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与赛后利用研究
2012-08-15崔亚平
崔亚平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省情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04)
◂体育人文社会学
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与赛后利用研究
崔亚平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省情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04)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省举办,全运会对于辽宁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完善的场馆建设与有效的赛后运营必将大大加速辽宁城市的发展;反之,全运会也会给城市发展造成后患,甚至出现后全运时期经济衰退的现象。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对以往体育场馆建设以及赛后利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指出辽宁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将要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融资、建筑设计和后期运营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
十二运;场馆;赛后;利用
举世瞩目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备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全运会已经成为全国备受关注的重大体育赛事,一般会将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提升5到10年。从我国承办全运会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济南五个城市看,其市政建设和城市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北京的亚运村、大运村现在都已经是成熟社区了。六运会的举办使广州天河区焕然一新,九运会则进一步加快了广州的市政建设步伐。南京举办十运会,城市有了第一条地铁。在长江边建立了“滩涂起新城”的奇迹。第十一届济南全运会带动了城市东部地区的发展。预计到2013年辽宁省乃至沈阳市将以全运会为重要时间节点,努力实现城市发展的新突破。如何提高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场馆赛后常年闲置,资源浪费严重
据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度仅为44%,利用率不足30%,单个场馆平均年收入不足万元。由此看出,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开发不够,资源闲置问题突出。体育场馆大多数是为承担大型赛事而建,在场馆的规划、建筑设计和建设中主要考虑了满足比赛的需求,而没有完全考虑到赛后运营的需求。而我国的现实又是体育赛事尤其是国际大型赛事资源有限,而申办主体又非常多,各省、省会城市、部分副省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级市都对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有较高的兴趣。为一次大型赛事而投资数千万元,乃至数亿元修建的场馆在比赛结束后常年闲置的问题屡见不鲜。根据全国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国内部分大型体育场和体育馆周活动人次均在500人以下,资源严重浪费。
1.2 体育场馆赛后经营亏损严重
由于体育场馆规模较大,日常维护费用过高,加之建筑设计、规划和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其赛后经营状况不理想,部分场馆入不敷出,亏损严重。虽然近年来国内部分场馆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经营状况有了较大改观,但据调查,国内多数新建的大型体育中心仍亏损严重,赖以生存靠的是政府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多数体育场馆以本体经营为主,缺乏创新的营销手段,重视有形资产的经营,轻视无形资产的经营,赛后的经营范围比较狭窄。大型赛事、健身活动和运动训练是场馆赛后主要的经营内容,部分场馆开展体育培训、文艺演出、展览、展销等经营活动,对于与场馆赛后运营相配套的商业、餐饮、住宿、商场服务等经营项目关注度较低。
1.3 体育场馆经营人才缺乏,冗员过多
近年来,我国新建的体育场馆规模越来越大,场馆工作人员也越来越多,甚至部分体育中心的工作人员高达五六百人,但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真正需要的管理和市场开发人才却因没有编制而无法引进。冗员过多,导致体育场馆绝大部分创收被公务费用所消耗,消费性支出严重,无更多资金用于经营开发新市场的投入。现阶段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人员结构比较庞杂,有关管理、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现有的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因缺乏其他体育管理和营销知识,导致了他们对体育产业经济政策和理论研究不够,使得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力度,致使体育场馆经营无法趋向更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我国的场馆专业运营团队还尚未形成。场馆专业运营团队与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场馆赛后运营水平的提高。
2 辽宁全运会场馆建设场馆面临的挑战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举办,这将是辽宁建国以来承办规模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体育盛会。全运会对于辽宁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完善的场馆建设、有效的赛后运营方式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改造必将加快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反之,也会给城市发展造成后患,甚至出现后全运时期经济衰退的现象。
2.1 财政风险较大
由于全运会采取的是政府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在利益分配上采取的是“谁承办,谁开发、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收益分配原则。由于政府运行的局限性,市场经济规律把握的滞后性及相关经济信息理解的不完全准确性,全运会在单一的形态中失去了与市场交流融合的可能,从而变得缺乏活力。另外,政府财政风险越来越大,极大地削弱了全运会的经济效益,因而如何促进投资及提高资金利用率成为全运会首要解决的问题。
2.2 赛后的运行
这种大规模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综合型体育赛会举办的周期是很长的,比赛结束后面临的是大量场馆闲置,惊人的场馆使用与维护的经费。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结束后,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平均达到3 000万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规模较小,但赛后费用每年也超过800万美元。第十一届济南全运会济南国信体育中心赛后经营统计每年正常的运行费用为3 800万元。
2.3 体育场馆的选址
场馆在城市中的区位是场馆今后利用与生存的重要因素,城市中心区位的场馆因土地资源有限、交通疏散等问题不适合规模较大集中布置的赛会场馆,但是赛后作为全民健身中心利用则相对比较容易,近郊的大型体育中心不论从规划还是规模设计上都比较适合赛会场馆的使用,但是后期为市民提供服务和开展多种经营却相对困难。
2.4 场馆的规模
贪大求全的场馆设计似乎成为现阶段体育建筑设计的主流,但是盲目过大的规模造成后期使用的不便。以北方地区一个国际赛会标准游泳馆5 000人坐席的规模计算,冬季对外开放每天用电及维护费用成本接近一万元,而同样标准泳池无看台的全民健身中心场馆消耗的费用每天3 000元以内就可以了。
2.5 场馆的功能
回顾过去我们国家的体育场馆设施大都在设计建造中忽视了未来使用和发展的变化,使得一个场馆的寿命周期仅仅十几年就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市民的使用需要。例如,沈阳为了承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小组赛,拆除了在中国足球史上留下深刻印象的沈阳市五里河体育场,该体育场于1988年竣工,仅仅使用17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政府又投资8.3亿元另建了浑南奥体中心。这个损失一方面说明当时的设计没有前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拆除的草率性。所以现在体育场馆的设计和使用要从单一功能化向多元化发展,从专业化向群众化发展,从封闭化向开放化发展,从依靠政府给养向自持创收方向发展。经过简单改造就可以适应多种经营的场馆生命力更强,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市民。
2.6 管理方式的创新
政府大规模投资兴建的赛会场馆,赛时往往在管理使用上表现突出,但是赛后需要大量的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如果对外开放肯定需要更多的人员和专业管理团队的支撑,比如济南国信体育中心在职管理人员300多人,服务与保安人员更多,这仅仅是一个场馆的管理消耗。第十二届全运会需要87个比赛场馆,其中就包含沈阳和大连两个大型的体育中心(多场、多馆),需要的管理人员会更多,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就要求管理团队必须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 赛后利用的创新经营模式探究
对于第十二届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创新经营模式的研究很少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三年前在山东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和两年前的广州亚运会的经验可以对比研究,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开发模式对于赛后利用场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笔者参观考察济南和青岛的全运会场馆,总结研究如下:
3.1 节省投资分散布局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提出了“借题发挥,借势而为,借会发展”的承办十二运要求。我省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受益最大的无疑是省内的各个城市。除沈阳市作为主赛场外,省内其他城市也将举办全运会的部分比赛。由一个城市举办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资金投入过度集中,这会给主办城市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但许多城市同时举办就可以减轻其经济压力,许多场馆和相应的一些设施分散在省内各个城市也更便于利用,从而起到将经济压力化整为零的效果。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辽宁省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将会推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内需。
3.2 拓宽融资渠道
创造多种融资渠道,有效利用资金,降低政府投资风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场馆建设和运营,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积极引导辽宁企业通过投资、管理、设计、施工等方式参与到全运会相关建设项目中来,成为全运会的赞助商或者是特许供应商,使用全运会的标志,展示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企业进行营销宣传,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政府与企业协作模式的实质是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西方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通常采用的是该模式。企业与政府协作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BOT模式(建造-运营-移交)、BTO模式(建造 -移交 -运营)、BT模式(建造 -移交)、TOT模式(移交-运营-移交)、BOL模式(建造-运营-出租)、DBFO模式(设计-建造-融资-运营)。
3.3 合理规划场馆规模,拓展体育场馆的附属功能
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场馆,尽可能搭建临时场馆以及在技术和比赛规则允许下共用比赛场地。利用既有场馆可以减少全运会的工程直接建设投资,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城市用地。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后期定位对市民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就应该合理控制规模和中央场地的大小以及活动座椅的数量,室内屋顶的挑高和结构构造的类型。体育场馆使用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低运营成本和高利用率,发挥场馆配套作用,引入商业服务。例如,餐饮、购物、美容、洗浴等可以很好地挖掘其商业价值,创造收益,维护运营。
3.4 节约型建筑设计
节约型的场馆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伦敦奥运会就是一个“小成本”的国际盛会。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伦敦碗”里的8万个座位中只有2.5万个是永久性的,其余的都会在奥运会结束后被拆除,主办方赛前就计划建一个普通的体育馆,而非一座庞大的地标性建筑。降低运动场地的标准、减少看台坐席数量、增加建筑使用面积、户外场地的集中式中水处理系统、场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建筑本身的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自清洁建筑立面、热交换新风系统、屋顶自然采光、节水型的厕卫设施、节能灯具等等方面都是节约型建筑设施使用的典型。通过自动化设备,使体育场具有多种功能,在不同项目场地间自由转换。一些临时性建筑借鉴伦敦奥运会的经验采取组装式结构,赛时装上,赛后拆除。
3.5 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意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目前,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借助举办全运会的机遇,使体育产业和健身服务业真正地形成一个产业链,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体育场馆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它的基本特质是满足群众健康和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当利用新闻媒体多角度宣传和强化群众健身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吸引市民参与体育场馆的健身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市民身体素质,而且也增加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使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链条拉长。
3.6 按照市场化、民营化的原则,创新管理多种经营
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在公平、公正、效率优先的原则下,放手让民营企业管理。其次,通过招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资产重组等合作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场馆的赛后利用,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再次,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公开拍卖经营权等方式,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等行政限制,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体育管理公司和专业化体育经纪公司来经营。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合理地配置场馆资源,有效利用场馆优势,合理利用资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节约运营成本,创新高效的管理团队可以使原本亏损的场馆扭亏为盈。
全运会场馆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关键在于体育、文化、会展、旅游等活动组织。我省应利用奥体中心场馆和周边设施大量引进国际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将举办城市打造成国际重要体育赛事中心。利用场馆优势,发展旅游、会展产业。济南奥体中心组织展会、明星演唱会、群众体育项目学习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户外广告、企业冠名权、底商出租等多种形式经营,收到很好的效果,仅2011年的多种经营收入就已经超过维护成本,出现了赢利,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这种模式很好地诠释了“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最佳经营模式,为我们省第十二届全运会的赛后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付 堃.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的适应性改造与赛后利用[D].天津大学,2007:46-66.
[2]陈家起,田雨普.提高第十届全运会综合效益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1-12.
[3]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41 -1444.
[4]石建勋.中国会出现奥运后低谷效应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4-25(5).
[5]付 磊,范 力.奥运会对主办地的经济影响研究[J].改革与理论,2002(10):5 -8.
[6]王永前,张志刚.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职业教育,2006(17):49 -52.
Establishment of Palestras and Utilization after the 12th National Games
CUI Yaping
(Institute of Liaoning Development,Liaoning Economics & Politics College,Shenyang 110004,Liaoning,China)
The 12th National Games will be held in 2013,and it is not only a r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but also a serious test to Liaoning Province.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urbations would be speeded up if the venu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fter game are managed well,or the development would be hindered,even be trapped into an economic recession.The establishment of palestras and their utilization are examined under a framework consisted by management,sociology,and economics science,and the lessons of past National Games are concluded in the paper.The challeng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palestras and their utilization after the 12th National Games will face are pointed out,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bout finance,building design,and later operations are presented.
12th National Games;palestras;post-game;utilization
G80-05
A
1004-0560(2012)05-0044-03
2012-07-26;
2012-08-20
2012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十二运场馆赛后经营模式创新研究”(2012lslktzijyx-51)阶段性成果。
崔亚平(1954-),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