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地方组织开展孙中山研究的体会

2012-08-15吕植中

团结 2012年6期
关键词:北京市委民革辛亥革命

◎吕植中

(吕植中,民革北京市委会孙中山研究会会长/责编 刘玉霞)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研究会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民革中央领导下,民革北京市委会以孙中山研究会为平台,在弘扬中山精神、开展孙中山学习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

孙中山一生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走遍世界各地,在国内留下许多永不磨灭的足迹。一些即便是孙中山没有到过的地方,也存在着以中山先生命名的公园、道路等,寄托着对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悼念,为学习研究和宣传孙中山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孙中山先生一生曾三次莅临北京,最后逝世于北京,与北京结下了不解情缘。这三次莅临北京的时间,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三个特殊阶段。1894年,青年孙中山撰写了一封万言书,呈送给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学习欧洲各国 “富强之本”,以使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希望通过上书,引起李鸿章的重视,进而取得机会以施展自己改造中国的政治抱负,但受到李鸿章的冷遇。上书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便立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廷。是年7月,他顺道游历京师,窥视清廷虚实。首次到达北京的孙中山,对清廷腐败不堪的现状深恶痛绝,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同年在檀香山,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踏上了艰难曲折的革命征程。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因实力不足,以让袁世凯做民国总统为代价,策动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孙中山被迫让位后,专门从事实业建设。为宣传民生,沟通南北感情,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第二次莅临北京。8月25日,他在湖广会馆出席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并以最高票当选为理事长。在此次滞留京城的25天中,他与袁世凯就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问题进行了13次谈话,同时视察了京张铁路、清河制呢厂等。在京期间,他还曾先后5次来到北京湖广会馆,出席各方面集会,发表演讲,阐明其政治、经济等各项主张。此时,孙中山心中已有在10年内建设20万里铁路的宏伟计划,他希望在中国经济建设初具成效后,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袁世凯从来就不是革命的同路人,不久其反革命的嘴脸就暴露出来,并对革命党人举起了屠刀。孙中山愤而再举义旗,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袁。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除溥仪出宫,囚禁贿选总统曹锟。25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联名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政。孙中山极为重视发生在北京的这次革命。27日,孙中山复电决定北上,因为他认为除了广东之外,“北京也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他在广州各界于11月12日为自己北上而举行的欢送会上指出,“这次虽然没有彻底成功,但可相信革命在北京有可以运动的余地,北京可以作革命的好地盘。革命要在北京成功是可能的,并不是不可能的”。“这次北京的变动,不过是中央革命的头一步;头一步通了,再走第二步、第三步,中央革命一定是可以大告成功的”。正是满怀对北京的希望,孙中山于13日由广州起程北上。尽管途中痼疾发作,但仍于12月31日抱病抵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国家统一、民族独立。遗憾的是,国共合作刚刚开始,新的革命征程刚刚起步,孙中山就离开了我们。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与世长辞。孙中山逝世后,北京各界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仍然是纪念孙中山的重要地。

为了以孙中山三莅北京为背景,系统宣传不同阶段的孙中山及其思想,民革北京市委会在大量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寻遍孙中山在北京的足迹,以200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为契机,编辑出版了 《孙中山与北京》画册,并在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制作了 《孙中山在北京的足迹》个性化邮集,为广大民革党员学习研究孙中山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学习资料。

要以研究会为平台,对党员承担起宣传孙中山及其思想的重担

我们坚持认为,孙中山研究会不仅负有研究孙中山的责任,而且负有在民革党员中宣传孙中山及其丰功伟绩、弘扬其精神的光荣使命。

为给广大民革党员提供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宣传教育园地,2003年,经民革北京市委会与北京市政协协商,民革北京市委会将原位于中山堂内的孙中山铜像移到市委会机关大厅。这尊铜像,是根据1985年民革北京市委会在市政协所提建议、经中共中央批准摆放在中山堂的。邓小平曾为铜像亲笔题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因此,这座铜像对北京的民革党员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此后,北京的民革党员,在其加入民革组织后上的第一次党课,就是由孙中山研究会的同志,在铜像前向新党员宣讲中山精神。目的就是,希望刚加入民革的新党员能够从一开始就牢记中山先生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遗愿,用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激励自己,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充分利用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重要纪念日在党员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也是孙中山研究会应尽的职责。如2008年5月底,孙中山奉安大典80周年之际,孙中山研究会组织上百名民革党员前往香山碧云寺,进行民革优良传统教育。为了用中山精神激励广大党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为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贡献力量,研究会还特地用实木雕刻制作了 《孙中山遗嘱》纪念牌送给党员。有的党员不仅将纪念牌作为精致纪念品收藏,更是将其摆放于明显处,以时时对照自己,检查自己是否为中山先生未尽事业而努力奋斗了。

要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献计献策

孙中山研究会还结合民革特色积极开展参政议政。北京原在香山碧云寺内有一个孙中山纪念馆,但主要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展。作为首都,北京似乎还缺少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孙中山纪念馆。早在2003年,民革北京市委文史委 (孙中山研究会前身)就开始对北京中山会馆进行调研,希望能将中山会馆改建成孙中山纪念馆。

中山会馆坐落于北京宣武区珠朝街五号,前期是 “广东香山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五年 (1879年),由何子鋆牵头,扩修香山会馆。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在朝鲜任职的香山籍官员唐绍仪回京,再次邀请乡里及在京官员筹资扩建会馆,占地5000余平方米。后因香山县改为中山县,香山会馆亦更名为 “中山会馆”。上世纪50年代,“中山会馆”改为民居后,逐渐沦为破烂大杂院。随着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文物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保护古都风貌已经成为体现城市功能及北京特色的重要理念及重要工作。1984年5月24日,中山会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由于会馆已经成为了居民院,房屋损坏较严重,其中魁星楼、戏台已拆除,太湖石假山已移他处,惟有花厅、过厅等保存较好。

2003年,文史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呼吁尽快将中山会馆内的居民迁出,恢复其历史原貌。前几年,中山会馆开始进行腾退及修缮,但我们随之发现,政府有将中山会馆改为商业用途的考虑。

2010年,在辛亥革命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孙中山研究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 《关于在北京建立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建议》的调研报告,充分阐述了建立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馆对于系统介绍孙中山一生的丰功伟绩和辛亥革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指出,中山会馆修复后的使用,应该用于弘扬中山精神,而不应该用于商业。2011年,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革北京市委会将这份调查报告作为党派提案提出,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同年,该提案素材还被民革中央采用。孙中山研究会在结合民革特色履行参政党职能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要以孙中山为纽带,促进海峡两岸交往

民革党章指出,民革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工作重点,重视以孙中山爱国思想为纽带,推动海峡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交往,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民革北京市委会孙中山研究会理事主要由辛亥革命后裔及热衷于孙中山思想研究和宣传的人士组成。他们社会联系广泛,在推动两岸各方面交流交往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弘扬孙中山爱国革命精神,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孟召龙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为契机,将多年收藏的有关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邮品在党员中展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珍邮包括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年来发行的、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邮票、首日封等,十分珍贵难得。由此,孙中山研究会认为,如果这套邮集能于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在台湾展出,一定会在台湾同胞中引起轰动。

研究会副会长刘国平同志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保持有长年的联系。多年来,双方的互访使他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负责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友谊。为了利用这个百年一遇的机会,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研究会决定通过刘国平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联系,希望以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的名义,向研究会发出邀请,以便研究会能够携带邮品赴台展览。经过多方和长时间的努力,2010年9月,在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的率领下,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参访团成功参访台湾。这是北京市正部级领导首次率团赴台参访,也是全国省级政协主席第一次赴台。在台期间,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和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联合举办了 “孙中山先生纪念珍邮展”。通过赴台参访,民革北京市委会和台湾岛内有关部门建立了稳固的联系渠道,提升了对台交流质量和效果。由此足见孙中山研究会在促进两岸交流交往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北京市委民革辛亥革命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何维出席农工党北京市委会成立70 周年纪念大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民革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剪影
万鄂湘参加民革基层支部活动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