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干预

2012-08-15张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血栓下肢静脉

张莉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300 E-mail:116452290@qq.com)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出行的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骨折的发生尤其以下肢骨折为多,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增多。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于骨科手术后凝血因子释放,启动凝血反应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以及麻醉使下肢处于瘫痪状态,导致下肢静脉血流淤滞流动缓慢而引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008~2012年我院收治股骨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共94例。比较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骨折术后DVT预防和产生的积极影响,实践证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下肢骨折94例中,其中男50例,女44例,年龄40~79岁,平均64.6岁,其中70岁以上39例。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股骨干骨折25例,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颈骨折30例,骨盆骨折15例。相关并发症:糖尿病13例,高血压22例,慢性肺疾病11例,肥胖症27例,心功能不全或动脉硬化性疾病19例。DVT患者临床表现: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疼痛、腓肠肌压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将94例患者按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术后采取传统的护理措施,收治患者时间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观察组45例采取全程综合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收治患者时间为2010年1月~2012年7月。两组患者其性别、年龄、临床一般情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辅助检查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行血管无创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检查,术后1周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初次检查再次行血管造影后确诊。实验室着重检查TT、Fid和PT、APTT凝血4项指标。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手术后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情志咨询、预防性用药、饮食指导,耐心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术后病情密切观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2]。术后6h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25mg。同时予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苷或尿激酶静脉滴注等抗凝治疗,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每2~4h翻身1次,严格细致交接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的发生。术后早期适当肢体活动,指导患者合理正确功能锻炼。观察患肢:肢体肿胀程度、肤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状况。患者出现下肢肿胀或疼痛,或不敢主动做踝关节的背伸运动,应警惕DVT的可能。麻醉后24h即可鼓励、指导患者早期床上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训练,下肢屈伸运动等。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并使活动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嘱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黏度升高。充足的水分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浓缩而形成高凝状态、诱发静脉血栓的形成[3]。

1.3.2 观察组 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传统护理措施基础上,采用全程综合系统治疗和护理方法。①术前患者整体机能状况系统检查,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和促进血小板聚集者做好药物筛选。②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多器官的生理退变,或器质性病变,或其他内科基础疾病患者应重点监护。③下肢DVT高危人群的排查:高龄患者、肥胖超体重或血脂异常、下肢静脉曲张症、高血压病、肿瘤及合并代谢方面疾病如糖尿病等。④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黏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评估血液流变学和下肢血管的功能状况。⑤注意保护血管,留置针应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而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穿刺,降低机械性损伤和血栓的形成。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高危人群最好由高年资的护士进行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⑥下肢骨折尤其是骨盆骨折或髋关节置换术是DVT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警觉。通过腿和踝关节的锻炼、穿弹性袜及使用抗凝血药物治疗,促使深静脉吻合网扩张能够预防DVT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45例中,发生下肢肿胀及疼痛8例(17.78%),发生DVT 2例(4.44%);对照组49例中,发生下肢肿胀及疼痛19例(38.78%),发生 DVT 12 例(24.49%),下肢肿胀及疼痛、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由于严重外伤打击和术后创伤的刺激,使患者处于一种应激状态[4]。下肢骨折引发DVT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静脉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流凝固性增高三大要素。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①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下肢静脉回流缓慢;②术后创伤引起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加,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③手术输血及止血药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上肢骨折高,下肢骨折中又以大腿及髋部骨折后,DVT发生率明显较其他部位为高[5]。静脉血栓疾病是下肢骨折、髋部骨折及关节置换手术后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据文献报道我国近10年全髋置换术后的DVT患病率为10%~70%;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0%~72%;髖部骨折后约为45%。

通过对我院前期和近期不同护理方法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发生率,下肢DTV发生率也明显减少。采用全程综合系统治疗,其中综合评估患者整体机能状况十分重要。若患者术前有发生血栓的倾向,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血栓脱落而导致其他脏器栓塞而致命[6,7]。若长期卧床致压疮等并发症,静脉血栓脱落栓塞到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就会形成心血管栓塞、颅内栓塞、肺栓塞,其中又以肺栓塞为重,可引起严重的后果,造成患者立即死亡。由于我院近年来患者入院后即对DVT高危人群进行综合评估,采取积极得力的措施,并行血栓形成的监控应急处理,予以全程预防后,血栓发生率明显下降。

认真做好出院指导,嘱咐患者要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抗凝药物和脏器保护药物,并注意并发症的积极治疗。提醒患者出院后仍有可能发生下肢DVT,需定期随访定期检查。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同时它也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得力的措施。

[1]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265.

[2]唐泓源,张黎明,皮红英,等.系统早期活动方案、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965-968.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10):793-797.

[4]宁宁,廖灯彬,张泽琼,等.地震髋部骨折伤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27-129.

[5]曲洪雪,刘云鹏.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10-112.

[6]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4):521-522.

[7]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猜你喜欢

血栓下肢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臣心对比,影领基层”病例诊断大赛第一季第一期病例诊断点评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