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探究
2012-08-15陈明学
陈明学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湛江 524094)
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探究
陈明学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湛江 524094)
体育群体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体育群体的内涵以及目前体育群体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如何通过体育群体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 大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能力 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国内大学大都开始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便拥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如今,高校体育特别是高校课外体育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群体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在课外体育活动发展迅速,由于体育群体属于一种个性化自由组合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已经发展成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最活跃的组织形式,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体育群体的内涵
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而自发地或者人为地成立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根据构成体育群体的原则以及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体育群体分成正式体育群体和非正式体育群体两类。正式体育群体是由一定的行政机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体育组织。而非正式体育群体是指社会民众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体育群体,他们大都以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为主要目的,是一种无形的组织,没有组织名称,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但通常具有不成文的自觉遵守的群体规范,以此来达到约束成员的目的。如今,非正式体育群体在大众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于巩固现有体育人口、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广泛地吸引准体育人口参与身体锻炼、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体育群体就属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一部分,该群体的存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丰富校园生活、增强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目前体育群体在我国高校中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根据目前大学生体育群体的行为和组成,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的体育群体组织类型,即主动参与型、被动参与型和情感型。
2.1 主动参与型
一些学生天生好动,热爱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浓厚,但由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尽相同,其过程也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细分,我们还可以将主动参与型分为娱乐型、竞技型和健身型。
2.2.1 娱乐型体育群体
该体育群体中的学生大都性格开朗,热爱体育运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娱乐的需求,通过体育活动来愉悦身心、放松身体,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休闲娱乐来结交朋友的手段。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可避免会地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在共同的配合下,更容易建立坚固的友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更容易走到一起,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娱乐型体育群体中,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较多,对于感兴趣的项目热情较高。但是由于该群体学生的活动项目以娱乐为主,随意性加大且易随着学生的兴趣而发生变化。所以,该类型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明确,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是因为个人兴趣来选择项目进行体育活动。
2.2.2 竞技型体育群体
竞技型的体育群体大都具有一技之长,有很多在中学时期都曾参加过某一运动项目的课余训练,甚至是对某一项目具有较为偏爱。这一群体的学生,往往将自己擅长的体育活动作为表现自己的一种运动能力。其中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特长能够为将来的求职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同的处境和情况下,该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冲动情绪,群体的凝聚力较小,其技能一旦失去了竞争条件,其行为也会发生极大的转变,由积极转为消极,影响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2.3 健身型体育群体
健身型体育群体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通常为一个寝室或者一个班级为主,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鼓励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该类型的学生对那些强身健体效果明显的运动尤为喜爱。在共同的体育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在放松地环境下交流感情,建立稳固的友谊。但是,当体育活动与学业或者共同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该群体暂时停止或者暂时放弃体育活动。
2.2 被动参与型
体育弱势群体无处不在,大学校园也不例外。体育弱势群体主要是那些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或是本身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的群体。该群体的主要表现为,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考试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较难通过。由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该类学生在体育课结束后或者离开校园后根本不会自发地去进行体育活动,随着体育课程的结束其体育活动也就结束了。通常这些学生会为了考试过关或者“达标”而自由组合成一个群体,在为考试而锻炼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进步,虽然该类型的学生在目前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其在学生中的影响较大。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他们进行重点的帮助和关心,增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其体育意识,端正其学习态度和动机,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2.3 情感型体育群体
情感型体育群体在兴趣爱好、人情世故、价值观念、语言举止等方面共同点较多,因为具有共同的话题,该群体的学生易于交谈,相近的体能,便于开展活动,类似的处境,便于相互理解。在群体活动中,队员与队员之间,往往能够通过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动作来进行交流。特别是通过拥抱、互相击掌、握手等身体接触来鼓励对方、表达友好。这种特殊的交往方式,使他们不会因为长相的好坏、身份的高低等而存戒心。新成员也会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地获得集体感,被强化的生活随经验在后继的生活交往中对有的心理过程又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3 如何通过体育群体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3.1 体育群体通过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培养大学
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组织形式,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对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在内容与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将体育课堂逐步延伸到课外,通过体育群体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后,也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摆脱传统的学生毕业其体育意识也毕业的局面,从而使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3.2 体育群体通过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是非正式性的群体组织,它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和兴趣的基础上,所以,群体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其中的积极分子发挥作用,他们通常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参与者把运动场地逐渐变成了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展示自我、展示体育风貌的场所,从而带血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放下书本、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3 体育群体通过促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取得更大的成就。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力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竞争与合作的活动。在体育群体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团结与竞争的力量。在比赛中,队友之间的鼓励、合作和交流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沟通,更容易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如何与人进行合作,在面对竞争时,如何与人进行友好相处。在体育群体运动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欢乐,所带来的友谊,所获得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从而更加容易将其内化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
3.4 体育群体通过群体优势的发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本身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它能够有效地将众多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团体组织。该组织的内部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大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不仅收获了帮助也收获了尊敬。这就充分体现了体育群体的优势,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获得体育意识的强化和体育能力的提升。此外,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对改善和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调查表明,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更容易获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放松,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建立的团结协作关系也更容易转化为坚固的友谊。
4 结语
体育群体虽然在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体育群体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诸如体育群体在各种竞赛和活动中,往往会因收到挫折而产生冲动情绪,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对其进行合理排解,消除情绪障碍。相信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扶持,体育群体一定能为高校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1]蔡志霞,李宏印.我国非正式与群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17).
[2]王胜,朱海涛.浅议大学生非正式体育群体的重要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
[3]张翔.浅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10(7).
[4]郭泉.关于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5]田丰.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2011(14).
[6]陈晓芝.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湖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31(8).
G803
A
2095-2813(2012)03(b)-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