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三化”

2012-08-15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2期
关键词:通俗化三化大众化

王 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任何一种理论,不管它如何先进,如何完善,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界、宣传机关和领导阶层的层面,它的生机与活力是有限的,要使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要使尽可能多的人掌握并运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使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自觉地加以运用。同时,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通俗化”、“民间化”、“生活化”,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避无可避的三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重“通俗化”

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通俗化”就是指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普通百姓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大众话语”,增强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让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下神秘殿堂,返朴归真。列宁曾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2)任何一种理论,群众听不懂,便不会感兴趣,不感兴趣,又何来接受和运用?理论之存在的基础又何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也只有做到“通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为广泛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当代马克思主义才能永保生机与活力,不断丰富和发展。

“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3)“把厚本本编薄,把干条条讲活,把深理论用浅”,是我们党一贯追求的目标。在我们党历史上,早期革命家就已经非常注意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种宣讲著作中,尤其注意方式方法,结合群众的实际情况,配合群众的文化接受程度,将高深理论化为通俗读物,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其中比较成功的典范之作。它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普及传播,对帮助人民大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艾思奇也因此被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以致于《大众哲学》在解放前出了32版之多,在当时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广泛影响,许多青年就是受了《大众哲学》的影响,才踏上革命道路的。

我们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比较擅长的一位。他有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群众最喜闻乐见,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息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连没有文化的群众也一听就懂。比如,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来概括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作战律,用“钦差大臣满天飞”批评那些不经调查就乱发议论,乱提意见的人。这些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

现如今,我们在宣传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宣传十七大,以至马上要召开的十八大思想的时候,更需要借鉴这些方式方法,要把这些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使这些理论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只有这样,人民群众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才会不断深入,对这些理论的信仰才会越来越牢固。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重“民间化”

民间化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扎根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即“民间化”。马克思主义民间化,是指不仅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尤其强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武装,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能掌握并应用马克思主义,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大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非常英明的。

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们早就注意到了理论的普及所产生的非凡意义。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给J.H.沃斯的一封信里说得好:“路德让圣经说德语,您让荷马说德语,这是对一个民族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4)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治工作,他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加强思想建设。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充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要义,中国革命才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起来,并最终取得了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

当今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思想的分岔口,如何确保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要解决这个问题,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土地不种庄稼就长野草”,要使地里的不长杂草,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把它种上庄稼。不在人民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甚至不使群众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群众这块沃土就会被歪门邪道的、资本主义的野草思想占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会极大缩小,甚至没有了立足之地,其后果非常可怕。

所以,必须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使广大群众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他们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造者,才能在更宏阔、更自觉的实践层面上形成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才能造就出亿万个真正合格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重“生活化”

“生活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理论走进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为现实问题寻求破解之道。只有解决了民众的现实问题,才能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好的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毛泽东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6)理论只有关注现实生活,并切实转化为人民能真实感受到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信仰,人民才能真正拥护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科学解答“怎么看”这些问题,更要回答“怎么办”,也就是找到问题的答案,真正地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和热点问题,真正地使大众享受到理论带来的成果。

实践证明,任何理论能得以确立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产生广泛影响,都必须基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让人们理解并接受,进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对其日常活动产生影响。以佛教为例。众所周知,佛教自古印度传到中国后经过不断的中国化,最终走进了群众的生活被群众接受并认可。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佛教主动吸取中国本土文化并与当时群众生活实际结合,使得佛教更容易被中国民众接受,赋予佛教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并被群众所信仰。

所以,只有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融入到老百姓的具体实践中,解决当代老百姓的生活与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内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大众生活和价值观念联系起来,并逐渐融为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思维观念,从而在日常实践中能够自觉的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遇到的问题;也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精神力量才可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理想贡献力量。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34.

(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邓小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82.

(4)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2.

(5)毛泽东选集(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6)毛泽东选集(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猜你喜欢

通俗化三化大众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