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夕阳情似火,敢为志苑再添砖——访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柳成栋
2012-08-15邵长兴
邵长兴
■篇首语
柳成栋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方志界的修志名家,也是一位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楹联家和书法家。地方史志给了他营养,给了他力量,也给了他荣誉。我与成栋二十几年的交往和沟通,特别是1999年秋的京华相见,2006年夏的冰城重逢,2010年秋的晋阳聚首,使我对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每次诗书往来和频繁的电话交流,都使我获益匪浅。正如成栋赠诗所言:“辽海松滨相忆久,碧空千里展华笺”;“日暮江龙犹唤雨,群星拱斗在心间”。这是对友谊的称赞,也是对我主编《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的美誉。近三十年的修志工作,使得成栋极大地展示了自己丰富的学养和聪明才智,为地方志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8年10月14日成栋正式退休,至今时逾三载,但成栋仍未完全离开地方志工作。依然心系方志,继续为地方志事业而忙绿着,工作着,发挥着馀热,散发着光芒。
■访谈
△长兴:成栋在您的《方志论稿》自序中曾谈到自己“荣辱系于方志,得失系于方志,命运系于方志。方志荣,我荣;方志兴,我兴。”这段话已成为经典,不但感动着我,也感动着每一位地方志工作者。退休后,您是怎样理解的?
△成栋:这段话是我在2005年的述职报告时饱含热泪讲述的一段话,其后还有一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说自己的血液、精神和灵魂都已融入于地方志事业当中。职位高低不很重要,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为祖国神圣的地方志事业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献出最后的光和热,这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才是最光荣、最光荣的。”记得当时曾博得一阵掌声。它是我在职时的真实思想的公开表述,同样也是我退休后的所想、所作、所为的集中概括。人退休之后,远离了世事纷争的漩涡,案牍劳形的束缚,身心得到了放松,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正在向我走来。退休了,可以想读而以前未有时间读的书,想写以前要写未来得及写的文章,想去以前要去而未能去的地方。利用馀热,继续发光,进一步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最有意义的。换句话说,退休只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一个转折点,它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新的征程的开始。人生如一部交响曲,退休它只是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的结束,而新的华彩乐章正等待着去重新奏响。“杖乡未肯逐波流,学海徜徉岂罢休。多少文章需我写,伏案犹当做黄牛。”“献身志苑卅春秋,退守芸窗无所求。负笈犹朝青山去,夕阳万里上重楼。”
△长兴:讲得好,不但有哲理,而且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希望。那么,您这三年是怎样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的?
△成栋:首先是读书学习不能间断。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了满足读书学习的需要,我除了继续订阅以前自己喜欢看的杂志以外,还自费订阅了《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地方志》、《新华文摘》等报刊杂志,退休后的三年,如果将报刊订阅费和购书费加在一起,合计支出可达万馀元以上。一杯清茶,几份报刊,家国大事,美文佳篇,尽收眼底,其乐无穷。其次是写作和学术研究不间断。退休之后,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将以前积累的素材重新进行梳理、补充、完善,深入研究,撰写成文,结集成书,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第三,能力所及,如有所请,尽量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所以,退休之后,我感觉反倒比以前上班时更加忙碌了。
△长兴:忙碌些好。很多人都是在退休之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作出了比前半生还要大的贡献。您退休之后,还为单位做些什么工作?
△成栋:三年来,全省地方志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省志办改善了工作环境,增添了新的领导力量和修志人员。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省志109部分志17部送审并正式评议,20多部正在总纂,50多部正在编写;县(市)区志出版了近30部。地方志立法工作已进入调研阶段,方志馆建设正在积极争取当中,并正在向前推进。我主要干的工作就是编纂《黑龙江通鉴》(以下简称《通鉴》)。《通鉴》编纂工作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达给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作任务,省志办把它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当中,并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己除完成所分担的撰稿任务以外,领导还把《通鉴》的统稿、编校任务交给了自己。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也是馀热发光,继续为地方志事业作贡献的好机会。
△长兴:《通鉴》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具体地说,他有什么样的特点,规模如何?
△成栋:《通鉴》是一部编年体、条目体、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同时吸收了年鉴和百科全书的特点编纂而成的一部志鉴体史书。整部《通鉴》共分为历史卷、当代卷、综合卷(自然地理、建置沿革、市县概况、人物)三卷组成。上起远古,下至2010年(市县概况除外)。共收录条目18900馀条,其中古今人物近800人。总计字数约400馀万字。
△长兴:《通鉴》真可谓是一部通今贯古、横陈百科的鸿篇巨制。所说统稿实际上是对志鉴进行总纂,编校则是保证志鉴质量的重要手段,总纂与编校是志鉴成书的关键环节。您对《通鉴》进行统稿和编校共用了多长时间?
△成栋:从时间跨度上整整用了三年时间,其中除了领导审阅、出版社审稿、印刷厂排版时间以外,75%的时间是在对《通鉴》进行统稿、编校当中紧张度过的。三年中我抛却荣辱,放弃了家庭利益,甚至牺牲了嬉孙的时间,即使在病榻上也手未离《通鉴》,全身心地投入了《通鉴》的统稿工作当中。全书三易其稿,个别地方甚至是四易其稿,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长兴:这么大的工作量一人完成,一支笔统到底,确实不易。您对《通鉴》统稿主要作了哪些工作?
△成栋:由于《通鉴》书稿成于多人之手,体例不统一,文风不一致,详略不当,交叉重复,个别词条一事多出,前后抵牾;有的史实不准,年代错乱,甚至张冠李戴等各种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顶住压力,顶住个别人的嘲讽,大刀阔斧地对《通鉴》进行斧削笔润,删繁就简,增删词条,精心编校。在统一体例方面,《通鉴》最大的问题是纪年问题。民国以前《通鉴》是按照习惯纪年,即帝王年号纪年,也就是按照干支顺序的农历纪年排列。但具体词条中的纪月、纪日则是依据《黑龙江省志·大事记》按照公历纪月、纪日排列,这样不但纪年、纪月、纪日方法不统一,而且弊病颇多,特别是某一年的年末,按照习惯纪年上一年农历的十一月或十二月,按公历则为下一年的1月或者2月,等等。仅此一项,依据《中西回史日历》按照帝王年号加注公元纪年、农历月日加注公历月日的方法,逐年逐月逐日进行换算,以求统一和准确,耗尽了大量精力。
△长兴:在斧削笔润、删繁就简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成栋:《通鉴》既然采用的是条目体撰写,就应该严格按照词条的撰写方法来撰写,力求简明扼要,尽量避免有叙事、论述、繁琐考证的文字出现。但在《通鉴》中有的词条几乎近似于考古学专著或专题史料汇编。文字冗长者颇多,有的长达五六千字,甚至近万字。所以,斧削笔润,删繁就简工作就更显得十分重要。全书仅压缩的文字就有六七十万之多。
△长兴:您对《通鉴》是怎样斧削笔润、删繁就简的?试举例说明。
△成栋:首先要解决交叉重复问题,《通鉴》初稿,交叉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如关于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的记述初稿共有“明廷在黑龙江地区所建卫所”、“明廷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的卫所建置”三处,关于永宁寺共设有“亦失哈建立永宁寺”、“‘永宁寺记’碑”、“亦失哈巡视奴儿干”、“永宁寺”、“重建永宁寺碑”5个条目,关于雅克萨战役共有6个词条涉及。所以要处理好各自之间相互交叉重复问题,只能保留同类条目中一两个重要的词条。即使是必要的交叉重复,也要此详彼略,各有侧重。
其次,要解决好越境而书的问题。《通鉴》初稿越境而书的问题比较突出、既然是《黑龙江通鉴》,就应该牢牢把握“黑龙江”三字,黑龙江境外的事件尽量不记,即使与黑龙江历史有关联的也要少记和简记。《通鉴》初稿为了保持所谓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在记述朝代更替(特别是中原王朝的更替)、帝王轮换(即位、驾崩)几乎一个不拉,这是明显的越境而书。如果记,《通鉴》只能记述与黑龙江历史有关的几个王朝几个皇帝。另外《通鉴》初稿中不少与黑龙江历史无关的全国的历史事件也都列了条目。如南宋的“庆元党禁”;南宋抗击蒙古的“襄樊之战”、“厓山之战”;“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合州之战”;元朝的“南坡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宁远之战”、“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清朝的“多尔衮出师中原”、“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廷抵制鸦片进口”、“清廷在广州海关加强禁烟”、“林则徐奉旨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太平天国失败”等等,这些都没有必要设立条目,专门记述,均应予以删除。
再次是加强著述性。《通鉴》初稿不少在记述历史人物、政治事件、与外国的友好交往的同时,还收录了不少碑文、诏书、牒文、国书。仅涉及到碑文的词条就有“完颜希尹墓地”、“完颜娄室墓地”、“金源郡壮义完颜娄室神道碑”、“大金故尚书左丞相金源郡贞宪王完颜公神道碑”4个词条,文字长达两万馀字。另外还有“贞惠公主墓志并序”、“贞孝公主墓志并序”、“张建章卒”(张建章墓志铭)、“宝严大师墓志铭”、“宣威大师法性葬记瓦”、“曹道士碑”、“永宁寺记碑”、“重建永宁寺碑”等碑文。《通鉴》初稿之所以罗列这些纯属于资料性的一次文献,重要的就是缺少著述性。其实将重要的碑刻写一下传主、立碑的时间、碑的形制就可以了,碑文完全可以不录。至于诏书、牒文、国书更没有全文载录的必要。
△长兴:前面您说过《通鉴》初稿有前后抵牾;个别词条一事多出,有的史实不准,年代错乱。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可以举例说明吗?
△成栋:前面举例说的都是古代部分。那么当代词条的好些内容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2004年11月7日设有“哈尔滨飞机直航香港”词条,2005年11月17日又设有“哈尔滨—香港直飞航线开通”一个词条,二者究竟那个准确,经查《黑龙江日报》得知哈尔滨飞机直航香港是2004年11月7日。又如1987年“江泽民视察大庆油田”条,记载“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省长邵奇惠的陪同下,视察了大庆油田。江泽民总书记在三天的视察中行程300多公里,参观检查了23个点,接见了400多名群众,与900多人照了像,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亲临“铁人”王进喜家中看望其家属及子女。为大庆石油管理局书写了“发扬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的题词。而1990年又有“江泽民视察黑龙江省”一条。该条是这样记述的:“2月23日至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黑龙江省视察……”众所周知,江泽民是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才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所以这一条完全错误,经查证核实,1990年2月23日至3月1日“江泽民视察黑龙江省”的记述是准确的。
文题与内容不符者,如1986年6月13日~19日“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哈召开”一条内容却将10月28日~11月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的内容编入其中。
张冠李戴者主要表现在配图上。如将侦察英雄杨子荣的照片配在了省政协副主席杨子荣的身上。将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姊妹楼(原省社科联办公楼)的照片配在了东省特别区管理局(旧址应为现在民益街85号南岗区少年宫)的词条上。等等。
△长兴:从您上面所述,为了保证《通鉴》的质量,您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个人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通鉴》编纂工作无疑是地方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那么其它地方志工作您又作了哪些呢?
△成栋:一是完成了中指组《中国方志学五十年(1957~2007)》方志的著述性、方志的类型两个专题的编写任务。二是完成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黑龙江援建剑阁)资料长编的编写工作。三是参加了中指组和外省市的一些地方志学术活动和评稿、讲课任务。2009年7月,应邀参加了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在龙湾群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举办的吉林省志主编(主笔)培训班的授课任务。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培训班感怀》的诗篇:“龙湾群里聚群龙,远去尘嚣沐爽风。绿意无边染华发,青春有意返顽童。千秋佳乘凭神笔,百卷雄文赖竹胸。松水绵绵融黑水,吉江一脉载泥鸿。”通过学习交流,不但增进了吉江两省地方志同人的友谊,同时也学到了兄弟省的修志经验。2010年应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邀请,参加了纪念山西省新方志工作开展三十周年新方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撰写了《浅论地方志的开发与利用》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7期。同时写下了《研讨会感怀》的诗篇:“投书一纸震幽燕,浩荡东风起太原。十万军兴春蛰醒,八方笔走月轮圆。神州举目观三晋,耆宿开颜笑九泉。志乘编修逢盛世,喜看桃李满芳园。”2011年8月应中指组的邀请,参加了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撰写了《论方志的文化品位》的论文。同样有诗为证:“环球学者聚明州,满座高朋语未休。方志庋藏传四海,文章论述各千秋。可怜皕宋流东国,犹惜辨蟫移美洲。华夏文明五千载,资源共享是良谋。”四是应中指组的邀请,对《杭州市志》(1986-2005)进行了评审。重点对《杭州市志》第三十二篇至四十六篇,即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精神文明建设、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宗教、社会生活、区县(市)概况和人物15篇进行了审读。学到了《杭州市志》好多好的经验。认为该志“总体看,志稿写得非常成功。篇目设计合理、体例严谨、编排有序、层次清楚;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朴素流畅;注意和上部志书的衔接,并注意对发端事物的追溯,特别是利用小序对发端事物进行追溯;志稿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也比较突出。有些篇章还设立了专记,增强了志书记述的深度。”另外,还应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约请,对新出版的500万字四卷本的《晋中市志》进行了评论,写下了7000馀字题为《浅评〈晋中市志〉》的论文,发表在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沧桑》杂志2011年第4期上。
△长兴:全国和外省的地方志工作和学术活动确实没少参加,省内的地方志活动您又参加了哪些呢?
△成栋:省内的地方志活动参加的不多,省志评稿只参加了两次,主要进行的是对宁安、穆棱、抚远、饶河等几部县(市)志进行审稿和编纂指导,其中重点是《宁安市志》。三年来我曾三次去宁安,对市志编纂跟班作业,具体指导和审阅志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另外,还帮助宁安市编辑整理校勘了《宁古塔旧志七种》,并为该书撰写了校点前言。
△长兴:您不但是方志专家,同时也是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学者。您曾写下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文化建设》、《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等著名地方历史文化论著,退休后,您在地方历史文化建设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成栋:地方志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手宝贵材料。实践证明,开发利用方志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研究,挖掘旅游文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服务,大有裨益,收获多多。首先,参加了一些地方历史文化论坛及相关文化研讨会。2009年6月应邀在依兰举办的“五国城文化暨满族故里文化论坛”,作了题为《弘扬五国城文化 创建诗词之县》的专题发言。2010年端午节又应邀参加了在海林举办的“中国·海林宁古塔流人文化研讨会”,作了题为《宁古塔流人在文化上的特殊贡献》的专题发言。2010年5月30日~6月1日,应邀参加了“中国·穆棱第一届吴大澂学术论坛”,提交了《吴大澂在督办吉林边务中的历史贡献》的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2010年10月又应邀参加了在虎林市举办的“黑龙江省东疆乌苏里江文化论坛”,作了题为《大力挖掘保护利用东疆旅游文化资源》的专题发言。另外,2010年8月还应邀参加了饶河建县100周年庆祝活动。2009年10月26日应邀参加了纪念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100周年纪念仪式,2010年3月26日纪念安重根殉国100周年国际研讨会。
其次,参加哈尔滨市新建城区地名的命名、审定工作。一是应邀对松北区、哈西客站地区地名命名及论证。二是应邀参加了《哈尔滨市地名志·总述》的审定,同时又参加了《地名志》的验收鉴定活动。三是,应邀参加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史的鉴定工作。四是,应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邀请,对《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和选题,以及《〈黑龙江通史〉编撰大纲》提出了修改补充参考意见。
第三,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服务。应邀参加了由省社科联组织的《黑龙江100个旅游景点明信片》文字说明的撰稿和修改工作,并审读了《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书稿;两次参加孙尧副省长主持召开的如何开发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事业服务专家会议,参与讨论《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古代篇)文稿的修改。
△长兴:您是省志办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最后一个编审。应该说编审职称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在新闻出版部门,编审职称显得异常重要。听说您为出版社做了很多工作。这方面您可以简单向读者介绍一下。
△成栋:我帮助出版社做的工作主要是审阅书稿。由于自己在地方史志、地方历史文化方面有比较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并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有关出版社的信任。这几年除了帮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审定中小学教材《黑龙江人文与社会》以外,主要是审定了《边疆史地丛书》(后改为《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及其有关的历史文化丛书。仅2011年就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审阅了《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丛书》中的《先秦西南民族史论》、《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都护制度研究》、《清末边疆建省研究》、《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以及《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等共计19册,计约四五百万字。去年还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审读了《黑龙江流域文明新探》。审读这些书稿是比较吃力的,因为这些书都是某方面的专家所著的学术专著,要挑错,等于鸡蛋里挑骨头,谈何容易。于是,凡是引用二十五史的引文,我都尽量地核对原文。我手头的《二十五史》是上海古籍的缩印本,字迹太小,又无句读,看不清我就到网上查,网上不准,就到省图书馆去查中华书局版的《二十四史》。每挑出一个错别字,就等于消灭一个敌人,有一分斩获,心中有说不出来的快乐,疲劳顿消。
△长兴:上述这些工作,有益于文化,有益于社会,功德无量。您除了在参加有关学术论坛、学术会议上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以外,自己还有哪些著述呢?
△成栋:这三年我主要是抽时间根据以前积累的素材,撰写并发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文史随笔和民俗文化随笔,如《〈清稗类钞〉中的宁古塔》、《黑龙江将军中的诗人》、《林纾与东北名流的交往》、《齐齐哈尔的诗社》、《吴玉如其诗其书其人》、《程德全与寒山寺》、《鞭春牛》、《虎与民俗》、《兔与民俗》等文章三十馀篇。
△长兴:我知道您还是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副主席、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三年来一定又写出不少的诗词楹联作品。
△成栋:三年来,由于忙于《通鉴》的统稿和编校工作,对于诗词楹联活动尽量地减少参加次数,但有时盛情难却,或者难以割舍,还是参加了一些诗友、诗社联谊活动和诗词讲座。应约为诗友、文友诗文集作序十馀篇,创作诗词四百馀首,楹联一百馀副。
△长兴:您的退休生活真够丰富多彩的,真的令人感觉到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来到了,今后还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打算?
△成栋:我想,今后的计划和打算就不细说了。既然地方史志给了我营养,给了我力量,也给了我荣誉。我是终生离不开地方志的,更离不开在地方历史文化园林中的探索和跋涉。“芸馆幽居血犹热,韶华飞逝志弥坚。”“留得夕阳情似火,敢为志苑再添砖。”
△长兴:好!好一个“情似火”,好一个“再添砖”。您的退休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作出了如此巨大贡献,堪称楷模。如火如荼的方志事业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热潮中高歌猛进,十分需要您这种壮志满怀的勇士,十分需要您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默默奉献者。祝先生才华大展,方志同仁正等待倾听您的新胜利的足音。乘此良机顺便赠联一副:“文百篇,诗千首,著作等身,料是龙江大手笔;书万卷,墨一觥,豪情满腹,堪称艺苑小神仙。”以此略表对您的崇敬与感谢之情。
△成栋:过奖了,谢谢邵老厚谊,祝您健康长寿,也希望您继续为方地志事业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