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刘克生先生

2012-08-15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刘老刘先生

柳成栋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刘克生先生,祖籍湖南靖州,清朝入川。1907年9月生于四川乐至县,青少年时期就读于乐至模范小学(天池书院)、四川省国立国文专门学校。曾担任《嘉陵日报》等川中各大报刊特约撰稿员,历任乐至中学、私立钦仁中学教师,乐至县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乐至县志》副总编。刘先生曾于1927、1958、1982年三次任《乐至县志》的编辑,三次参加《乐至县志》的编纂工作。他不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方志工作者,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楹联家,昆明大观楼、武汉黄鹤楼上都悬挂着他撰写的楹联。因此他生前还是四川省诗词学会、四川省楹联学会、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天府联苑、天府诗苑、四川中国画院顾问,南桥诗社名誉会长,云南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刘克生先生曾入成都著名书坛“可社”,和乡人谢无量订忘年交,与进步文人、前清名士、当地“五老七贤”都有往来。并曾受到章士钊、柳亚子、于佑任、谢无量等人的赏识,对他的作品青睐有加。章士钊云:“如果克生继续努力,可在中国文学史上另创一格”,柳亚子曰“克生很有才华”,谢无量则说刘之文章有“唐人风”。

刘克生先生幼而丧母,壮而失偶,鳏居抚育独子,民末回籍教书,仗义执言,消除腐败,共从事轻重体力劳动25年,文化大革命中在川鄂公路捶石子铺路,和石头结缘,曾引《吕氏春秋》话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因以石缘名阁,而别号石缘生。著有《石缘阁丛稿》《石缘阁杂咏》《刘克生诗词钞》等,

对于这样一位学者、诗人我与之相识是在2000年。当时是我正在编辑全国方志工作者的诗词集《修志吟》,因为征稿与之相识并开始了8年的交往。

刘克生先生第三次参加修志已经是75岁高龄了。从修志开始,到县志付印,前后共经历了14个春秋。在编修新县志之馀还将清代及民国的5部旧县志进行了点校和注释,纂成《乐至县志汇编》4卷,印刷出版。仁者寿、史者寿、志者寿、诗者寿,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史学家王树枬(陶庐老人)曾以83岁高龄参加民国《河北通志》编修,并于同年重修《新城县志》,而到1996年新编《乐至县志》出版时,刘先生已经是90岁高龄了。刘先生能以耄耋之年,在乐至一隅完成了这么多有益乐至,有益志坛,惠及子孙的工作,无论是过去或现在都是不多见的。因此,刘先生不仅是《修志吟》作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我国方志界享年最长的一位,是参加修志次数最多的一位编辑。

《修志吟》出版之后,刘先生仔仔细细地看过一遍,挑出了多处错字,并一一列出了勘误表,希望再版的时候改正。对于《修志吟》的校对,我怕出现错误,曾将原稿一一寄给作者进行自校,但仍然出现这么多错误,是我始料不及的。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的责任,是我掉以轻心所致。我想能将此书一字不落地看上一遍或几遍的人为数不多,刘先生是其中一个,他甚至比我这个编者还要负责任,还要认真,令人油然生起一股敬仰和感佩之情。为了表达诚挚的谢意,我将自己新出版的诗词集《长铗吟草》赠给刘先生一册,同时赠给他七律一首:

只因修志识方家,九六高龄笔绘花。

四卷刊成名乐至,三回编纂壮中华。

陶庐耄耋难能比,志苑风流足可夸。

矍铄精神校勘细,期颐吉相沐朝霞。

拙诗是对他三次参加修志工作的赞扬,也是祝他健康长寿,度过百岁的祝福。2002年“五一”长假后,我收到了刘先生的复函,里面还附有对拙著《长铗吟草》进行勘误的勘误表一张。此书我曾校对八遍,另外我还求人帮助校对一遍。成书后曾发现有些错别字,为此,我专门做了勘误。没想到刘先生收到赠书之后,又认真地阅读一遍,纠正谬误,就连六号字的脚注也没放过。看到勘误表,我简直无地自容。96岁的老人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和明察秋毫的眼力,以及对修志后生和诗友的关爱、期望与勉励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修志同仁若都能以这种精神编写、校勘我们的志书,志书的质量则会明显地提高。信中,刘先生还步我的赠诗原韵回赠一首《题〈长铗吟草〉集后》七律。如果说勘误表是批评书的话,那么,回赠的诗则是表扬信了。诗是这样和的:

情真语畅属名家,异彩纷披炫眼花。

信是渠成由水到,岂非秋实系春华。

龙江修阻云泥隔,马岁腾骧艺苑夸。

投我琼瑶凝望久,高标涌现赤城霞。

2006年9月迎来了刘先生百岁诞辰,我曾写过一篇《期颐吉相沐朝霞》祝贺他百岁华诞。为了表达对刘先生百岁华诞的祝贺,我又步2002年我们两人的唱和诗原韵赋七律一首:

一卷吟成慰史家,先生妙笔更生花。

书传黑水增心喜,梦绕巴山送日华。

百岁奇缘因志得,千秋佳话赖诗夸。

关东文友遥相祝,万里云天染赤霞。

《期颐吉相沐朝霞》的祝寿文章发表在《黑龙江史志》2006年第9期上。10月8日,我将刊物附信寄给刘先生以作纪念。刘先生在接到刊物和信之后,给我寄来了他的诗词楹联序跋集《石缘阁杂咏》一册,以及记者采访他事迹的报纸复印件和《丙戌重阳柳君成栋寄赠诗文依韵酬简黑龙江》诗二首:

十年洗砚早还家,秃管难开梦里花。

有幸三生坚石约,不堪两鬓老霜华。

琴由钟子同心赏,瓜忌王婆信口夸。

旧雨龙江文笔健,依然落纸喷烟霞。

白雁笺传处士家,重阳正放短篱花。

目多翳障光难炯,腹少诗书气不华。

史佩《春秋》寓褒贬,文依左氏慎浮夸。

感君才望关怀切,一往情深爱晚霞。

诗中充满了谦虚,同时也充满了自斟自爱。虽然是在隆冬收到的信,却如一股春风从蜀地扑面而来。我复信写道:“丙戌孟冬先后接到载有记者采访您事迹的报纸复印件和大作《石缘阁杂咏》,并和诗二首,十分高兴。《杂咏》诗文联俱佳,文章精练简约;诗联意蕴高远,韵味深长。百岁高龄,椽笔犹健,思路敏捷,不让青年,令人敬佩。我将您的大作及和诗示与冰城诗友,均赞不绝口。吾之国民身体素质、生命质量若都似先生,当称世界第一,亦华夏民族之奇迹也。粗阅《杂咏》,细品和诗,依原韵,复成七律二首,录之如下,敬请斧正。”

石缘结阁即为家,梦笔期颐犹绽花。

推荐理由:本书是国家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社会主义的中国贡献及价值分析”的最终成果。本书从七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及其宝贵价值。同时,本书围绕“社会主义的中国贡献及价值分析”这一宏大主题,以简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进行全面归纳。

日月涂霜添玉鬓,诗词养性驻芳华。

精神矍铄堪谁比,翰墨淋漓岂自夸。

《杂咏》传来惊且喜,邀看巴蜀吐朝霞。

玉翰飞来入客家,寒冬腊月独看花。

砚山旧雨传佳作,黑水新春醉岁华。

韵海生辉何自诩,志坛纵笔不矜夸。

彭铿调雉羹斟罢,为使尧天灿若霞。

第二首和诗中的砚山是指刘克生先生家乡四川省乐至县有山曰砚山。“彭铿调雉羹斟罢”句中的彭铿,是传说中的长寿人物。典出《楚辞·天问》:“‘彭铿斟雉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谓彭祖善调雉羹以事尧,为尧所赞美。”

我的和诗和信是腊月初八发走的,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便接到了刘先生的复信,并附《柳君成栋诗至酬韵黑龙江》七律一首:

花样缤纷锦句传,热情洋溢峭寒天。

柳匀山黛催残腊,梅吐春红绚旧年。

远道难期嘉客过,高吟易召雅人联。

迩来渴望添多少,写入冰城暮霭边。

这是一张十分难得的贺春礼物,我当即和诗一首并复信:克老:

接到您之复信,十分高兴。反复诵读,颇为感动。您虽然自谦“精神委顿”,“失聪眼花”,“看书写字,必用高倍放大镜,才能伏案近书。”但当我读到您那一笔不苟、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复信时,哪能相信您已是百二老人。特别读到信中“白云在天,苍波无极,瞻之远道,不尽欲言”语句,令人动容。余颇想抽暇入蜀,登门拜访,面聆謦咳,容待寻良机。先生又不顾年高眼花,亲笔修书两页,并赠诗一首,更令人感佩不已,甚谢!甚谢。现依韵奉和,录之如下:

爆竹声中玉翰传,冰城雪暖已春天。

案头忙碌编残稿,韵海徜徉过大年。

锦句三吟须酒醉,好诗一和待珠联。

为酬雅意吟哦久,黑水心飞蜀水边。

随信我还将齐齐哈尔市志办谭彦翘老先生在读到刘老的《丙戌重阳柳君成栋寄赠诗文依韵酬简黑龙江》二首诗及我的和诗之后的两首和诗于一并于正月初十寄出。谭先生的和诗是这样写的:

砚山麓侧有诗家,椽笔如刀润细花。

笃学终成新志乘,遐龄乃贵耀清华。

功彪当代昭明见,业炳千秋自可夸。

且借长风传美意,更将心愿付飞霞。

翰墨因缘结百家,琼林到处开奇花。

传薪不断传长久,抒藻趋新抒彩华。

订伪纠讹功少有,源流考镜必多夸。

无方而富唯三乐,铁板铜琶唱落霞。

4月18日收到了刘老寄来的回信,言其身体状况:“由于前段时间气候反常,微躯颇难适应,不得已,日居层楼,不便外出,俨如新妇密置室中,殊堪一笑……老态龙钟,难以振奋,每日除阅读书报、看看电视二小时外,大都静坐修养。时不我与,顺其自然而已。”随信寄诗二首,一为《读谭君彦翘和诗感怀今昔并柬柳君成栋》:

回首争鸣叹百家,东风一扫类残花。

昌明治术非关巧,深得民心不骋华。

惟有吉人称蔼蔼,从无定论许夸夸。

友声求到龙江远,仰睇高文散绮霞。

另一首是《丁亥花朝遣兴怀远》:

百年已过感馀生,有幸骚坛再结盟。

迢递音书双鲤重,浮沉身世一鸥轻。

惜春易得探芳趣,问道难忘秉烛明。

趁此花朝风日暖,闹红深处听流莺。

第一首和诗是对双百方针之后出现左的倾向的批判,也能够对当前政治昌明、学术民主、众多的好人会得到帮助的歌颂。同时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得民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务真求实精神进行了赞颂,更对远在黑龙江的文友以诗会友加以赞扬。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诞、花神生日、扑蝶会等。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在这百花盛开的花朝节,刘老触景生情,借花咏怀,以赠诗友,可以看出百岁老人珍惜春光,也欲同年轻人一道探芳趣、赏翠红、流听莺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现了百岁老人为了追求真理,还不停地求学问道不甘寂寞的积极进取精神。诗中也对有幸结交黑龙江文友,对黑龙江文友远道寄去诗书表示感谢。

转眼到了2008年,这一年是我的花甲之年,行将退休,工作之馀,正在编辑自己的文集,所以忙碌异常。3月2日,接到了刘老的来信,信中没有具体内容,只有刘老手抄近作12首的复印稿。以前刘老也曾以类似的方式寄诗稿复印件祝贺新春。不过从这次寄来的12首诗中的《戊子病中吟》《病中客至得句分简同仁》《病中吟》《病院闻内江张老启荪逝世内江》得知刘老病了,而且正在住院。《戊子病中吟》诗云:“又过期颐两岁新,依然花柳曳风神。梦游非恋槐安国,病卧几成植物人。异彩光芒须白受,烘炉火候炼青纯。馀年若是邀天眷,再颂熙台盛世春。”但从这些一笔不苟的钢笔楷书诗稿新作来看,刘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这哪里是一个将要成为植物人所能做到的。102岁的老人,剩下的时间虽然不多了,但若能得到上天的眷顾,一定像老子所说的那“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般地歌颂祖国盛世之春。

2008年9月,我的《长铗文丛》出版了,本想寄给刘老一套,但蜀道无消息,不知道刘老的近况如何,急忙从网上点击,惊悉刘老已于4月25日悄然出脱尘世,回归天国。闻知,泪水潸然而下。就在刘老逝世前23天,也就是4月2日,他还发表了关于八股文的谈话。而4月25日距离我收到他的最后一封来信和赠诗也仅仅是54天的时间,不能不说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但刘克生先生那种老而弥笃,长期以书为伴,孜孜不倦,酷爱读书的学习精神;潜心治学,勤于笔耕,善于动脑的科学态度;广交文友,诲人不倦,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刘老刘先生
旧事
投 宿
一次只爬两层楼
八旬老人踩轮滑游全国
古稀爷爷爱护蝉
父子间的硝烟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
一桩大生意
米寿老人话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