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巩固与提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012-08-15冯欣欣李达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辽宁省教练员辽宁

冯欣欣,张 博,李达伟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3.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内江 641112)

◂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于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巩固与提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冯欣欣1,张 博2,李达伟3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3.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内江 641112)

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对保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辽宁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从运动员和教练员管理两个方面,剖析了辽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巩固和提升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为目的,提出了改善辽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竞技体育;优势地位;人力资源管理

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以来及2008年奥运会,辽宁选手所取得的成绩,均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辽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据统计,自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的七届夏季奥运会,辽宁选手共获得29枚金牌,列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之首。2008年奥运会,辽宁更以8枚金牌、12枚银牌、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列全国金牌总数、奖牌总数的第一位[1]。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辽宁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除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努力拼搏外,必然有其对两个群体管理方面的成功之处。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辽宁发展竞技体育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改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期为辽宁巩固和提升竞技体育优势地位提供借鉴。

1 人力资源管理在辽宁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2]。这是从微观组织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本文则从更加宏观的视角,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考察省一级管理机构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在选拔、培养(培训)、激励及流动等方面的管理政策与措施。由于竞技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运动训练和竞赛,而运动训练和竞赛的主体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它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运动竞赛的成绩。可以说,运动员与教练员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辽宁省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管理状况。

1.1 体育管理部门重视培养体育人才,为辽宁获得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提供了保障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辽宁省委常委讨论辽宁体育工作时就提出:加速体育人才培养,加快体育改革步伐,加强体育运动队建设,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辽宁省建成全国重要体育基地之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辽宁的竞技体育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此后的十几年里,辽宁一直保持处于全运会金牌榜前三名的位置。2004年,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要进一步增强,提出了一些促进辽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优秀运动队建设的措施。200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又下发了《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辽宁省政府部门多次以行政规章的形式,明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为辽宁获得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提供了保障。

1.2 发挥辽宁人体质优势,确定重点项目,为辽宁获得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打下基础

国民体质测试显示,辽宁人身高比全国同龄人的平均数高2mm,男子体重比全国平均数重2kg,女子重3kg;辽宁人肺活量比全国平均数高200ml。辽宁人身高体大的体质特点决定了辽宁人的耐力好,适合大级别、长距离、力量型、耐力型的运动项目[3]。辽宁省根据本地运动员的体质特点,将“力量型、长距离、耐力型、大级别”项目确立为我省运动项目发展重点,涌现了姚景远、丁美媛,孙福明、王军霞等一批奥运冠军及一大批全国冠军。近年来,辽宁省又开始注重技巧性项目的发展,一批出色的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员获得成长,王楠、郭跃、张宁等成为这些项目的佼佼者。

2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以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为龙头,以市地体校为枢纽,以县区级体校、训练基地为基础,以青少年俱乐部为辐射阵地的一条龙管理”[4]的富有特色的培养和管理体制。多年来,辽宁在全省建设了53个后备人才基地,其中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39个;14所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学生4 900人;全省重点业余体校31所,4 200多人;普通业余体校77所,7 100人[5]。辽宁现有传统项目体育学校2 085所,其中省级传统学校135所、市级731所、县区级1 219所,参加训练的学生达到83 00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5%,基本形成省、市、县(区)三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格局。全省共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13个,其中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57个。截至2000年,参加训练学生累计达到50多万人,向上级输送优秀运动员达到4万余人[6]。辽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人才大省,但辽宁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巩固与提升。

2.1 运动员培养的筹资渠道单一、管理缺乏科学性

2.1.1 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 目前,辽宁省竞技体育训练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缺少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没有形成多渠道投资办体育的局面。受制于辽宁经济发展,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且在各地区间投入不平衡。调研发现,训练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辽宁省业余训练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市每年用于业余体育训练经费的数量极不平衡。以2002年为例,国家投入经费最多的是大连市,达3 400多万元;国家投入最少的是葫芦岛市,仅有10万元;县、区业余训练经费投入情况就更差,仅能保证人员工资[7]。经费紧张直接造成了招生难与选材难,并导致人才流失。

2.1.2 缺乏对运动员的科学选拔 受我国竞赛体制“重运动成绩、轻发展潜力”倾向的影响,辽宁省体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体校教练员多以运动成绩和比赛名次作为选拔运动员的首选标准,缺乏明确的选材计划和评级指标体系,选拔的科学化程度不高。

2.1.3 人才培养体系不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在辽宁,承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各类体校,其招收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基础差,体校的教学往往侧重于训练,文化教育工作薄弱,教育教学的措施不得力,教学管理涣散,教学质量低。学训矛盾造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素质低,一方面不利于运动员体会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案;另一方面也阻碍体校学生升学或就业的发展。

2.2 教练员队伍管理粗放

2.2.1 缺乏对教练员选用的有效管理 在教练员选用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仅在1999年辽宁省政府颁行的“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若干规定”中有聘任教练员应当遵循公开、平等、择优原则的规定,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在选用过程中,使用委任制较多,造成辽宁竞技体育的“近亲繁殖”,这种现象如不加控制,会影响辽宁省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2.2 各层次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不均衡 调查发现,辽宁省对教练员的培训存在着由省级到基层的递减趋势,基层教练员的受训机会偏少,忽视对业余训练教练员队伍的经常性培训工作。教练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练员队伍在结构上存在部分不合理,如文化程度和专业职称偏低等。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教练员中无职称和初级职称的教练员占40.6%,高级职称以上的教练员仅占到24.15%,尤其是国家级的教练员不足4%[8]。基层业余训练教练员队伍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教练员队伍总数的32.5%,大专学历者占56.3%,中专学历者占 11.2%[9]。

2.3 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辽宁省对运动员的激励存在若干问题:在方式上偏重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力度有限;在导向上,重比赛结果,轻发展潜力,仅以比赛成绩作为激励依据;在时间上,只有在役期间的待遇,缺少退役后的保障;在对象上,重高水平运动员,轻二、三线运动员。对于一些二、三线运动员,给予其参赛资格应该是最大的激励。但由于在一些优势项目上,辽宁的优秀运动员数量较多,受制于当前的竞赛体制及辽宁竞技体育的全运战略,一些同样优秀的运动员得不到发挥的机会,挫伤了基层运动员的积极性,进而流失外省。2005年以前辽宁的竞技体育人才流失严重。在我国足球、乒乓球、赛艇、跳远、竞走、马拉松等各类运动项目中,辽宁籍的运动员随处可见。对教练员队伍的激励存在着与运动员激励类似的问题,此外,输送奖与竞赛成绩奖反差过大,也是挫伤基层教练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无论是初级向中级输送后备运动员,还是中级向高级输送后备运动员的奖励,均无法与完成比赛得分的奖励相匹比。向省、市运动队输送运动员,教练员能拿到的奖金少得可怜,基层向中级体校输送一名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甚至难以保证。而比赛拿名次所获得的奖金可以几百、几千甚至上万。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基层训练网向上输送的积极性。

2.4 人才流动管理双轨制,行政干预明显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市场机制,尤其对非职业化竞技体育项目的人才流动管理,普遍存在着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的现象,户籍、档案等传统制度障碍普遍存在,行政干预还起主要作用。辽宁省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3 巩固与提升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3.1 推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营造良好体制环境

辽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于转轨时期僵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在我国各个领域纷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竞技体育一方面受到来自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在坚守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干预的模式,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巩固与提升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必须首先推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尽量发挥竞技体育多元主体的功能。

3.2 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优化培养模式

巩固与提升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需要抓住后备人才培养这个根本,进一步推进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创新,把计划经济时期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优势,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展竞技体育,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社会基础,借助企业力量联合办运动队,实现运动队与企业的双赢;逐渐改变“三级训练网”单一的培养模式,通过与学校合作,采取优势互补的方式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真正把学校办成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

3.3 改善教练员队伍的管理

3.3.1 研究制定选拔教练员的可操作性制度,注重考核教练员的关键能力 针对教练员选拔缺乏可操作性制度的问题,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教练员选拔制度,打破仅根据运动成绩委任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局面,明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用原则,灵活运用多种选拔制度。选拔过程中应注重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综合考评教练员的各种能力,如指导训练能力、指挥比赛的能力、管理队伍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运动员选材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特别应注重对教练员的管理能力和运动选材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考核。

3.3.2 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工作 竞技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练员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能愉快地胜任执教工作,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10]。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将教练员培训与其工作考核挂钩,在制度上,保证教练员重视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技术,针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层次的教练员编写岗位培训大纲和教材,使培训工作科学系统地展开;建立稳定的教练员培训师资队伍,并定期选派任课教师出国访问、考察,引进国际先进的训练理念、手段和方法,聘请国外优秀培训讲师讲学;注重培训的考核工作,灵活采用笔试、口试、答辩、案例分析以及现场操作等等多种考核形式,考核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4 建立全面、科学的激励机制

3.4.1 激励标准应保证全面性 激励标准的确定具有导向作用,在制定激励标准时应确保全面。激励的标准应涵盖一二三线运动员和教练员,实现对不同层次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全面激励;激励标准也应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摈弃以往仅从竞技能力高低、运动成绩好坏这一单一维度来确定是否给予奖励的做法,应考虑青少年在思想、文化、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对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基层教练员,及时兑现输送奖,对一些有突出贡献的,应树立典型,形成榜样。

3.4.2 激励手段应具有科学性 根据现代管理理论观点,针对人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才能有效激发积极性。因此,对竞技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激励,不能简单地靠思想教育和给予金钱等手段,应认真分析这一群体的真正需求,科学地应用多种激励手段,同时,在激励重点上,不应以金钱为主,而应以成就和成长为主。例如,针对一些优势项目优秀运动员集中的情况,积极地创造和提供其参加比赛的机会;针对运动员职业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建立起与此相符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考虑运动员的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以及福利与优抚。

3.5 逐步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制度

巩固和提升辽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破除竞技人才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全局观,完善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制度,发展竞技体育人才交流市场。规范化的人才交流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减少“互挖墙角”的暗箱操作。辽宁省可以在充实本省优势项目的同时,发展潜优势项目,改善弱势项目,使强项的地位更加稳固,弱项不断获得发展。

[1]张永刚.辽宁竞技体育实力及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53-55.

[2]魏 新,刘苑辉,黄爱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

[3]安雅然,邹 师,石 林.辽宁竞技体育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73 -75.

[4]周 莹.举国体制新内涵下“三级训练网”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152/n2523/n377568/n377613/n377733/1101312.html,2009 - 05 -05/2009-11-10.

[5]张 鲲,何 岩.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高产低效”的成因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152(2):13 -15.

[6]邹 师.辽宁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环境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7-10.

[7]毕红星,张义增,王金龙,等.辽宁省竞技体育教练员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6):1 -4.

[8]杜大勇,孙 鹏,李跃海.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12 -14.

[9]钟秉枢,梁 栋,于立贤,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65-16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the Conso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iaoning’s Dominant Posi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s

FENG Xinxin1,ZHANG Bo2,LI Dawei3
(1.School of Sport Economic and Management,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School of Sports Training,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3.Sports School,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 641112,Sichuan,Chin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focusing on athletes and coaches is decisive in keeping dominant position for competitive sport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Liaoning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and dissected the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of athletes and coaches management.Som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consolidate and improve Liaoning’s dominant posi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dominant position;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G80-05

A

1004-0560(2012)05-0027-03

2012-02-05;

2012-03-06

辽宁省体育局局管课题:基于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巩固与提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课题编号为LNTYJKT2009029。

冯欣欣(1970-),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公共政策研究。

李达伟(1971-),男,四川内江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经济管理,E-mail:pjldw@126.com。

责任编辑:乔艳春

猜你喜欢

辽宁省教练员辽宁
辽宁之光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