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教结合”的江苏省乒乓球业余训练体系的构建①

2012-08-15朱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3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业余

朱敏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1198)

基于“体教结合”的江苏省乒乓球业余训练体系的构建①

朱敏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1198)

体教结合已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本文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体教结合的江苏省乒乓球业余训练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体教结合 业余训练 体系 构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江苏省乒乓球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体教结合”的积极探索,把竞技体育纳入教育,把教育融入一般体育,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部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战略思路,在培养更多的乒乓球后备人才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如何在体制、机制方面系统地构建体教结合还尚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从江苏省十三个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中“体教结合”实施现状调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利用江苏省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使江苏省乒乓球球后备人才业余训练体制进一步科学化、先进化,探索一种适合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体教结合”的模式,为省队、国家队及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现代型高水准乒乓球人才系统地构建以体教结合为基础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 江苏省乒乓球业余训练“体教结合”体制机制的构建

根据现阶段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结合青少年人才培养一般规律和乒乓球项目自身特点,借鉴一些地区和国外“体教结合”的成功做法,构建在政府主要部门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教育和体育两个部门的资源优势。推动市场积极参与,形成组织上的协调一致,形式上的灵活多样,从小学到中学,从学校到社会协同有序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核心要在三个体系的构建上下功夫。

1.1 建立“职责明晰、运行有序”的管理体系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属社会公益事业范畴,可以通过社会自我管理,市场化动作方式去实现,这是长远目标。就目前而言,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教育与体育管理工作的协调统筹。成立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协调和指导的全国性和区域性业余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如目前的体育运动协会,充分利用教育和体育部门的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和体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实现体育与教育在国家宏观层面的统一管理,统筹协调。

二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按市场化方式推进单项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建设。赋予更多职能使之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各级体育运动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应把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训练指导,监督管理,以及竟技运动员的选拔、推荐、注册、交流等管理工作作为工作重心。

三是建立完善的专业运动员选拔和输送机制。建立完善的专业运动员选拔和输送机制,将文化素质作为专业运动员选拔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后备体育人才培养要改过去的科层制管理为网络式管理,加强基层体育协会的建设,强化社区体育专业管理。通过法律法规,组织体育竞赛,和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模式来实现业余体育训练的体教结合。乒乓球运动由于速度快、旋转强、节奏变化多,比赛对抗性强而对运动员的要求很高。

1.2 建立目标明确,科学高效的训练体系

结合目前我国传统业余训练模式,应当着力构建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两主一辅的网络体系。一个主要训练体系指传统小学、传统中学、大学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由教育部门管理为主,体育部门负责监督评估;另一个主要训练体系指社区或单项体育俱乐部为主导的训练体系,在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下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有运动兴趣的学生进行训练指导,可以作为单项竞赛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也可以作为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补充。这两个体系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成为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主体。一个辅助训练体系为在体育院校内设立附属竞技体校,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在科学训练的同时,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强调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对于目前省市县各类体校应重新定位,充分整合教育和体育两大系统的优质资源,积极探索体校与当地的中小学进行合作教学和训练,寻找一些企业逐步转制成为普通教育中学或社区俱乐部体育训练基地并积极探索省队校办、市队校办。在没有实现转变之前,应切实加强各类体育学校的文化教育,在管理上主动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

建立科学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拔输送制度,改变传统的三单一状况,即单一的市到省、省到国家的单一输送途径,单一的靠教练员经验选材的方式,单一将比赛成绩作为选材唯一依据的做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身心,综合能力和内在潜质,确保把综合素质高、最具潜能的优秀青少年选手输送到专业队,提高成材率。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切实改变以竞赛成绩作为单一标准的做法,充分考虑到乒乓球运动和青少年成才的特殊规律,淡化青少年比赛的金牌意识,使青少年比赛真正成为锻炼新人、发现新人、培养新人的手段,真正成为提升兴趣,愉悦身心的平台。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基层教练员和训练机构的业绩奖励与考核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比赛成绩和向专业队输送为目标的评价机制。此外,下一级向上一级输送运动员,应该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1.3 建立导向正确、公正完善的竞赛体系

竞赛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和主要表现形式,是客观反映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训练效果的重要方式。公正完善的青少年竞赛体系,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可以调动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健康成长,此外,对教练员也能起到很好鞭策和鼓励作用。

首先,建立符合青少年业余训练特点的竞赛体系是我国乒乓球运动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的当务之急。形式上可以采取分级赛和俱乐部联赛相结合的竞赛体制,制定合理的比赛计划,确立以省运会、年度比赛为主线,以调赛、集训赛,传统中小学比赛及俱乐部比赛等为补充的少儿乒乓球业余训练竞赛体系;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出现乒乓球项目中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的断层现象,省教育厅要继续举办全省中学生比赛,并且对获得一定成绩的运动员可以报批国家二级运动员,拓宽青少年业余爱好者的输送渠道,促进中学生业余训练的发展,从而达到推动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和全民乒乓球运动共同发展的目的。

其次,设计能全面反映青少年运动特质的考核内容。青少年乒乓球的竞赛应该包括体能测试和文化测试,即把学生的体能和文化测试按一定比例计入比赛总成绩,1998年中国乒乓球协会就做了这方面的明确规定决定,对于乒乓球运动来说,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尤为重要,是前提和基础,是保证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保障。

2 对策建议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业余训练在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合理定位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前提,体教结合的实施最核心的是认识问题,体育及教育部门是否真正认识到体教结合的对人才培养的科学意义,是否认识到我们目前体教分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否真正认识到在实施体教结合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2 强化领导建章立制,构建有效的体教结合政策支持体系

在体育与教育部门分设的情况下,形成有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负责、协调配合的体制和机制是确保体教结合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政府管理体育,推进体教结合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协调体育和教育两部门有效结合的机制,为体教结合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其次要在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上大胆创新,政府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章立制,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监督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 尤其要在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才、 培养、输送制度,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管理、竞赛制度的设计,以及激励机制的构建等方面由各级政府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共同组织实施。

2.3 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构建高效的运行体系

建立高效的体教结合运行体系是青少年乒乓球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业余训练任务、目标、对象的一致性,要求教育与体育部门必须有一致的认识,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主要包括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业余体育运动社团组织的作用,完善的专业运动员选拔和输送机制。完善训练体制构建目标明确、科学高效的训练网络体系,形成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

2.4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切实改善业余训练条件

随着后备人才培养手段、方法的不断改善,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日益成为支撑竞技体育的重要方面,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和硬件设施作为保障,训练效果难以保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拓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投资渠道是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公益性中小学是业余训练的基础和主体,目前应以非营利性为主,其训练经费应由政府支持,大学中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应视不同性质而定,国家、省、市委托办队的应由政府保障,同时应通过企业赞助,自筹资金多渠道解决。而体校、体育俱乐部则可以通过开放体育资源,形成有偿服务和活动,或通过与企业联合办队等形式筹措。

[1]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院学报,2006,25(2).

[2]姜斌,唐成,韦佳.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3]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

[4]周映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体教结合”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

[5]于磊.江苏省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5).

[6]靳鲁芳.江苏省青少年业余乒乓球训练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从系统论视域透视江苏省青少年业余乒乓球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

G846

A

2095-2813(2012)11(c)-0022-02

朱敏(1972—),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研究生,1995~2007年曾任南京市体校乒乓球教练,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业余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为业余棋手诊脉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
业余棋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