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成才动力源之探析——以青年周恩来为例
2012-08-15程单剑
程单剑
(江苏省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淮阴 2230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成才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如何成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已经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要求。青年周恩来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崭露头角,较早表现出少有的卓越才能。周恩来是青年成才的实践者和成功者。青年周恩来成才规律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体现:重视道德人格,追求真理;刻苦学识,力求真知;兴趣广泛,力争全衡;能力超常,气度非凡。这也是青年周恩来成长,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四个基本的成才动力源。
一、青年周恩来成才的思想基础:重视道德人格,追求真理
道德人格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成才的思想基础。周恩来对道德修养有独到而深刻地认识,他认为,“孔之忠恕,耶之性灵,释之博爱,回之十诫,宗教之所谓上帝也,圣贤之所谓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也。范而羁之,亦即一生之人格耳。”[1]青年周恩来的成才与他的道德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着青年周恩来的成长方向。青年周恩来自觉服从时代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成长的道路上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救国之路坚定共主产义信念,树立救国之志,培育高尚情操和志趣、朴实品格和作风。可以说加强思想道德素养是青年周恩来成才的基础。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受某种政治观点所支配。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就没有坚实的思想基础,人才就不会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茁壮成长。青年周恩来在改造自我客观世界的同时,要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正如周恩来一九二四年归国鉴定中所说:他“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2]
第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激发青年周恩来成才的潜在力量。首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发挥青年周恩来主观能动性的动力。人们成才的途径虽然随着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所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努力。在相同情况下,主观努力发挥的程度怎样,决定着个人是否成才。而良好的道德素养可以激发人的主观努力,它可以鼓舞我们冲破在成才上所遇到的重要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人才成长的自觉性得到全面的发挥。其次,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使青年周恩来知识和智能结构达到最佳状态的动力。从事创造性劳动是人才的基本特征,而人才的智能结构则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基础性因素。青年周恩来富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熟练的基本技能及知识、能力的高层次水平,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青年周恩来成才的根本保证:刻苦学识,力求真知
人才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识的过程。学识是一个人成才的奠基石,成才亦是学识升华的结晶。对于渴望成才成功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能力的形成,还是道德修养的提高,最终都离不开学识的武装,离不开对学识的积累和博取,离不开学习能力的提高。学识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广博的学识是青年周恩来成才的时代要求。享有学识的多少,是评判人才的重要尺度。周恩来认为“一物不知,学者知耻”,主张对各种学科应该“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辩。”他经常利用时间阅读《史记》、《汉书》、《离骚》,以及中外历史和进步的政治书籍,“其英迈刚毅之性迥异乎常人。”在南开学校,他学习的范围更广,从清朝进步作家顾炎武的著作,到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翻译作品,无不涉猎。
第二,学识是青年周恩来成才的根本推动力。学识是有助于一个人成才的全面的科学知识。为纪念东关模范学校建校两周年,年仅14岁的周恩来写了一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文章一扫封建八股的陈词滥调,以“教育救国”立论,言简意赅,体现出他追求救国真理、奋发有为的伟大志向。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科学知识,奠定了我们飞天梦想的坚实基础;文化知识,拓展了我们崇高理想的飞翔翅膀;人文知识,夯实了我们完美人格的深厚累积。
第三,学识问题是青年周恩来成才的基本命题。学识正是从社会的实践中而来。而学识作用于人格的塑造,它是潜移默化的,是持久深远的。周恩来不但好学求知,还经常教导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他的一生都是如此。学识武装了他的头脑,使他在工作中处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周恩来还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学识与实践的关系。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的确很宝贵,但终究是死的东西,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验证,证明它是正确的,才有用处,才能发挥作用。不论是社会科学理论还是自然学理论,都要跟实践相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三、青年周恩来成才的重要条件:兴趣广泛、力争全衡
兴趣是青年周恩来成才的重要条件,人的许多追求都是受兴趣吸引的,或者说是受兴趣支配的。也可以说,兴趣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孔夫子在《论语·雍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位先哲简直点出了强烈的兴趣对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
周恩来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参与多项社会活动。1946年9月间,他曾三次与李勃曼谈话,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周恩来说到,“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我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对数理也有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的东西,如化学、英文。我经常在课外读许多书。南开有集会结社自由,我们组织了敬业乐群会,我当过会长。”[3]周恩来善于演讲。在南开周恩来显露了这方面的出众才华。他是南开“演说会”的佼佼者。连续两年该校的“演说会”在全天津的校际演说竞赛中,获得优胜。[4]他还酷爱戏剧表演。青年时代的周恩来风华正茂,长相俊美,因而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承认他的风度与魅力,尤其是他的处世能力和艺术天才更为同时代的年轻人倾倒。周恩来不但积极编演话剧,而且还致力于话剧的理论建设。在南开出版的刊物中,周恩来发表了许多精彩的报道和精辟的评论。在《吾校新剧观》中,周恩来最先提出我国话剧的写实主义创作原则。他认为现实主义的潮流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吸赞为观鉴”。[5]
四、青年周恩来成才的特殊要求:能力超常、气度非凡
能力是人才的特殊要求和内在本质标志。南开大学创办人严修看中周恩来,除了他道德情操高尚、学习优秀、兴趣广泛外,就是他超常的领导才能和办事能力。他盛赞周恩来:有宰相之才。
(一)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周恩来在南开的第二年就已成为一名学生领袖。他和三位同学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了《敬业》杂志。他虽然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却极力推举另一位创始人担任会长,自己担任副会长。他在早年就表现出谦虚大度和不图名利的优秀品质。周恩来于1920年12月到达法国,当时他二十二岁,但已是经过“五四”运动革命洗礼的政治上趋于成熟的青年了。他来到巴黎,引起了那些先期到达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们的极大注意。因为他在日本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新苏维埃国家方面已颇有名气,并且在国内也赢得了英勇不屈的青年领袖的声誉。青年周恩来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崭露头角,较早表现出少有的领导才能与组织能力。
(二)超强的办事能力。青年周恩来少年老成,遇事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对任何事件,从积极方面看,一个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是有预见性的,但从消极方面看,意料之外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领导者处事的情绪,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鼓舞士气,有极其重要作用。英国作家毛姆认为,一个人为感情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权。相反,一个领导者善于控制感情,便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取得好的领导效果。周恩来就是一个具有沉着冷静、处变不惊良好心理素质的领导者。他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总是以自己的革命胆略,以及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力挽狂澜。
(三)非凡的风度。周恩来具有雄韬大略、运筹帷幄的政治家风度。周恩来的风度堪称楷模,一直为人们所敬仰。美国人克拉默·威利这样评价道:“周恩来年轻时是一位精神抖擞的英俊小伙子,即使到了老年,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富有表达能力的双手,以及高雅的风采都构成毫无疑问的吸引力。一位为之倾倒的人士曾经说:“周可以望你而且就凭那么一看,便可以博得你的好感,使你着迷’。”法国前总理孟戴斯·弗朗斯的谈话也说,他(周恩来)的态度和谈吐与众不同,有时连讥笑的态度也是具有魅力的。
青年周恩来在彷徨、求索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而在寻找革命道路的历程中完成了他的成才之路。当前我们对青年周恩来的成长之路进行回顾和研究,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周恩来自述[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旅欧共青团执委会向团中央的报告.中央档案馆丛刊[J].1987(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周恩来自述[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4]张鸿.在南开和周恩来同学的日子,载《人民的好总理》续编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5]易先飞、孙月霞.周恩来传奇[M].人民日报出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