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本源性回归
2012-08-15田以麟曲新艺
刘 亚,田以麟,曲新艺
(1.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2.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3.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大庆 163318)
◂体育人文社会学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本源性回归
刘 亚1,田以麟2,曲新艺3
(1.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2.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3.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大庆 163318)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盛大的全球性体育赛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全世界14~18岁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责任,这既是体育的刚性规定使然,也是体育自身的本源性使然,由之凸现的身体性及教育性特征集中反映了体育即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学术界极力倡导的“分享运动”——体育本源性回归说,则认为体育和教育原本属于公益性事业,理应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必须要从体育和教育层面上向世界人民提供最为起码的普惠性服务。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本源性;教育责任;公益性事业;普惠性服务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罗格曾于2001年提出的举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为“青奥会”)设想,由2007年危地马拉城第119次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致表决同意,继奥运会、残奥会、特奥会之后终于变成了每四年一届惟有14~18岁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参赛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而这一体育盛事之所以将参赛运动员年龄限定于14~18岁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融入教育元素可以使处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最为容易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使之在成长期间能够逐步矫正人生态度、端正生活作风、掌握有用技能、更新价值观念、抵制兴奋药剂、推崇公平竞争和崇尚团队合作等。
1 体育本源性回归缘由
1.1 过度商业化倾向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身拥有的符号意义和宣传价值背后蕴藏着无可估量的广告效应和商业价值。我们从商业化之前的奥运会举办困境中不难看到,由于规模庞大、人数众多、耗资巨大等原因而导致经济欠发达国家无力举办一场奥运会的事例。于是人们开始寄希望于奥运会赚钱门路的寻觅——这不仅能够坚守奥林匹克理想,甚至可以在商业与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奥运会的过度商业化倾向致使支撑在商业与教育之间的平衡点越发靠近商业一侧而人为地远离教育那一侧,奥运会的教育功能逐渐由职业化、商业化倾向所取代,奥运会这一专用词汇也渐渐地趋向于甚至等同于精英、极限、金钱等词义,久而久之,奥运会积极的正面的形象已经或正在大打折扣,而那些吸引青少年的磁力必然会逐渐变弱,直至会撼动奥运会的青少年基础。有鉴于此,国际奥委会越发地意识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需要拨乱反正、需要寻根溯源、需要强调教育功能、需要回归体育本源。然而,改革奥运会的难度之所以极其巨大,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奥运会国际影响力太大,加之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国奥委会等相关方业已形成的既有利益格局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不慎举措都会造成既有利益链条的断裂,这些势必都会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现有奥林匹克赛事体系的“大变脸”,既可以说奥运会的直接改革作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实乃风险多、阻力大,而“青奥会”从当初的一个设想变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这不能不是奥林匹克运动回归本源的一大创举。
1.2 教育问题的凸现
国际奥委会创办青奥会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有鉴于此,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主张青少年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的未来,认为有必要用奥林匹克价值予以教育青少年一代,“1989年我本人当选为欧洲奥委会主席的时候整个欧洲似乎被一道‘柏林墙’隔开了两半,使得这一半与那一半的青少年没有机会交流,由此我萌生了举办一场青少年比赛的念头予以缓解因长期隔离所带来的痛苦,这就是1991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届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1],继而罗格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在第一届新加坡“青奥会”开幕前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地指出,“年轻人需要接受教育,因为十几岁的年龄正是一个人处于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必须要求青少年端正人生态度,这恰恰是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急着融入教育元素的主要原因”[2]。由此缘由诞生的“青奥会”既不以奖牌为其衡量输赢标准,也不以竞赛成绩论英雄,尤其在颁奖典礼上有意识地弱化国家意识以创造性地改造传统体育竞赛方式,如“青奥会”中所设的男女混合竞赛项目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奥委会青少年选手同场竞技乃至成为队友,这无疑增进了彼此交流,淡化了你我的国家意识。正是出自于增进彼此交流、淡化你我国家意识的教育目的,才能科学地权衡商业运作、广告效应、赢利策略和硬件建设的利弊得失,才能越发专注于14~18岁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文化、交流等问题。
2 体育本源性回归成效
2.1 教育责任的复位
“青奥会”作为国际奥委会专门为14~18岁青少年设计的一项旗舰计划,旨在聚集世界范围内所有天赋青少年运动员予以开展一项富有高竞技水平赛事,尤其在奥林匹克精神层面上使之成为颇具教育意义的项目,让青少年从运动竞赛中收获健康生活方式且又向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活力。“青奥会”的体育本源性回归——教育责任,即一则在于轻比赛重文教、轻结果重过程;二则在于摆脱奥林匹克模式束缚;三则在于跳出竞技至上、挑战极限、只求结果的固有思维模式;四则在于赋予体育运动以人的意义存在;五则在于成败标准远离奥运会评判模式;六则在于以参赛运动员快乐为准而不以追求金牌为主;七则在于体育与教育密切结合以吸引、团结广大青少年运动员。据此,全世界青少年运动员既可以参加由“青奥会”特地推出的系列教育及文化项目,也能够参与5类CEP(文化与教育计划)主题、7种形式及超过50项的具体活动,在彼此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中感悟奥林匹克价值,体验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增强世界公民意识,使之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内化于每一名参加者心中。“青奥会”彻底不同于奥运会,其终极目的在于复归教育责任,即青少年注意力被吸引至体育运动之上,将奥林匹克的“平等、友谊、卓越”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名青少年参赛运动员心中。“青奥会”与奥运会相比较,前者追求体育运动与教育及文化交流过程融合以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回归,并使之内涵逐步为青少年参赛运动员打上深深烙印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而后者注重竞赛结果,一边宣扬“更快、更高、更强”,一边开展商业主导下的体育竞赛。鉴于此,我们从“青奥会”的目标中可以验证如下一些事实:全世界青少年运动员欢聚一堂共同欢庆自己的盛典;运用独特而有力的方式予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采用一种创新形式予以讨论奥林匹克精神及社会挑战教育等问题;每一名青少年参赛运动员都能够在节日般欢快的融洽气氛中分享世界各地文化;向世界各地不同青少年团体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青少年参赛运动员之间相互促进体育运动参与意识;“青奥会”可以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创新平台;“青奥会”可以成为代表国际最高运动水平的赛事之一[3]。奥运会与“青奥会”理念的最大差别在于有价值的市场开发,它作为精英运动会分外重视奖牌排序和竞赛结果且有着巨大的商业开发空间,而“青奥会”则作为倡导教育责任、宣扬文化交流以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健康生活方式且具有鲜明公益性质及普惠特点的世界青少年聚会,二者各自坚持其独特路径予以良性互补,即奥运会的商业营销越做越大,可以用更强的经济实力支持“青奥会”,而“青奥会”的文化教育越做越强,则能够夯实奥林匹克运动基础,并为奥运会自身异化所带来的问题提供现实的解决模板。
2.2 人文价值的提升
“青奥会”关注世界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旨在让长时间端坐于电视机和电脑面前的青少年个人意识到体育运动价值和感受到体育运动乐趣以自主创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据国际奥委会一项研究成果披露,当下奥运会电视观众平均年龄趋于偏高,而这一现象说明未来的青少年一般会沉迷于数字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中,如“英国和欧洲的年轻人每周有20多个小时坐在屏幕前疯狂地迷恋上了即时通信、视频游戏、个人电脑及电视节目,与之相比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这些时间却都被用来进行了体育锻炼”[4]。“青奥会”所倡导的教育责任弥补了奥运会的“商业有余而教育不足”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创办之初的本意。尽管奥运会当中也涉及与奥林匹克教育相关的计划项目,但是国际奥委会及部分学者质疑奥林匹克教育不是对青少年发号施令,就是将青少年视之为非主体人群,而“青奥会”教育观则更为注重青少年主体地位,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其中,向青少年提供交流平台,赋予青少年话语权和决策权,主动倾听青少年心声。“青奥会”关注世界青少年的广泛性,积极倡导节俭办体育赛事,通过国际奥委会补贴政策予以限制运动员、教练员、官员人数,有关少建和不建大型体育场馆等的制度体现了人文关怀,即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弱势青少年运动员有机会参与其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与全世界青少年共同分享不同文化、交流友谊和同场竞争,最大限度地推动全世界青少年成长及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青奥会”关注世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它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指向人的存在意义和发展价值之上,这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全面性发展。“青奥会”所倡导的人文价值在于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与其他国际性青少年体育比赛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培养理念,而不是那些诸如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等等的说教,只是以体育竞赛形式为载体予以承载着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并通过体育教化青少年、通过文化熏陶和感染青少年,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宗旨,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人文关怀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人文价值的品级与品位。
3 体育本源性回归阙疑
3.1 教育理念的偏差
“青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等种种质疑声和国际媒体等各类排斥声当中艰难地前行着。对此,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奥会’不是小型奥运会而是融合了教育、文化和高水平比赛的一次盛会,旨在向青少年运动员普及奥运会精神和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而新加坡“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布勃卡则认为“青奥会”将向青少年运动员传授各种体育技能,以便使之与世界各地青少年运动员一道建立友谊、体验各种新文化。然而,“青奥会”如何办出自己特色?“青奥会”如何将期待落实于具体举办过程之中?“青奥会”在传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基础上如何突破传统、如何达到高水平?“青奥会”自2007年起至今只举办过一届夏季“青奥会”和一届冬季“青奥会”,尽管国际奥委会认为举办“青奥会”取得了成功,但是也暴露出了关注程度不高、教育理念并未落实、实际花费突破预算、运动项目设置老套等许多问题,其实该运动赛事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期望立竿见影效果则具有一定局限性。诚如所知,“青奥会”期望解决奥运会的教育弱化问题以回归体育本源性,尤其自1984年以来由商业化模式带来的弊端为世人所诟病,消极地影响了世界的精英体育、职业体育,诸如兴奋药剂、球迷骚乱、金钱交易、赛场暴力、过度训练等问题愈演愈烈,与奥林匹克理想渐行渐远。国际奥委会及国际体育界为之奋斗多年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单凭一个新生的“青奥会”试图一劳永逸则不免令人心生阙疑。更有甚者,国际奥委会将“青奥会”中的文化、教育项目与运动竞赛项目等量齐观,看似合理却有着刻意抬高文化教育功能之嫌,如奥运会也有类似文化教育计划而为什么不能在原有基础之上予以改进呢?再如“青奥会”主体或主要表现形式为运动项目竞赛,我们知道有竞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排名,而青少年运动员潜在竞争意识在落实独具匠心的文化教育项目过程中是不是着实令人担心?“青奥会”理念尽管先进且又是其未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基石,但是依然要注意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理念和落实理念的程度。例如,第一届新加坡“青奥会”期间,我国一家网站在线开展预测“青奥会”竞赛成绩的调查,即第一项“是否涌现下一代巨星”和第二项“中国小将的竞技表现”,而该调查依旧以竞赛结果和精英运动员培养为标准,这既是典型的中国式奥运匹克参与观,也是“青奥会”理念得以落实的一块绊脚石,我们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只能加以预防和疏导。
3.2 国外学者的忧虑
部分西方学者自2007年起开始采用批判思维予以研究“青奥会”成功的影响因素,其关注点聚焦于意识、文化、年龄、弊端等因素以及有关未来发展问题。费利围绕“青奥会”前景问题表示了担忧,认为组织世界青少年比赛既要冒着大风险又要赌上未来,而布伦南(Brennan 2007)则指出举办“青奥会”加以改革奥林匹克运动只能带来更多麻烦,认为必须首先要回答这是青少年奥运会吗?难道奥运会未能实现“青奥会”所宣扬的价值吗?“青奥会”是否可以被称之为奥林匹克运动?[5]等三个问题。迪格儿和赫尔穆特(Digel,Helmut 2008)的《青奥会风险》针对“青奥会”诸多风险予以融合了教育活动价值观和高效体育竞赛实际效果,据此探究了国际体育负面因素逐渐恶化趋势,设计了“青奥会”竞赛类计划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大众媒体及举办城市的诸多问题[6]。斯特菲和马克(Steffie Lucidarme,Marc Maes 2009)主张“青奥会”存在着无可争辩的风险及意想不到的后果,认为将一个好的设想融入一个真正的组织势必会涉及到意想不到的一些困境和伦理问题[7],而皮埃尔等(P Nongogo,BS Shaw,& I Shaw 2009)则运用批判式理论框架分析和预测了南非在推广“青奥会”过程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研究的确为其他国家的类似运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例[8]。由之不难看出,“青奥会”要使自己的理念得以落实尽管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是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青奥会”的优势在于突出教育、文化、交流的理念,这比单纯地追求竞赛结果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如果能够规避奥运会异化现象,那么未来一定会后来者居上而远超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推出“青奥会”并非要取代奥运会,而要弥补奥运会不足并为之异化问题提供解决的现实模板以形成互补之势。“青奥会”被国际媒体戏称为匆匆诞生的早产儿,使命重大,风险巨大,但是有国际奥委会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惟有不断地强化“青奥会”风险研究,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1]孙嘉晖.奥运大家庭“新丁”亮相[N].广州日报,2010-08-13.
[2]东方早报.奥委会主席罗格:体育是一种教育[N].东方早报,2010-08-15.
[3]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294760.htm.
[4]黄春宇.罗格对青奥会情有独钟要求比赛必须有趣、快乐[N].文汇报,2010-08-13.
[5]Brennan,C..Youth Olympics Would Create More Problems than It Solves[J].USA Today,June,2008.
[6]Digel,Helmut.The risks of the Youth Olympic Games[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08,23:53 -58.
[7] Steffie Lucidarme,Marc Maes.Youth Olympic Games:challenges and impact on the different youth sports policies of the world[C].17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Olympic Studie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proceedings,2010:224 -240.
[8]P Nongogo,BS Shaw,I Shaw.Delivering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mandate on Youth Olympic Games in South Africa[J].African Journal for Physical,Health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2009:1117 -4315.
Regression of Sports Originality in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LIU Ya1,TIAN Yilin2,QU Xinyi3
(1.School of Sports Training,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3.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Heilongjiang,China)
As a global sports feast,the Youth Olympic Games take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young athletes at age 14 to18 in the world.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rigid rules of sports but of the originality of sports,whose physical and educational traits reflect the intrinsic logic between physics and education.The well acknowledged“sports sharing”,that is the theory of the regression of sports originality,advocates that physics,as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common weal like education,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systems of public service and should provide basic universal and profitable service to the world as education has done on this level.
the Youth Olympic Games;sports originality;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common weal;universal and profitable service
G80-05
A
1004-0560(2012)05-0013-03
2012-06-15;
2012-07-20
刘 亚(1974-),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