时代,品尝了鸡蛋之后,去迅速发现蛋的源头:给予那只不孤独的鸡最热切的共鸣,便成为最快捷的选择。笔者从“情书”中发现了作者这么一种真诚的邀约。她的生活情节、情怀和情致,足以让我们每个有灵魂生活的人去追逐一番。
“新浪博客——挤在人群忘记自己”,键入这几个词汇,你会搜索到一片清澈的文字天空,读书、识人,以文字的名义聚集、在文字中寻到城市人的坐标,下一封 “情书”我们一起来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