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恙虫病诊治体会
2012-08-15角永生
角永生
(昆明市禄劝县汤郎乡卫生院,云南 禄劝 651508)
流行病学资料 在41例患者中,1例是儿童,年龄为9岁,40例为农民,年龄在19~62岁,发病季节是每年7、8、9三月,发病高峰在9月,均从事野外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地理环境特点为,海拔1700m,高山坡地、杂草从生、温暖潮湿。
临床资料 本病的潜伏期4~10d,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多数呈弛张热型。发热同时伴头痛,全身酸痛、厌食、乏力,不明原因发热是入院就诊首要原因,单纯发热入院37例占90%,4例发热伴咳嗽,胸闷占10%,其中1例伴低血压、谵妄。几乎100%伴双眼结膜轻度至重度充血,以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特异性临床表现为皮肤焦痂和溃疡,41例恙虫病人全部出现焦痂和溃疡。且全部在人体隐蔽部位,39例见于腋窝占95%,1例见于会阴部占2.5%,1例见于肩下部占2.5%,焦痂特点为色黑,呈圆形和椭圆形,直径10~15mm,周围有红晕。41例患者中40例只有1个黑色焦痂或溃疡占97%,另1例有2个焦痂占3%,痂皮脱落残留小溃疡。边缘整齐,底部有淡红色肉芽组织,附有淡黄色渗出液,焦痂和溃疡均无痛、无痒。此体征100%患者入院主诉均未诉及,全由医务人员体格检查中发现,也是诊断本病必备条件之一。焦痂附近伴淋巴结肿大见于23例患者中占56%,淋巴结数目从1~5粒不等,直径1~2cm,均有疼痛和压痛,淋巴结可移动,不化脓、消散慢,但经治疗后疼痛和压痛消失,无1例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少见症状有皮疹,见于3例患者占7.3%,皮疹于病程第2~4d内出现,为淡红色斑疹,直径2~4mm,多数相互融合,压之褪色,皮疹初见于躯干,逐渐向四肢蔓延,面部和手足无疹,经治疗后平均3d皮疹消退,无脱皮、无色素沉着。所有病例在入院体格检查中均未发现肝脾肿大,仅有2例入院B超检查提示轻度肝脾肿大占4.8%。血象检查:患者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见于30例患者中占73%,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3.5~3.8)×10/L,见于11例患者中占27%,血小板正常见于28例患者占68%,血小板轻度减少12例(90~98)×10/L,占31.7%,血小板严重减少1例4.3×10/L,占2.4%,无1例出现贫血,因我院未开展相关免疫学检查,患者均无外斐氏反应和肥达氏反应结果资料。
治疗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发热期卧床休息,患者每天饮温开水1000~1500ml,给予清淡饮食。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5~10mg/d静脉滴注,用1~2d,不超过3d,焦痂或溃疡每天用0.5%碘伏涂2次,用无菌纱布覆盖,防继发感染。2.抗生素治疗,40例恙虫病患者均用四环素口服加氯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四环素成人1.5~2g/d,分 3~4次口服,儿童每天 25~50mg/kg体重,分4次口服。氯霉素注射液成人2~2.5g/d静脉滴注,儿童25mg/kg体重静脉滴注,要求氯霉素配制成0.25%溶液缓慢静滴,40~50滴/min。抗生素联用至体温正常后减半再用2~4d,平均3d,停用氯霉素,单用四环素口服,不少1周。41例恙虫病患者除1例转院治疗,40例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