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教育
2012-08-15陈光华张孝民程福杰
陈光华,张孝民,程福杰
(1.安庆师范学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安徽省寿县公安局,安徽 六安 2322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教育
陈光华1,张孝民1,程福杰2
(1.安庆师范学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安徽省寿县公安局,安徽 六安 23220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当前“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如何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干预的对策,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体育教育;健康第一;大学体育;心理教育
1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有资料显示, 自2002年以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2011年从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到9月29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一女生坠楼死亡。一连串的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有专门对我国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其中20.3%有心理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警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心理疾病。经研究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缺乏疏导的心理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经受长时间的学习、升学等方面的压力,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又没有专业老师的疏导与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目前高校教育现状,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性的高校相对不多,能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的高校就更少。这客观上就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据调查,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初有相关的讲座与会议,但是大多数高校却没能坚持对学生的教导,以至于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引发了很多惨剧的发生。
1.2 学习环境的改变
从中学进入大学,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行为与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例如,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过宿舍群体生活。多人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秘密,生活上处处协调,在时间、卫生和生活习惯上都会产生摩擦。不可避免地在同学间发生矛盾,产生心理负担。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1.3 人际关系的困扰
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必须要学习内容,这种能力的健全是“三维健康”观中的重点。社会交往能力不健全,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这对大学生活始终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处理与周围同学、老师以及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由于家庭教育和中学教育的部分原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障碍。常常表现出自我封闭,对同学不信任,怀有戒备感,甚至断绝与同学的交往,进而导致不良心理的产生。“马加爵”事件就与此高度相关。
1.4 经济条件的影响
一些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接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许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因家境的贫寒、生活的拮据与那些来自城市富裕家庭学生的高消费形成鲜明对比与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很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孤独与压抑等心理状态,日积月累,就会逐渐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优越感,常常表现出追求享受、厌学、自大、傲慢,与相似家境的同学之间往往在金钱上出现攀比、竞争,也往往会有矛盾的出现,影响了学业。这也同样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1.5 就业压力的现实
随着毕业的临近,学生不得不面临就业的问题,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经常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当考编、考公务员的比例在逐年增大变难时,学生们就会更添无尽的焦虑与忧愁。当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坦然面对。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和职位高难度竞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的茫然和不安情绪的产生,很容易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这种状况会逐渐减少。
1.6 个人情感的冲突
随着思想意识的开放,国家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政策推出,无疑缓解了因为性饥渴的问题导致的心理问题,但同时从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许多自杀现象都与大学生的个人情感高度相连。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情感较为丰富,校园爱情也往往是他们在大学生活期间所追求与向往的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接受的青春期教育还远远不够,对真正的爱情了解不够,许多独生子女为寻找情感寄托,对恋人产生依赖心理,缺乏主见,当遇到挫折时往往产生严重自卑情绪,很多学生都因为暗恋别人整天无精打采,甚至为失恋而轻生。许多校园“小夫妻”们因毕业原因而不得不分开,经常会产生心理矛盾,影响正常生活,进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校、对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1 体育教育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2.1.1 体教过程中的竞争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激励体育竞技运动的本质特点在于竞争。体育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竞争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能起到积极的影响。竞赛活动按照规则进行平等竞争,根据竞争的结果可以把学习的目标具体化,使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更加明确,向某个具体任务挑战,并通过这种对自身潜力的挖掘,实现自身能力与价值的体现,让大学生能在体验其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乐趣,同时能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坚持的坚强意志,提升大学生心理抗压抗失败的能力。
2.1.2 体教过程中的合作促进大学生团队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容纳他人。在实际生活中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融合在集体的大生活中。体育教学过程是集体进行,老师指导并鼓励大学生要为达到某个目标而互相协作。学生们多是用身体或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交往,可以互相影响并领会对方的想法和行为并产生亲近感,很容易互相理解与信任,可自发地相互交流,进而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无形中加强了集体与团队意识,也同时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
2.1.3 体育教学过程可以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过程可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自身认知能力,进而能维护心理健康。从社会学角度看,许多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体育游戏、竞技体育等,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公正与不公正等种种体验,对学生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塑造,甚至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不合理的体教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体育教育固然有对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较好地把握好尺度,致使在教学中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反而有意无意地摧残了学生的正常心理。这应该引起所有体育教师重视。
2.2.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当语言与方式伤害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经常表现出轻视的态度,甚至有意或无意挖苦、讽刺、贬低他们,诸如“你怎么这么笨的啊”“这么简单都不会”之类的言语。老师很容易忽略体育差生也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其内心深处同样渴望着老师的鼓励与称赞。
2.2.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见影响学生自我评价体育教师对体育差生的轻视往往在不自觉中产生。这种偏见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到影响。偏见往往更容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构成威胁。一方面,由于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而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畏缩与懦弱或者执拗与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学生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甚至会“破罐子破摔”。这种情况的出现都与教师的失误有很大的关系。
2.2.3 过分重视体育尖子生、致使体育差生心理不平衡在大学,体育尖子生的体育成绩自然会得到高分,而那些体育差生往往文化课成绩较好。当体育成绩的高低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而影响奖学金的评选时,体育差生往往在心理上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当体育尖子生在多方面得到表扬、奖励时,那些体育差生们的心理“轨迹”往往在不经意间被“扭曲”或“涂改”。
3 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对策
3.1 因材施教、加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可以向学生推荐不同的运动项目,如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可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等;性格怯懦的人可以推荐学武术、田径等项目。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了学生自选运动项目与老师的方法。但是学生在选之前,往往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以前没有从事过的运动往往比较感兴趣,而结果往往会不适合自己,从而出现选择错误,没能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运动项目。故而,学校在学生选课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宣传与指导。
3.2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需要
多样化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示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以学生做为主体,把学生的主体需要摆在突出位置上,让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也要求老师在备课阶段准备充分,设计出相对较多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3 优化课堂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从课堂心理氛围来说,教师良好的心态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教师的情绪不断地调节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师生之间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其次,从课堂自然环境来说要求老师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选好场地,选择背风、背阳、无干扰的方向,准备好体育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
3.4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经常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强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的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3.5 体育老师要加强心理教育知识的学习
尽管体育教育过程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但是老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与方法才行。除了已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外,体育老师还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知识体系的学习与培养,加强运动心理知识与教育实施的方法学习。因此,教育主观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老师进行专门培训,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大学体育教育教学。
3.6 教体结合,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在大学新生人学之初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并长期跟踪了解,实行动态管理。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过程的独特功能,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在体育的教与学、静与动中达到治疗的效果。学校有关部门和体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强化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过程中的作用。积极宣传体育健身、健心功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三维”的健康状态。
4 总 结
现代大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使我们意识到体育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任务。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视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心理教育,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采用合理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形成,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身心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都健康的人。
[ 1 ]章施武.心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J ].武汉体育学报学报,1999(1).
[ 2 ]王莹侠.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J ].常州信息职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 3 ]王智广,王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5).
[ 4 ]何剑康,余贞凯.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 ].时代教育刊,2006(12).
[ 5 ]辛炳乾.浅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
[ 6 ]吴继南.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9).
[ 7 ]李淑芬.论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 8 ]许余有.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4).
[ 9 ]汤有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0).
[ 10 ]宋衡.如何利用体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G807.4
A
1674-151X(2012)05-092-03
投稿日期:2012-02-29
2012年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ASS2012240)。
陈光华,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