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南松阳县设置时间与得名缘由辨析

2012-08-15赵仕法

黑龙江史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汉献帝松阳县松阳

赵仕法

(丽水学院文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设置于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的松阳县,是浙南瓯江【1】流域除瓯江口之外最早建县的地方,是当时浙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松阳县设置的具体时间,史志上有多种说法。松阳县的得名缘由,史志上也说法不一。松阳县的设置,是浙南开发史上的重大事件,确有考辨、厘清的必要。

一、松阳县设置时间应为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汉献帝建安四年(199)

松阳建县于东汉末年献帝时期,这在史志上没有异议。但建县的具体时间,史志上说法不一。归纳起来,通常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是“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说:

兴平二年,太守许贡奏分乌程置永安县(据《汉书》注入此),析诸暨大门村置汉宁县,析章安南乡置松阳县(《台志》作“四年”,《宋书》云“吴立”),俱属会稽郡。(明嘉靖《浙江通志》卷1《地里志第一之一》)

兴平二年,分诸暨之大门村为汉宁县,又分章安之南乡为松杨县(2)。(宋嘉泰《会稽志》卷1《历代属县》)

二是“汉献帝建安四年(199)”说:

汉回浦县地,后汉章安县地,建安四年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大清一统志》卷236)

本汉章安县南乡地,建安四年,孙氏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4)

三是“汉献帝建安八年(203)”说:

松阳县本西汉回浦县地,隶会稽,东汉章安县南乡地,献帝建安八年立为县。(明·何镗《栝苍汇纪》卷 7《地理纪》)

近日翻阅古籍,偶然看到松阳建县时间还有记载是在汉献帝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的:

兴平元年,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县。(宋·陈耆卿《赤城志》卷1《地里门一》)

“兴平元年(194)”说,仅见于宋陈耆卿《赤城志》。赤城是台州的别称,与处州相邻。始平县治所即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志》纂定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为我国著名方志之一。陈耆卿在纂定《赤城志》前的嘉定十年(1217)赴任处州青田县主簿。在任三年,是否对包括松阳在内的处州历史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无从查考。说松阳县、始平县设置于“兴平元年”,不但历朝的《处州府志》与《松阳县志》没有提及,就连现在的台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天台县人民政府网也不予认同。

对于上述“建安四年”、“建安八年”二种说法,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质疑:

《吴志·贺齐传》:齐于建安八年讨汉兴,令杨松长丁蕃留备余汗。蕃本与齐邻城,耻见部伍,辞不肯留。考古今无杨松县,当为松阳之误。松阳,《隋书·地理志》作“松杨”,误倒为“杨松”也。丁蕃为松阳长,而齐曾为永宁长,所谓“蕃本与齐邻城”。而齐为永宁长,在建安元年,则元年时已有松阳县,既非吴立,亦非待建安八年始立也。(王国维《乾隆浙江通志考异残稿》卷1》)

王国维通过考证,提出松阳县“既非吴立,亦非待建安八年始立”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松阳建县时间至迟在建安元年(196)”说:

《三国志》卷六○记载,建安八年(203),贺齐进兵建安时,松阳县长丁蕃因“本与齐邻城,耻见部伍”,不服从贺齐让他留备余汗的命令。“与齐邻城”,当指丁蕃为松阳长、贺齐为太末长。太末、松阳两县毗邻,故曰邻城。贺齐任太末长是在建安元年前。建安元年,孙策以贺齐为永宁长。由此推知,松阳建县时间至迟在建安元年(196)。(《浙江通史·秦汉六朝卷》,王志邦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

金普森、陈剩勇主编的《浙江通史》,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现今研究的权威观点。

但“松阳建县时间至迟在建安元年(196)”毕竟不是具体时间,因此提到建县的具体时间,现在普遍还是采用“建安四年(199)”说。我认为应该采用“兴平二年(195)”说,一来符合现今研究“至迟在建安元年(196)”的权威观点,二来有明嘉靖《浙江通志》等权威文化典籍可资佐证。况且,据《宋书》卷35,吴宁(今浙江省东阳市)、丰安(今浙江省浦江县)建县于兴平二年(195),可见,孙吴在兴平二年确实在现今的浙江地域设置了一些新县,松阳设县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并不是孤例[3]。

二、松阳县的得名,缘于松阴溪旁的一棵秦时古木“松阳树”,而不是因为“位于长松山之阳”

松阳县的设置,说明当时的松古平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当时的松古平原是浙江南部的一个重要的人类聚落发展区域。松阳县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邑”。

松阳县的得名,缘于松阴溪旁的一棵秦时古木“松阳树”:

松阳树 《名胜志》:松阳县东南临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坐二十人。秦时物也。(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51《古迹十三》)

松阳木 《名胜志》:松阳立县,取松阳木为名。在县东南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围,其腹中可坐二十人。(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107《物产七》)

《吴地记》曰:县东南临大溪,有松阳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为名。王右军尝往看之。(《太平御览》卷171《州郡部十七》)

这棵秦时古木“松阳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容二三十人坐,是当地的一处胜景。王右军(即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303—361))曾经造访处州和松阳,现在的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和松阳县境内还有很多遗迹。这棵古木“松阳树”湮灭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但王羲之造访松阳时曾经前往观赏过,说明当时这棵“松阳树”还矗立在松阴溪边。

史志有松阳县名缘于长松山一说:

松阳县 东汉名。以邑有长松山也。(明·郭子章《郡县释名·浙江下》)

松阳县 因地处长松山之阳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陈桥驿主编,商务印书馆,1988.8第1版)

历史上,在五代吴越时期,松阳县曾经改名为长松县:

处州松阳县,梁开平四年五月改为长松县。(《旧五代史》卷150《志十二》)

朱梁时,杨氏据江淮。于是吴越钱氏上言,以“淮寇未平,耻闻逆姓”,请改为长松。(《舆地广记》卷 23《两浙路下》)

五代梁时,杨行密占据淮南。吴越王钱镠采取“远交近攻,对抗淮南”的基本军事策略,向与杨吴交恶。梁开平四年(910)五月,吴越王钱镠上书梁太祖,“淮寇未平,耻闻逆姓”,故凡属地与“杨”同音者,悉奏改之。吴越境内,除横阳改为平阳(意为扫平杨吴)外,地名不闻“杨”音。于是富阳改为富春,暨阳改为诸暨,东阳改为东场,浦阳改为浦江,松阳也改为长松。

长松山 在松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吴越时以此山名县,俗名牛头山,顶有龙潭,旁有九云峰。(《大清一统志》卷236)

牛头山 即长松山,旧名风牛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登其巅可以远眺处、婺。上有龙潭,旁有九云峰。叶法善解化于此。(清光绪《松阳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

牛头山在邑东三十五里。峰峦层叠有九,又名九云峰,与松阳接境。世传真人叶法善曾骑虎创庵于顶,修炼、飞升而去。后人即其庵建天师庙,刻真人像以供奉之,至今遇旱迎像致祷辄应。山有石子,剖之包络重重,若禹余粮,又次第剖之,中得小石,绀白而圆,相传为叶法善棋子所化。……太乙余粮之类今不可得矣。又山有石蟹石螺,土人犹时得之。(清光绪《遂昌县志》卷2《山水》)

石棋子 《名胜志》:遂昌县牛头山,唐叶法善尝与道侣对弈于此,局终,掷棋子于地,化为石。后人于其地每得一卷石,中有小石棋子,圆滑绀白,初出土尚温软,可擘取。(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107《物产七》)

长松山山势高峻,登上山顶可以远眺处州、婺州,顶有龙潭,层峦九叠,风景秀美,加上松阳历史名人中最负盛名的唐初道士叶法善的遗迹、传说和太乙余粮、石蟹石螺之类的山间奇石,改松阳县名去除“杨”音时人们自然想到以“长松”山名作为县名。

松阳县改名为长松县,确是“以此山名县”。

从史志上看来,长松山的闻名遐迩,是在唐天师叶法善之后:

天师庙 在邑东四十里牛头山九云峰下。县南东泉叶家田、三都郑村、十一都天师坛皆立庙。祀叶真人法善,乡人称之曰“天师”。遇灾旱祈祷辄应。每岁秋冬,牛头山进香酬愿者男女接踵,松阳尤甚。顺治己丑(1649),僧寂德于山麓建真阳庵,显应尤著。咸同间(1851—1864),粤寇至,居民避居牛头山,每寇至半山辄为云雾所迷,避居者皆得保全。(清光绪《遂昌县志》卷4《祠祀》)

这从上述长松山(牛头山)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因此,说松阳县名缘于长松山,有望文生义之嫌。

注释:

(1)瓯江,位于浙江南部,全长384公里,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

(2)清光绪《处州府志》卷 1《封域志上·沿革》:松阳,“《吴录》作‘松杨’,以地多二木也”。

(3)《宋书》卷35:“松阳令,吴立”。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1]王志邦.浙江通史·秦汉六朝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

[2]陈桥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第1版.

[3]华林甫.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6.1.第1版.

猜你喜欢

汉献帝松阳县松阳
妈妈的“双减”
捉蟋蟀
何处是松阳
松阳:民生实事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楼上楼下
闭月羞花
松阳: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产业转型林业增效
说曹操曹操到
松阳县关工委走访慰问贫困学生
田园松阳 宜尼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