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禁区稻花香——记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寒地水稻专家徐一戎

2012-08-15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宣传部

黑龙江史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寒地农垦北大荒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宣传部

徐一戎先生系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不退休研究员,我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现任省农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省水稻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他1924年出生于辽宁北镇,毕业于原奉天农业大学和东北大学农学院,1951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曾任农业技术员、副场长、总农艺师等职。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徐一戎先生两次荣获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

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虽四季分明,却冬寒春凉,无霜期短,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水稻不能高产的禁区。60年来,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专家徐一戎沿着实践出真知的探索之路,在70多个水稻农场和全省30多个市县的稻田地里累计走了8万多里的路程,写出论文、笔记和有关水稻研究资料318本计2300多万字。在我国寒地水稻开发史上,他首次创造了寒地水稻直播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首次提出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术,首次提出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首次完成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系统研究,首次提出寒地水稻主茎11叶品种生育叶龄诊断技术模式图,首次绘制出寒地直播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模式图,首次编制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例。

随着一系列制约寒地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生产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从1984年至今,黑龙江垦区改造了1000多亩低洼易涝低产田,彻底打破了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84年前的21.6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2182.4万亩,水稻单产、总产分别由159.7公斤/亩、0.4亿公斤提高到单产586公斤/亩,总产255.8亿斤,水稻总产已占全垦区粮食总产量的62.8%。

1988年以来,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先生的水稻栽培技术面积近2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多亿斤。徐一戎被稻农和群众亲切地誉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

徐一戎励志高寒地区水稻发展的历程,也是他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历程。

稻缘结自北大荒

1950年初,徐一戎来到了北大荒莲江口农业实验场,当他走遍确定要开发建设的十多个农场荒原时,高兴地发现这些地方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块,心里萌发了想在这里研究发展水稻的意念。这一想法得到领导支持后,他高兴地找到了读大学时有关水稻栽培方面的资料,又四处搜寻,利用半年多的时间跑遍了中国北方几个省,搜集到了938个水稻品种,开始了《高寒地区水稻品种资源研究》的课题。通过几年的研究实验,他又筛选出142个品种试验,并采取了一些常规技术措施,有30多个品种超400斤,最高达到484斤。

在1969年,随着十年动乱,他被遣返老家辽宁省“插队落户”。徐一戎在回家务稻的第一本笔记扉页上写上了这样一句话:“我最美的心愿是研究水稻”。在家乡土地上,这美的心愿终于结出了希望的果实。他回到家乡的第二个年头,全县50多个村大约10多万亩水稻平均亩产提升了124斤,震惊了那里的县官、村官和队官儿。这年冬天,县里召集了各乡乡长、村长、队长,在县俱乐部济济一堂,让徐一戎讲水稻增产栽培技术。

一天,徐一戎正在一块稻田地头上和邴万才查找产量低的原因,北大荒合江实验农场来了两名干部,一见到徐一戎便高兴地说,老徐,你平反了,领导让我们来接你回去呢!邴万才一听,说道:大黑个子,你不能走,我们早就给你平反了。来接徐一戎的北大荒干部说,老徐,你一平反还是干部身份,户口和档案都在北大荒呀。

徐一戎决定回去。他想的不是什么干部身份,也不是档案,他想的是北大荒那片神奇的黑土地,他一下子想起参加勘测过的梧桐河、绥棱等十多个农场水资源丰富,适于种水稻,在那里研究水稻增产的价值更符合他那美好的心愿。

开启高寒禁区种稻大门

1974年早春,徐一戎重返水稻所,先后接受了农业部下达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和防御冷害两个课题,开始了直播水稻高产的试验。

他利用珍藏的730多份育种材料开始研究。他和助手丈量出6分地,定名为品种资源“小区”,按品种特性,分成三个熟期类型进行试验。徐一戎认为寒地水稻种植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解决抗御冷害问题。他带着助手,倾入全部心血研究这一难题。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徐一戎选择出20多个有希望的品种进行了耐冷性试验。条件有限,他们就将秧苗栽在60多个花盆10多个木槽里,放在经过处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验耐冷性能。同时,他们采用不同的调控措施,从中筛选适宜北大荒的耐冷品种。同时,徐一戎采用调控手段,让分蘖早发,让长穗期提前错过低温段。徐一戎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大胆的第一步实践证实,北大荒地处寒地稻区。这里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他把握了当地气温规律,着手预报水稻低温敏感期;明确了水稻生育及栽培界限时期,开始选用适于当地温度条件的耐冷早熟高产品种;他以叶龄生育进程和长势长相为指标进行计划栽培,以肥、水、植保为主要手段,适时调控水稻生育,在减数分裂期中确保水稻安全抽穗成熟。在8亩试验田中,徐一戎使用合江19号品种,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这消息很快传遍了北大荒,传进了北京,传遍了全国。

1984年初,徐一戎主持的水稻高产技术开发研究列入国家科委三江平原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治理科研攻关计划,时限为1984-1985两年,产量指标为亩产300公斤。基点选在完达山八五O农场一队。这里种过几年水稻,虽然产量只有二三百斤,毕竟有一定基础。早春四月,徐一戎就带着助手赶到一队。他们租到了当地职工的一个住处,挤住在一套砖房里。撂下铺盖,徐一戎就顶着春寒去看地。这算什么地哟,面积不小,940多亩。砂质草甸白浆土,不是坑,就是包,没多少平的地方。队长说,这里种旱田,十年九不收,种水田有二三百斤的产量。助手一听发愁了。徐一戎却十分满意,他连叫好,助手不解。徐一戎一字一板地说:“你说,咱们干什么来了。”助手说:“试验啊!”“这不结了。种地挑好地,试验找薄地。这白浆土有啃头,咱就是要在这近千亩地上树个样板,让北大荒的1000万亩涝洼地翻个身”。一年里,徐一戎有3个多月的时间,住在完达山下的小屋里,领导了近千亩水稻直播计划栽培的全过程。制约寒地水稻种植的瓶颈难题解开了。在北大荒最具代表性的千亩低产田块上,徐一戎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1984-1985两年间,八五O农场一队千亩推广田,平均亩产303.4公斤,实现了亩产300公斤的计划指标。其中,1985年全田平均亩产369.9公斤,是这个农场前三年水稻单产的3倍,成为北大荒水稻有史以来单产最高纪录。

改写中国寒地水稻的历史

1981年,日本农民藤原长作为报答中国农民抚养日本遗孤之恩,通过中日友好协会的联系来到了方正县德善乡。藤原长作带来了北海道水稻栽培技术,在第二年试验成功了。

一时间,黑龙江垦区稻作走哪条路倍受关注。作为北大荒稻作技术支撑的徐一戎一言九鼎。此前,北大荒水稻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严格遵照徐一戎等专家的规划,全程实行专家导航。可是当农垦总局领导与徐一戎对话时,运筹良久的徐一戎果断地否定了自己:“旱直播打破了‘北大荒种不出高产稻’的观点,大面积高产只有走旱育稀植之路,通过旱育壮苗在插秧前抢回300度以上活动积温,才能在北纬45度以上创造大面积水稻高产。”

徐一戎把一个科学家对祖国、对北大荒、对农民的博大之爱全部融入了水稻事业的发展之中。在决策层的部署下,南兴(兴凯湖农场)北查(查哈阳农场)双基点实验成为攀登寒地稻作高峰的两个阶梯。但自1985年起,徐一戎等科技人员推行新法,大部推广区连连失利。当年,寒地水稻种植户们习惯了直播的传统方式,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参差不齐。按照大农场与小农场的出租、发包合同,小农场必须执行大农场推行的配套高产模式和新技术,以确保全垦区规模经营和大面积均衡增产。旱育稀植列入了每年的承包合同。可是扣大棚,筑秧台,购秧盘,当时亩投入就需要100多元。老百姓看不准的,谁舍得大投入。一些种稻户,上午当众签订了新技术推广合约,下午照样躲着人“大把扬”。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壮,栽培失时,产量不高,关键性技术不到位。那些日子,徐一戎寝食难安,眼睛熬红了,嘴角起泡了,双腿也肿了起来。

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让徐一戎想到了更多。一个好的成果不一定就有好的结果。要让千家万户接受,科技工作者需要做更多更细的工作。在1993年他和他的同事们综合组装形成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即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提高应变技术能力,使用栽培技术调控水稻生育,达到安全抽穗、安全成熟,确保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

一场“旱改水”的战役在千里北大荒全线铺开,徐一戎往来于80多个国有农场,教刚刚学种水田的职工栽种技术。1992年至1999年全垦区旱改水田近1000万亩,每块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黑龙江垦区有水稻户68000户,几乎所有人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从1985年到1991年,黑龙江垦区水稻旱育稀植累计推广2206万亩,占这7年水稻总面积的46.8%。1985年水稻面积为38.9万亩,平均亩产369.7公斤,到1991年水稻面积发展到102.7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34.9公斤,分别增长了164%和44.6%。稻农普遍反映,1亩水稻等于2亩旱田的产量、3亩旱田的产值、4亩旱田的效益。过去好些人抱着直播不放,念念不忘漫撒籽。现在说“让我直播也不干了”。

1991年底,大转折出现了。牡丹江分局上下同心,形成了来年翻一番的呼声。徐一戎坐不住了。12月底,徐一戎顶着“大烟泡”赶到牡丹江分局。他亲临大战之前举办的水稻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培训班,为参会的148名骨干连讲了7天课。他还是不放心。第二年4月,他再次赶到这里,前后奔波16天,行程2400公里,到10个农场、34个生产队的秧田、本田面对面地讲要领,手把手地教操作。他不顾劳累,应邀参加4个农场座谈会、7个农场报告会。“三化”栽培新技术、“三化”栽培的根本环节、“三化”栽培的操作等技术要领传遍了千家万户。过去直播水稻亩产四五百斤,就当作新闻四处传,如今,采用“三化”栽培,亩产千斤不解渴了。“三化”很快从农场传进了农村,好多农民争着比着搞起了“三化”栽培。

在黑龙江垦区水稻面积由150多万亩迅速发展到1000万亩的8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50多万亩,最高年份达200多万亩。1999年,黑龙江垦区水稻首次实现“双超千”目标: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水稻生产登上了新的高程。当年黑龙江垦区水稻面积为1029万亩,是旱育稀植推广前3年(1982-1984)平均水稻面积的45.7倍;平均亩产502.5公斤,是旱育稀植推广前3年平均亩产的3.2倍。

十余年间,徐一戎在试验、示范、普及的基础上,推出了“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的全盘计划。自此,《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开始在黑龙江垦区全面铺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大面积推广。徐一戎创造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寒地水稻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黑龙江省长特别奖。

水稻创新永无止境

永不满足,不断前行。88岁的水稻专家徐一戎,一直到现在,依然走在北大荒的田埂上。他说:“我觉得我的身体还能自己走到水稻地头,为稻农现场服务,所以我坚持每年多下农场几次,亲自到地头查看稻情”。农垦总局、农垦科学院领导考虑到他的岁数太大,怕发生意外事情,劝阻他不要下去了。他十分理解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意,所以,他以后每次下去的时候便写个纸条放在自己的上衣衣兜里,纸条上写着:“徐一戎自愿来的,发生意外自己负责,与别人无关。”他就是这样的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位心里时时装着稻农却唯独没有自己的老人,一位永远也离不开北大荒的水稻的老专家!

60年里,徐一戎从无懈怠,攻克了一个难题,又冲刺另一个难题。他对水稻的追求永无止境。打破了禁区,北大荒能种水稻了,他觉得不够,开始向千斤稻冲刺;千斤稻实现了,他觉得水稻单产还有向上的空间,开始扣动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大门。在大面积推广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的同时,他就开始了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研究。近年来,他又主持了寒地水稻高产优质群体素质标准及调控技术研究,最终又取得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在他的心中总是旧课题还没有结题,新课题已经开题。

在1994年初,着眼于国内外市场的徐一戎就提出并主持了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研究课题。他集中北大荒南北四场一所的力量,奋力攻关。这一课题集品种、农时、土壤、育苗、密度、施肥、灌溉,以及收获后的干燥、贮藏、加工等于一身。14个子课题如同14张网,形成了“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主要技术规范”,为北大荒的水稻登高张开新翅膀。

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进军超级稻夯下了基石。经1997-1998年黑龙江垦区5个分局、23个农场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469.4万亩,新增总产值3.8亿元。徐一戎所在的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被黑龙江省定为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依托单位。

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江苏省人大副主任凌启鸿心系黑土地。起先,他并不十分相信寒地水稻能有这么高的产量。他先到牡丹江分局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那里温度相对较高,不具有代表性。后来,又一个秋天,凌启鸿带着两位博士生,专程来北大荒考察。徐一戎陪着他们来到二九一农场,随手画出一张水田分布图,介绍说:“这个场的水稻,你随便选,随便看,随便查。”凌启鸿和他的学生,随机选了几个地方,亩产均在1000斤以上。这回,凌启鸿一行人信服了。在中国,凌启鸿是叶龄诊断模式研究第一人,但是在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研究上,在1000多万亩全面推行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上,徐一戎走得更远。

据资料调查,在北纬45度线以北,只有北大荒创造了全面积水稻平均亩产千斤的产量。1999年,北大荒当年涌现小区累加96万亩稻田,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2004年,858户的8.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

2001年,78岁的徐一戎开始了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素质标准及调控技术的研究。在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徐一戎开始将个体标准转为群体标准,将大类标准细化,所有指标系统化,提出了一系列群体素质标准,并以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为核心制定了群体调控的相关措施。徐一戎以农垦科学院水稻所为中心基点,在4个农场设定攻关基点,迅速打开了大面积提升产量的途径。这项课题把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群体叶龄诊断、指标评定、群体调控的栽培技术新体系,拓宽了水稻提质增效的新空间,可使大面积水稻产量提高8%左右。

为了这项课题,徐一戎先后翻译总结了150多万字的技术材料,制定了总分实施方案。黑龙江垦区在2003年开始示范这项技术,2004年—2005年进入大面积示范。目前,这项成果已成为北大荒的水稻生产将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技术支撑,2010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黑龙江省重大效益奖即省长特别奖。

暮年之志 捐赠百万元发展水稻科研

徐一戎的节俭是出了名的,现在北大荒博物馆还至今保存着他用了几十年的一个文件包、一个圆珠笔和一个放大镜。一台单缸荷花牌的洗衣机用了30年,几套老式的衣服也已经穿了10多年。他下基层从来都搭乘方便车,凡是有车接他,他就不报销差旅费。1997年以来,仅不要的讲课费和不报销差旅费补助就达30余万元。他曾深有感慨地说:“搞农业科研不容易,农民种地更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呀。”

1989年1月徐一戎退休了。可是北大荒的稻农离不开他。农垦科学院的课题离不开他,水稻所有事还找他,稻农的电话几乎每日不断;徐一戎也离不开水稻,离不开稻农,离不开岗位。

有一天,院里的领导找到徐一戎,希望他能继续工作,徐一戎欣然同意。关于待遇多少,院里没说,他也没问,没想。发第一个月退休工资,徐一戎发现“其他”栏里多了50元,第二个月变成60元。这可能就是返聘补贴吧。有人开玩笑,说他是“一个月多了一条烟钱,干得还挺来劲。图啥?”徐一戎啥想法呢?就是一分钱不加,他也会照样干。好多地方争着高薪聘请他,年薪17万,有人答应另加一套百平方米的高档住宅。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徐一戎65岁后接受外界聘请,按年薪5万元计,17年就是85万元。对这些,徐一戎一直无动于衷。他说:“就是后面再加一个零,我也绝不会动心。17万元年薪的追加收入确实是一个大数字,他说,在科学院能为全垦区服务,我要是到一个农场去,虽然给我的钱多,但是其他农场的水稻我就看不到了,我离不开水稻,多么高的待遇和报酬,也不能使我离开有着上千万亩稻田的垦区,有了北大荒才有我徐一戎。”9年后,75岁的徐一戎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大会上被授予垦区终身不退休科研专家荣誉。

徐一戎常说,一个人对物质的需求越少,快乐就越大。他的生活简单得已经不能再简单了,一支只有七角钱的圆珠笔,徐一戎已经使用了30多年。几套老式的衣服,他已穿了十几年。直到现在,他还时常穿着那条打了一块小补丁的灰色粗布裤子。

在2008年的10月份,他又做出令所有人钦佩之举。他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受到奖励的钱共计100万元,捐给所在的单位省农垦科学院。其实,在当年年初他就做出了这一决定,只是他攒到10月份加上这几个月的工资才凑齐100万这个整数。他说:“只要对水稻科研推广有益处的话,我的愿望就满足了。哪怕是买做试验用的一个试管,或让水稻少结个半瘪子,我也就知足了。”经农垦总局批准农垦科学院用他的捐款,设立了“黑龙江垦区一戎水稻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寒地水稻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或团队。

徐一戎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和水稻大米打了一辈子交道,我想我怎么也得干到八十八,完成这个米字。我还想为水稻事业再贡献点儿余热,哪怕多教会农民一点儿技术,多帮助农民解决一点儿问题,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他在最近的一次报告会上说:“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八十八岁生命夕阳的时候,我想的是,哪怕我有再为稻农减少一个瘪粒儿的能力,也要继续努力到底,这是我最真诚的心愿!

猜你喜欢

寒地农垦北大荒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多彩的秋天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本期新闻图片
——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