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中的武德培养①
2012-08-15赵亮
赵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00)
论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中的武德培养①
赵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00)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之一,已经进入了高校的体育课堂。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时,过于重视武技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这样的武术传承是不完整的。本文尝试对武德的定义进行探析,对武德在武术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从而对如何进行武德培养提出若干建议。
高校 传统武术 教学 武德 培养
练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击技术,更是为了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练武就是为了修身,习练武术则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拳谚认为“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尚武崇德的外在表现为,以道德作为武术行为的规范准则,武技使用适可而止,内在表现为,以道德观念作为约束武术训练和武技使用的内心强制。这都说明了要把道德修养作为习武的先决条件,习武者要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品质约束自身的武术行为。武德修养不仅是学艺水平高低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折射。
1 关于武德的概念
1.1 武德的概念
武德,指的是“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崇高品质。《说文解字》中认为“止戈为武”,它的原意是要依靠武来禁止暴力、治理纷乱,化解纠纷,进而求得安定和平。概而言之,武德即习武者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它是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素养。[1]
随着人社会的不断进步,武德也有了新的内涵,当今人们认为武德指的是心德、口德与手德的有机结合。心德具体要求习武者品行端正、尊重师长;口德则要求习武者言语谦恭、不损人之短、不傲己之长;手德则具体要求习武者不挟武自重、欺凌弱小。
1.2 武德概念的扩展
“武德”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二十年》。该文指出武有七德,即“禁暴、戟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左传》第一次明确的阐述了运用武技的情形与功能,这里的七德与后世武林人士所认为的“武德”有着极深的渊源。《国语》更是明确指出“武德”是“武技”本身应包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武德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勇”等几个方面。“仁”指的是习武者要拥有广博的爱心,普爱世人;“义”则强调的是习武者的行为所必须遵守的道义准则,它是一定社会伦理观念的折射;“礼”是指习武者要有谦恭不争之心;“信”要求习武者应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勇”指的是习武者在通晓礼仪、明辨善恶之后,而果断采取行动。因此,鉴于武德的重要性,在武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十分必要。武德教育会使得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精华,领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髓。
2 高校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树立良好的武德是进行武术教学的前提
习武之道,以德为先。在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重视对学生武德的培养,要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作为课堂指导,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武术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武术强调内外兼修,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是一种汇聚健身功能与技击功能与一体的传统运动项目。武术习练者在武术训练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表现出来的谦虚礼貌的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高尚品德的反映。由此,树立优秀的的武德理念对成功进行武术教学作用极大。
2.2 高校学生的现状是我们改革的迫切理由
高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直接进入社会而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所学会直接的反映到社会中去。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大学生在校学习上不思进取,不尊重师长;在体育竞赛中破坏规则、侮辱裁判;某些学生甚至利用皮毛功夫在校内打架斗殴,在校外充当打手,扰乱社会秩序;还有些学生甚至毕业后利用所学到的武术皮毛,在社会上故弄玄虚、欺世盗名等等。以上这些事件不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坏了学校的形象,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观之,武德教育在当今高校武术教学中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
2.3 武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贯穿武德培养
拳谚云: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课堂正式开始前,武术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强调仁爱、守礼、谦让和守信的道德要求,然后才进行武术套路的教学内容。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使得传统武术有一套独特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有自己的传承体系,武德培养作为的这一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武术教学中,要告知习武学生要懂得何时何地使用武技,同时也要告诫学生万不可事情凌弱、为害四方。为此,武术教师应身体力行,在武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时刻告诫学生遵守仁爱、守礼、谦让和守信的武德要求。
3 在武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的若干方法
3.1 首先应提高武术教师的武德素养
武术教师是组织武术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武德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德培养的要求,首先应在武术教师身上得到落实。无论是武德观念、传承方法、教学内容的革新,还是教学经验的总结,都取决于武术课堂教师素养的高低。所以,作为武术课堂的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前,应首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本职工作要牢固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第二,要努力增强自身武术理论涵养和提高自身武术技能。为此,武术教师要努力领会武术技能,提高武德素养。为了在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时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
3.2 挖掘优秀的人文素材
以期武术课堂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武术教师应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努力收集祖国历代为国为民、不畏强暴甚至不惧牺牲的武林豪杰的人文素材,鞭策武术课堂学生努力习武、培养高尚的品德,将来报效祖国。类似的武林豪杰如南宋名将岳飞,身负其母“精忠报国”的期盼,领军抗金、匡扶大宋;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愿,但愿海波平”的名句表达了其誓死抗击倭寇的决心等等。
3.3 加强武术课堂人文环境的创建
武术教师在进行武术课堂教学的之前,要静心布置课堂的人文环境,用良好的人文环境熏陶学生,推动学生的武德培养。人文环境的创建主要有,以颜色艳丽的装饰物装饰训练场地;利用武术服装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功能,发挥服饰的的育人功能;用鼓舞人心的标语和口号,以及武术竞赛、优秀学生习武的展板、照片激励学生习武。同时,武术教师也可以尝试让适合条件的民族音乐走进武术课堂。音乐和武术在节奏感、欣赏性和艺术性上具有共通性,通过给武术添加音乐伴奏可以增强学生武术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激发起武德培养的积极性,推动武术课程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3.4 大力挖掘武术的深层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既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又不能完全否决传统文化。技术层面是我们的着手点,但是深挖武术的文化内涵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武德是武术的思想精髓。[2]推动武德素养在高校武术课堂中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传统武术运动的蓬勃开展,带动全民健身,形成终身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
4 结语
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德培养时,必须对武德的指导作用有明确的认知;为了进行武德教育,我们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武术教师,需要他们武技精湛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武德素养;我们还需要优秀的人文素材鼓舞人心,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陶冶学生性情,还需要深层次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进而激发其爱国热情。
[1]郭广辉.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的必要性[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
[2]李安平.基于文化传承视阈下高校武术教育内容的重构[J].鸡西大学学报,2010(2):154.
[3]罗爱刚.浅谈现代社会倡导武德的重要性[J].搏击,2009(5).
[4]邱王相.武术泰斗之武术初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张庆华.高校武术课应注重武德教育[J].搏击,2009(5).
G852
A
2095-2813(2012)12(a)-0102-02
赵亮(1981—),男,湖北宜昌人,中南财经中法大学体育部讲师,中国地质大学舒适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