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高校体育运动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①
2012-08-15欧枝华
欧枝华
(贺州学院 广西贺州 542899)
浅谈优化高校体育运动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①
欧枝华
(贺州学院 广西贺州 542899)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热点,如何增强其社会服务功能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探讨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现状;从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以及舆论支持等五个方面入手,谈如何确保优化高校体育运动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宏观环境问题;最后,从高校体育场馆自身建设角度,探讨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趋向问题。
高校体育运动场馆 社会服务功能 优化
高等校院体育场馆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不少文章就此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承担其自身的教学任务,应当满足校内教育教学和师生体育锻炼需要,所以应该具有其特殊性质,笔者不完全同意其具有完全社会化的观点。因而,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在实现其自身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才有研究的必要性。
1 高校体育场馆现状
关注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包括数量、质量,以及运营(包括经营管理、资金来源)以及利用现状等。
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表明,我国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占全部体育场馆总数的65.6%;其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3.4%。[1]这一数据有些滞后,实际上,我国体育场馆总数已经从2003年底的85万个发展到“十一五”末的100万个,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国新一轮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正在准备阶段,所以旧有数据还能整体上反应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总体状况。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虽然比重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3.4%,但是总体质量优于其他各类系统占有的体育场馆,客观而言,规格齐全、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有研究报告表明高校体育场馆“在场馆规模、设施水平、坐落位置等方面具有实用、方便,且价格低廉等优势,使得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成为大众健身场所的重要资源。”[2]
就其运营状况而言,投入主要由政府投资和院校自筹资金组成。同时,院校自行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市场介入力度不大,但是近年来产业化趋向有所出现。但是从整体而言仍属于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组成部分。另有研究表明“高等院校体育设施承担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师生锻炼尚有富余,教育部允许并鼓励高校将富余的体育设施对公民开放,作为对公众体育锻炼场所的补充。”[3]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虽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在学校试点开放体育场馆工作,但是有报道指出北京多数学校校门紧闭,没有开放学校体育设施。[4]相对而言,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较高,但是远不尽如人意。
下文将围绕夯实保障条件与增强其社会服务取向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应该如何有效拓展与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2 保障条件
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必须确保其宏观环境的协调顺畅,具体而言有如下五个方面。
2.1 转变观念
高校体育场馆是否能提供社会服务,关键在学校决策层的思路转变上。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社会体育场馆资源严重短缺,高校体育场馆理应对社会开放,这是将来趋势,高校管理层应积极转变体育场馆使用观念,克服本位思想,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建立起全新的场馆对外开放的意识。目前学校担心的主要是安全、资金、人员投入与学校收益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完善来加以解决。学校管理层必须顺应这一要求,使高校体育场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2 加大投入
目前,国家拨款主要目的是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场馆需求,缺少全民健身的利益取向,社会效益处于劣势。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而言,50%以上的资金由高校自身投入。[5]从这一角度看,高校不愿意开放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自然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从天津的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状况来看,“高校体育投资水平就成为影响其场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2]投资水平与社会开放水平成正比。如果要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国家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并且给予经济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民间资本或者采取适度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2.3 政府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很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相关方面有不少系统化立法。地方政府在推动配套措施方面也有不少作为。但是,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就高校体育发展而言,可以在细化相关政策加强配套措施建设,搞一些实施细则,比如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设施实施条例。否则光有政策倡导,没有配套措施,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无从谈起。笔者注意到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政策法规一栏,关于高校体育的相关政策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除了法律法规以外,政府还应该在制度保障,资金投入,重视力度上多做文章,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有更好发展,从而才能有效实现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的目的。
2.4 社会介入
加强与高校相邻社区的联系,以社区带动群众参与,毕竟全民健身运动的主体在人民群众。同时加大与相关民营实体接触,给民营实体进入高校体育事业提供机会。这可以给高校体育场馆带来资本、全新的运营理念以及自身发展成长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给企业以高校体育场馆冠名权,互利双赢。
2.5 舆论支持
如何有效宣传高校体育场馆,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达到最佳状态,也是一个必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媒体给予相关支持。加大报道力度,对于高校而言,甚至可以有广告性宣传投放。
总之,必须有一个能够使高校体育场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的良好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有效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从而达到互利双赢,多维发展的目标。
3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制约增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宏观环境问题解决后,我们再来谈谈高校体育场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趋向问题,这个主要涉及高校体育场馆内部自身的问题。
3.1 成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载体
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事实上并行不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校体育场馆切不可厚此薄彼。在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的同时,也要加大全民健身运动的力度,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成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载体。一些院校的体育场馆水平很高,有一些专业体育项目的专业场馆。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体育馆建设,有六个建设在驻京高校内,可以说专业化水平很高。这个可以加强后续使用力度,使之为竞技体育服务。在赛事之余,在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求前提下,可以加大开放力度,使之与全民健身运动相适应。甚至可以引入专业体育团体和俱乐部,提升院校的体育发展水平的同时,有效地为群众体育水平的提升服务。一些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设施较差的高校体育场馆则可以全方位开放,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锻炼需要,缓解社区体育场馆不足现状。
3.2 分类管理,公益性为主,适度市场运作
目前很多人建议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运作。我们看到确实有这样的趋势,应该给予一定肯定。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与高校体育场馆公益性定位有一定的冲突,完全市场化后,利益驱动,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所以,有人指出:“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均衡收益”。[6]笔者的建议是有市场化的分类分时段管理,容许高校体育场馆有限度的市场化运作,但是必须考虑全民健身的要求,必须考虑和照顾弱势群体的需要。在经营管理方面,应对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运营性质的场地进行分类管理,以公益性为主,即使经营性的高校体育场馆,也应当划分时段,在某些特定时段供民众免费使用,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3.3 充分利用,防止闲置
有论者指出,“场地利用率方面……如果将上述指标中的‘每周人次’折合成‘每天人次’的话,那么,多数体育场地每天只有几十人次在活动。”[5]部分实行封闭式管理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实际也大致如此,就连高校学生在课余都无法利用。一些院校的场馆甚至被改造成水吧等商业场所,变味现象严重。必须加以充分利用,防止闲置。开放就是必由之路。
3.4 利用高校教学资源,提供优质体育服务
高校拥有素质较高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部分体育项目的有偿服务,一个缓解高校体育发展的资金压力,一个有利于培育体育竞技人才,一个有利于丰富群众体育运动的项目。有人指出:“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造就一支大规模和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必然途径。”[7]这就是在体育场馆社会化功能增强以后,利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同时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服务,可谓一举多得。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报[J].2005.
[2]刘黎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对社会开放的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R].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成果,2010-09-06.
[3]李明智.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5).
[4]周尧.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实行五年多数校门仍紧闭[EB/OL].中广网北京,2012-02-15.
[5]冯建中.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成果,2007-02-07.
[6]佟景春.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模式和效益研究[P].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7]黄剑.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让高校体育教师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5).
G818.1
A
2095-2813(2012)12(a)-0094-02
欧枝华(1984—),男,壮族,广西贺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