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秦、赵文化的联系
2012-08-15冯书先
冯书先
(黄粱梦吕仙祠 河北 邯郸 056002)
一、秦、赵文化的主要特征
从秦赵文化的特质来看,两国都有务实和功利主义的特点。所谓“务实”和“功利主义”,就是指“主张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伦理观点”[1]。赵的实用功利表现在处于“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才能形成合纵的大本营,一切讲实用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多生发于此。在赵国“四战之国”的地理条件下,主张“行仁政”、“只有仁义而已矣”的孟子的儒家在赵地没能扎根。什么样的思想学说适合赵国的需要呢?那就是,“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的法家理论。在战国社会变动中,法家对社会变动反映最为敏感,观察也最细致。当时人们对征战兼并的看法极不相同,在种种不同见解中,法家最为实际。注重对物利的追求,赵地商品经济发达,“邯郸亦漳河之间的一都会也。”赵人不事农桑,农业发展不足,就是其注重实用的民风使然。
秦自建国到统一全国,一贯坚持的是攻伐、农战、垦荒、重本抑末这些关乎国计民生,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大事,没有什么仁义礼乐、人伦道德关系的诉求,他们缺乏齐鲁那样依本周礼,温柔敦厚的儒家道德传统。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日书中反映了秦国社会生活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出,秦国所关心的问题,不是仁义的施废,礼乐的兴衰,而是攻城夺地、为官为吏、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饮食娱乐、牛羊马犬、耕耘稼穑、屋室仓廪等与人们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日常生活的社会生产之事。”表现了秦人重实惠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2]。由于秦没有什么严格的宗法制度,做事情没有条条框框,就讲求实用。在战争中因为有利益所趋,军功赏爵,促使其战斗力最强。其功利主义的表现就在于对外作战时的勇战、好战。“军功爵制是秦王朝鼓励士气、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对秦人来说,则是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秦军功爵规定以杀死敌人的多少,作为赏赐爵禄的标准”[3]。在与赵等山东六国的战争中,这种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二、秦、赵文化的一致性
1.族源的一致性
秦、赵两国均含有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及周文化三种因素。秦赵的祖先都出自东夷民族的少昊氏部族,其先祖均以玄鸟为图腾。秦赵先祖伯益被称为玄鸟的化身,其子为大廉,称“鸟俗氏”,仲衍之后是“善飞”的蜚蠊(飞廉),秦赵的族源都可以追溯到东夷民族的少昊时期。另外,商文化也是东夷文化,赵地为商朝的核心地区,赵都邯郸曾为商纣的“离宫别馆”,不可避免地保留商的文化遗风,例如,赵人宗教信仰观念中保留有鬼神占卜的商文化因子。殷商文化的向西发展即表现为秦族的西迁。据学者研究,秦赵祖先的伯益部落是东夷族中最早西迁的一支。秦赵先祖都曾辅佐过商王和周王,有过很重要的活动。秦的区域也处于周的居住地。秦文化的形成也是由于秦襄公因护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周天子任命为诸侯,然后在西部发展的。
2.多元性、开放性方面的表现
从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两国疆界都与羌、戎等少数民族区域接界这就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客观条件。赵占有中原、北方两个文化圈,具有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双重特色;与戎狄杂处过程中通过通婚、战争,实现与之融合,所以赵地有胡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特点;其实,多元、开放就表现为民族融合和变革性。秦也不例外,秦文化在形成早期处于落后地位,所以被山东列国视为夷狄。前770年,秦孝公建立国家时候,秦才跨入文明的门槛。到商鞅变法前,秦已经到关东地区,与戎狄杂处,“始戎狄之教”,其生活习俗表现为戎狄文化性质。以后秦人与戎狄长期相处与交战,逐渐吞并一些弱小的戎狄部落。“秦人保留许多戎俗”,“秦国社会虽有‘周余民’,但新加入的戎狄人口恐怕不少,故不曾稍减其‘戎狄性’”[4]。这样秦一方面实现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周族和其他周边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开放性表现在秦善于吸收法家文化,在商鞅变法中,含有革除戎狄旧俗,摆脱秦的落后状态的开放性措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开放性改革,开了向胡族学习的先河,促进了赵地多元文化的交汇。
3.功利主义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性
秦、赵两国的文化中都有功利、务实的特点。两国都处在“法家文化圈”,表现出与齐鲁文化儒家价值观不同的“外倾”特征。这就是说,如果齐鲁文化秉承周文化,表现出重伦理、轻功利的“内倾”特质,那么秦赵文化含有轻伦理、重功利的“外倾”特点。秦赵文化到是有点像西方文化的价值特征。在人性论方面,秦赵文化的思想基础就是性恶论的价值取向,法家理论都是以性恶为基础的,所谓的“刻薄寡恩”就是商鞅和荀子学生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这种学说是功利主义的。荀子作为“名儒实法”的赵国思想家也主张性恶,不过强调后天的改造,所谓的“化性起伪”。他们和齐鲁的儒家孔孟学说主张“性善说”是根本不同的价值观。赵秦两国,一个是产生法家的国家,一个是接受法家地区。从功利方面谈,赵地作为法家的发源地,法家文化以耕战为本的思想主张无疑是最务实的。赵地还有从其他思想家如虞卿等纵横家,廉颇、赵奢、李牧等兵家,公孙龙、毛公等名家等事迹来看,适应“战”字当头的战国实际的他们也都是务实的。从价值层面看秦文化的各个层次可以看出其“外倾”的特点特别明显,传统上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在价值评价上,没有道德伦理的痕迹。秦人以世俗功利作为评判标准,完全没有“自省”、“责己”的道德修养。他们所关心的是日常的攻战、垦荒、生产等实实在在的事情。赵地出现的这些务实的思想正适应了秦国的功利主义之需。“战国时代法家的学说实行于秦就能成功,在秦国以外就效果不佳,也可以说明这一原理。正因为秦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以鼓励耕战的政策在这里很容易见效,因为它与秦人的文化传统相适应[5]。”
三、结论
秦、赵文化的区别虽不像秦与齐鲁那样界限分明,但也表现有不同的特点。秦赵文化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在重法、尚法上,赵是法律的最早诞生地之一,但没有秦法律严密。秦国在变法方面表现得更为全面彻底。赵国保留宗法制度,腐朽贵族政治的势力影响了对人才的重用。秦的功利主义表现强烈,宗法制薄弱,几乎没有重用同姓贵族。秦国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就是“客卿对于秦国的最大贡献”[6]。秦国在思想文化方面缺乏建树,却是接受赵法家理论的国家,但在器物、建筑制度方面秦却并不逊色。赵地出现许多著名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却很少为本国所应用,却在秦开花结果。在经济方面,赵国没有重农抑商,这与赵的经济多元有关,商业发达,农业发展不足。而秦重本抑末,是为了耕战的需要,为了补充劳动人口却招徕赵人到秦垦荒。秦的农业生产适应了后期对山东列国战争的需要。
综上所述,对比两国的文化,给我们以许多方面的启示,对整个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增补本).
[2]李哓东、黄晓芬,秦人鬼神观及秦文化特征,历史研究,1987,4.
[3]徐卫民,军功爵制与秦社会,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9,4.
[4]林剑鸣,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2007,3.
[5]孙铁刚,秦国与客卿,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860.
[6]何晋秦称“虎狼”考:兼论秦文化遇到的对抗,文博,2010,5,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