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筑大奠堡记』碑考

2012-08-15宋占方

满族文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六堡女真辽东

宋占方

龙年初春,县政协组织有关政协委员,驱车来到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坦甸村小学院内,寻访省级文物“创筑大奠堡记”碑。该碑座高0.40米,宽0.83米,厚0.54米;碑身高1.6米,上宽0.83米,下宽0.80米,厚0.13米。碑首阴刻“创筑大奠堡记”六个篆体字,四周雕刻云卷纹图案,碑文为阴刻703字,记载了建大奠堡始末。

对于生长于斯的宽甸人,知晓这里藏有这样一块古老的石碑的人却很少,原因是此碑立于乡村,数十年来被锁入屋内,虽然被保护起来了,却让世人寡见。今天依傍在古碑旁,不禁慨叹古人留给后人的这份遗产。至于碑刻的内容,就更鲜有人知晓。即使查阅本地编《宽甸县志》以及文物档案,也只是寥寥几十字的介绍及随附的碑文。

对于《创筑大奠堡记》碑的求索,使我们略悉了那个时代的东北形势。

明朝初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频繁南徙。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得明廷应允,率部移住婆猪江(今浑江)流域。这里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丰腴的资源使李满住得到数十年的养育生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经常进袭辽东。仅成化二年,女真“一岁寇边者九十七次,杀虏人口十万余”。明王朝遂于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出兵征讨,在朝鲜派兵的配合下,杀李满住父子于婆猪江畔,史称“成化之役”。

成化之役后的1469年,明廷令辽东副总兵韩斌主持,连接辽西边墙,修筑辽东边墙。韩斌“缘边自抚顺关抵鸭绿江,相其地势,创东州、马根丹、清河、碱厂、叆阳等五堡”,“自抚顺千户所至朝鲜碧潼江边,设堡置墩戍守”。此次拓边,边墙沿宽甸西北伸向东南。自今灌水大边沟起,经郎大户、岔沟、平顶山、台子沟、上蒿子沟、鸡冠砬子、白菜地直抵鸭绿江边,绵亘百余公里,形成一道针对女真的防线。

明廷除加强边关守护外,还实行以不战为上策,设立“羁糜(束缚意)之所”以统治之。即通过笼络而使其驯服,不生二心。具体办法是对归附的女真人设置卫所,授以官职。《明史》载:“洪武、永乐间,边外归附者,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职,赐以敕书、印记、设都司卫所”。

但是这些策略收效甚微,女真人还是经常越境掠劫,边衅不息。这样,辽东就需要重新考虑防卫城堡的配置。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十月,将原协守辽阳副总兵李成梁晋升为署都督指挥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辽东。公元1571年,任山西按察副史张学颜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正月,兵部侍郎汪道昆视察边境防务,李成梁建议“移建孤山堡(今本溪满族自治县孤山村北)于张其哈喇佃子(今本溪满族自治县新城子村)、险山堡(今宽甸满族自治县杨木川镇土城子村)于宽佃、沿江四堡于长佃、长岭(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赫甸城村)诸处,仍以孤山、险山二参将戍之,可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牧之利”(《明史·李成梁传》卷238页)。李成梁绝非等闲之将,他毕生游刃辽东边务,不惑之年任险山参将,与女真人展开难解难分、斗智斗勇的角逐。其建议移六堡,缘由是:

其一,出于军事目的。宽甸东北部为浑江下游,东部和东南临鸭绿江,“扼中国与朝鲜及建州与朝鲜交通枢纽”,“其地于明,则有扦蔽之益,入于建州,则有攻掠之利”。而险山一带,“地在腹里,去边甚远”,且“地旷兵寡,既分防有不周,广宁、辽阳又一时策应不及”,军事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如移建六堡,“宽奠去旧边地二百里之外,在万山之中,五堡鼎峙”,可一改“昔皆林箐幽翳,虏可蔽形,出没无时,远戍莫能追捕”的状况,“今则门庭御寇,其险与我共之”。六堡将成为“南捍卫所,东控朝鲜,西屏辽沈,北拒强胡,盖全辽屹屹之巨防”。

其二,从发展生产,解决军粮出发。明代实行寓兵于农的军屯制,军饷靠屯田解决。险山堡“地乃不毛,军无可耕,难与持久”,“军士远出百里籴米负薪者,多因逃伍不返”。而宽甸一带“土脉肥美,周围环抱山林,中间宽平膏腴”,“土地饶,军食可渐给”,建堡于此,为“国家永永之大利也”。

汪道昆回京后向皇帝提出《辽东善后六事》,并引证李成梁移堡六奠的理由:“张其哈喇佃子东邻兀堂(即住牧于今宽甸满族自治县地区的建州女真部王兀堂),北傍王杲(即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地区的建州女真部首领王杲),乃诸夷性急之地,今兀堂不欲争,而王杲又不能争。莫若乘此时移孤山于张其哈喇佃子,险山移边外宽奠子,仍应接朝鲜贡道,宁东(今凤城市东汤镇)移双堆儿(今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新安(今凤城市石城村)移长岭,大佃子(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桦树甸子村)移建散(今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坦甸村),皆筑城建堡”(《奉天通志》首册358页)。关于修六堡移军,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张铎和都御史王之诰都有此设想,但由于客观原因而未能实行。这次是李成梁向汪道昆提出,继之汪道昆以利害关系向皇帝提出,后由巡抚张学颜从旁赞成,于是明政府决定在宽甸与本溪地区移建六堡。

王杲与王兀堂同为当时建州女真的大酋。王杲“生而黠慧”,“骠悍好乱,数盗也”。他多次恣掠边堡,杀死明指挥数人,为此明廷以断绝马市(集市)对他惩罚。隆庆六年(1572年)为恢复马市,与他盟约于抚顺关下,此时正是万历元年李成梁提出移建六堡的前一年,王杲受盟约束缚,不敢轻举妄动,因而对移建六堡“不能争”。王兀堂品德端正,有道德风范,《东夷考略·建州》记“兀堂亦奉约唯谨”,是说他听从朝廷的约束,小心从事。说他不欲争,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海西女真都督王台的势力最大,兀堂在其麾下。而王台最听从明廷的,兀堂也必定接受王台节制,唯命是从。

这样经汪道昆奏准,万历初年六堡先后动工。这期间,遭到住牧三江流域的建州女真强烈反对,“奉约唯谨”的王兀堂趁巡抚都御史张学颜出边巡视永甸,“率诸部酋环跪马前”,诉说“此是虏中住牧处,今既修筑,塞我来道,我众不得入内围猎,又不敢进抢,日食将焉用之?”最后,张学颜应允王兀堂以儿子为质,在六堡筑成后开设“马市”(集市)。王杲忿明筑城堡,起兵诱杀明将裴成祖于边外,使筑堡军民人人自危。一时间,连辽东文武各官也多方讪谤,请停六堡之工。张学颜、李成梁深知一旦停工,徒失事机。于是张学颜“巡阅彼中,曲为谕处”,李成梁率兵宽甸,定立基址;参将傅廷勋不避艰险,挺身任其事。万历二年,李成梁带兵“大张挞伐”王杲,“犁其巢穴”,边事稍安,这样六堡工程从万历元年到万历中年(1573—1576年)得以完成。六堡分别为:

1、大奠堡:原名散或长岭散,亦有书称“建散”。建堡后因迁旧大佃子堡于此,故名大奠堡。现立于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坦甸村小学院内的《创筑大奠堡记》碑载:“旧大奠子堡境外一百二十里,地名散等,系东胡分犯要路。万历元年,阅视兵部侍郎歙县汪公道昆访地方兴革事宜,镇守都督李公议当移大奠子堡于此地。”“各官修筑始于万历三年三月初十,终于万历本年(按:万历四年)十月二十日”。“城高连垛口二丈五尺,收顶一丈,周围四百三十丈,角门墩台十二座,俱砖石包砌,内穿井三眼,公馆三所,厅房五十一间,军士营房四百八十六间,仓房四间,迁大佃子官军四百四十四员名于内,每官给田一百亩,军五十亩”。“沿边建瞭守台八座”。“堡成之日,易以今名”。东面至永奠、长奠二堡,俱六十里;北至新奠堡八十里,西至险山旧堡六十里”。碑文又述各职官履职情况、立碑时间以及各职官的题名。

今天,当年用砖石砌筑的大奠堡城墙,在“文革”期间“学大寨”时被拆除,砖石垒筑了农田工程,古城堡已荡然无存。伫立碑前,我们感谢当事者立碑刻石,以志其事,使得当年的大奠堡城貌得到准确、真实的诠释。

2、宽奠堡:原地名宽佃子,建城堡时取边防永定之意,转谐音为宽奠,即今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城。《明实录·神宗》载:“万历三年正月,兵部侍郎汪道昆议:将险山参将部军移驻宽奠子,参将廷勋量加副总兵职衔,管参将事,以重责成。得旨,如议。”后又依张学颜议“移定辽右卫军士及仓官于宽奠堡”(《明神宗实录》卷四十八),与参将同城。这说明宽奠堡在万历三年建成并由险山、定辽右卫驻军移驻此地。宽奠乃六堡之首,初命辽阳副总兵傅廷勋为分守宽奠等处地方副总兵仍管参将事,兼署指挥;又任义州卫徐国辅为宽奠参将兼署指挥。万历三十六年,围内城而筑外城,墙体为砖石结构,南长267丈,北长367丈,东长333丈,西长350丈,高2.5丈,宽0.8丈。城堡设三门,东称保厘门,西称服远门,南称安阜门,服远、安阜二门均建有翁城,北墙依峥嵘山无门。城上有四座角楼,八座箭楼。城内建有一座钟楼,城南设一点将台。此堡为六堡中最大一座城池。

3、长奠堡:原地名长佃子。《明神宗实录》载:“万历三年,江沿台备御军移住长奠堡。”今为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驻地。城墙为土石筑成,高一丈周长一里。城门为土石相垒,上有石刻匾额“长奠堡”三字,旁刻“明万历三年十月朔日”等字。城东北南各设一点将台。长奠堡城今已不存。

4、永奠堡:原名双墩、双墩儿。万历三年城堡建成,《明经世文编》载:“宁东堡军移双墩儿”。该城呈方形,每边长100丈,高1.2丈,设一南门。城墙内实夯土,外砌块石,上部砌砖。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此地开设“马市”,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都督李世龙监工重整城池,因其地处鸭绿江的军事要地,取永久稳固之意称永奠城。现为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政府所在地。城墙尚有几处断垣残壁隐没民宅之中。

5、新奠堡:原地名长岭,《明神宗实录》载称:“万历三年,新安堡军移驻长岭”。因其新驻军,改称新奠堡。该城座落一块平地上,四面环山,城呈正方形,城墙每边长96丈,城高2.3丈,其中砖垛部分高0.8丈,由大石筑成,城墙上雉堞由砖砌成,设一南门并建有瓮城。城墙建角楼四座,箭楼三座。清代改为赫甸城。现为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赫甸城村。城墙石块部分尚保存完好,砖被村民建房拆用。

6、孤山堡: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北部,清末,为和旧孤山堡相区别,改称新城子。今为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兰河峪镇新城子村。现存《创筑孤山新堡记》碑载:“城高连垛口二丈五尺,底厚二丈,收顶一丈,门角殿基九座,俱用砖石包砌。内穿井二眼,公馆厅房十三间,守堡官驻所并军士营坊一百七十三间,迁孤山旧堡官军一百七十二名于内”,“沿边建瞭守营五座”。所谓新堡是对孤山旧堡而言,旧堡在今本溪满族自治县孤山子村北,系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巡按御史孙烽奏设。万历元年李成梁令清河守备王维屏负责将孤山旧堡移建于张其哈喇甸子(今本溪碱厂一带,哈喇为满语,类似于张家堡子称谓),经碑文核查,王维屏“畏虏惮劳,伪呈不便”,只“在旧堡东北十里建今堡”;却没有把新堡建在原选址的“旧孤山堡沿河东北三十里”的张其哈喇甸子。户部和兵部当时都没发现违议筑堡。直到万历三年八月三十日堡成之后,辽东巡抚张学颜奏报明廷,派人核实时,才知道“有违原议,坐惟屏以罪”。

六堡移建后,明朝中央政权和女真诸部地方势力的军事态势有了重大改变。明军由原来凭借边墙与女真对峙,转而向西北和东南扩延,凭借六个军事城堡,互为犄角,遥相呼应。随出奇兵,进退自如,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对女真诸部造成严重的威胁。自“辽东六堡成,斥地二百里,于是,抚顺以北,清河以南,皆遵约束”。同时,也解决了明军粮草问题。六堡实行军屯民垦制度,《创筑大奠堡记》碑文记载“每官给田一百亩,军五十亩”。守堡军士携带家属,多种多收归已,不纳赋。并招纳户口,充实东边而达到“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户”(《奉天通志》)。明政府为缓和民族间的矛盾,促进经济交流,在宽奠、永奠、长奠各堡还设立马市,每月多次开放。“建州所赖以维持国用者,不外抚赏与互市(马市)”。可见女真人生活中马市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马市主要以建州女真董鄂部,即住牧于宽奠西、北和东部的王兀堂部为主。开市时,王兀堂率数百女真男女入市,女真人上市货物主要有马匹、兽皮、熊掌、人参、东珠等物换取汉人的各种铁器、盐、布匹等生活用品,满足了女真人“请以此所开市,易盐米布匹”(《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卷一)的要求。通过互市交易,满足了女真人的物质需求,繁荣了经济,密切了女真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女真族社会的发展。

因为修筑六奠堡后又大败王杲之功,李成梁被皇帝加封“太保,世荫本卫指挥使”、“世荫指挥佥事”、“论功,封宁远伯”,为辽东总兵。至于40余年后的万历四十八年,专擅朝政的阉党以熊廷弼作战不利为辞,将其罢免。昔日壁垒森严、旌旗猎猎的辽镇宽奠等六处城堡,已被后起之秀努尔哈赤的八旗劲旅乘机占领。从此,宽奠堡北部的八百里新疆土,就成为方兴未艾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领土了。

今天,《创筑大奠堡记》碑,不仅已成为研究明代为巩固辽东边防、修筑六座驻军城堡等不可多得珍贵史料,还是研究努尔哈赤建州女真住牧之地的历史佐证。

《创筑大奠堡记》碑,使我们回顾了遥远的历史,了解了华夏多彩的民族发展史,认识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广阔家园。

《创筑大奠堡记》碑,使我们认识到“边外”之地绝非老林荒野,并非无有历史胜迹,乃荡漾着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悠远的历史回声,灿烂着清王朝“祖宗肇迹,兴龙之所”的人文光辉。

《创筑大奠堡记》碑,是创筑六奠的非物质文化的历史丰碑。

1,丛佩远《明代辽东边墙》

2,刘谦《辽东长城考查》

3,李淑芳《明代边墙沿革考略》

4,卢骅《从两通碑石的发展说到明万历移建宽甸六堡》、《也谈努尔哈赤占据宽奠六堡》

5,孙祖绳《明代宽甸六堡与辽东边地》

6,邸富生《明代移建六堡考略》

7,张其卓《董鄂部在丹东》

猜你喜欢

六堡女真辽东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女真从兴起到脱离明朝东北亚封贡体系的策略选择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心向辽东
蝉诉
六堡茶的“茶气”
与茶相逢在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