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2012-08-15张永宏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8期
关键词:教材改革体育

张永宏

(东南大学体育系 江苏南京 210096)

高校体育经过几次改革,但是还存在若干问题,就像一本书说的那样“我们要就此创造一个对我们说来可以测度的、简化的、可理解的世界,不要停留在一个真实的、固定的世界等待,而是要准备一个或者说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景象,这个世界应该被理解为来自于虚拟的、跨越不可能走向可能的世界”,这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高校体育改革的现状。高校体育工作者也体会到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成效不够显著。高校体育教育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时间的推移人们思想的进步与高校体改的步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实际中很多因素制约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成效。例如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设施不齐全等。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不成功之处,我们要在不断摸索中认真研究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促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巨大进步。

1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主要问题

高校教育进过多次体育教育改革,取得成效不够显著,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还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三方面简单探讨下。

(1)教师方面的问题:在多次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其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部分高校还是以强身健体、提高技能为指导思想。教师教学的课程目标还仍就停留在提高运动技能上,上课多以训练方式进行,目的就是教育学生掌握竞技技巧和运动的内容方式,课堂上组织方式单一,采用四段式教学:首先上课开始整理队伍,点到确认学生上课的(人数)情况,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接着组织学生跑步,做预备活动;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或复习;最后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再次进行集合队伍,做些放松练习,课堂总结,喊一声同学们再见,这样课就上完了。课堂上就是老师怎么要求,学生怎么做,埋没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评价与培养目标不统一。

(2)学生方面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中肥胖人数日益增多,这些肥胖学生大都不愿意多运动,再加上学生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本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学生将大多数时间用于成作业、玩电子游戏、网上聊天等活动,用于运动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

(3)学校方面的问题:由于没有形成爱体育勤锻炼的风气,高校多注重文化知识类学科,对体育重视不够。还有就是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缺乏,多数陈旧甚至破坏,这些都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求,影响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教材选编颇受争议,结果令人不满意

高校体育教材选编曾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激烈的谈论,到现在还有颇多议论,问题一直处于未解状态。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要精选教材,教材选择上立足精益求精,内容要安排重中之重的。可实际上呢,我们在体育教学内容选编上还是过多的依靠传统的指导思想,使改革进行在没有起步的状态。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学科的建筑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这种只喊口号,缺乏实质性行动的困境,给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造成了过多的负面影响。这里面主要矛盾在于高校体育课程教材选编内容的精要性和现实性与体育项目多杂性之间。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什么样的项目的教学价值最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传授学生更多的高价值教学内容,对于这样的问题,教育存在两种相悖的理论:一种是强调教学内容的使用性价值;另一种是强调教授学生的主体选择的内容,注重体育迁移。前者认为对于教材设定中的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不喜欢学的体育项目,应该给与去除。后者认为体育教材的选编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和需求,还应该注意到体育的迁移特性。这两者在争论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阐明了高校体育教材改革的主要问题。在问题一直存在的状态下,不进行实质的改革,问题就不会从根本得以解决,多次改革成效还会不令人满意。

2.2 强调技能教学,放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

教学改革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主张体质为主的派别和主张三基教学的派别,两个派别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争论。体质派倡导的口号和国家强调的“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相吻合,主张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学习的派别则是注重实事求是。但是由于国家口号的影响,体质派思想得以受到教育界接受。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渐被摒弃。可实际上如果仅仅强调体质,这样的教育已经算不上高等教育,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也将被放至次要位置上。有一点我国高校体育经过的几次改革,在不断摸索和探索创新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体育本质的依托。体育作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教育上强调人要进行实际上的锻炼。二是通过体育实现社会目的。这两种思想结构体育具有的双重性质:一个是运动的性质,也就是自然本质;另一个是教育的性质,也就是社会本质。也就是说体育的本质就是由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相互联合、交叉作用来决定的。从这里可以得出,高校中的关于肢体动作和有关肢体知识组成了体育的自然本质,而由体育带来成功、快乐以及思想方面的形式组成了体育的社会本质。在体质派思想被教育界普遍接受之间,高校体育教育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关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已经不再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加以保留,失去三基学习,再好的体育教育都是完整的教育。

2.3 用“学生中心”代替“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强调人本主义。但是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了偏差,过度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就根本没有分清楚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不知如何实践“以人为本”,但是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又犯了走极端的毛病,并不去认真分析问题,弄清问题的本质,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教师误解“以人为本”的主体本质,盲目的顺从学生,最终的结果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约束力,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以人为本”的行政效力过于强大,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下,社会惰性的随大流情绪充斥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血液中,丧失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全面分析“一人为本”的真意。二是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对“以人为本”的误解和曲解,用“学生中心”代替“以人为本”。高校中部分教师认为“以人为本”就是无条件的满足学生的愿望,一味的迁就和顺从学生,迎合学生兴趣指向,而教师的合理权益、发展愿望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就是处于这样的认识,高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些不合理的要求也是一味迁就,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这已经背离“以人为本”的真意。而实际上“以人为本”和“学生中心”是完全不一个概念,如果过度的放任学生,突出学生的兴趣、意愿和本性张扬,学生的自主性就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也抹杀了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主导作用。对政策性思想的误解,这样严重阻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影响改革的成效。

2.4 过分的考虑高校体育课内的安全问题

体育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外进行,进行动作的练习和纠错,而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是不容置疑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关注安全问题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太多关注安全问题,完全回避一切不安全因素,这实际上就成了“因噎废食”。这一做法阻碍了体育教育的正常进行。对安全问题的曲解和异化。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降低了个人风险,学生不会出现危险,教师不会被指责,大家都“安全”了,但是体育教育失去了本身的真性。许多运动都失去了独有的提点,体育课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活力,高校体育教育成了“残疾”、“无为”的死水教育。

3 解决高校体育存在问题和体育课程改革弊端的有效措施

3.1 体育教材选编要明确标准

体育教材的选编决定了体育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高校体育教材选编工作是对高校体育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人的上层把握。这一指挥棒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体育教学是为谁而设的基调。虽然体育项目众多,但对于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编奔着简单使用,理清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即可,不必刻意的追求体育教材的形式意义和实际意义。从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实施条件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审视体育教材的选编:(1)练习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2)通过体育锻炼要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砺学生的意志。(3)安排相应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学会运动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4)加强体育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5)安排锻炼效果综合最好的体育项目。(6)安排相应的娱乐性运动项目和安全救护办法。(7)做好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3.2 高校体育教育应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

高校体育大部分上课时间都在课外进行,在操场上进行项目训练和动作练习,只有下雨时间或无法在操场锻炼的时候才到教室上课,上课也是安排学生看书或者自习。教师也不明白该给学生讲述怎样的体育理论知识。这就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体育教学问题。体育教育具有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若是没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技能就无法有效参与体育活动的,否则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谋划发展则会流于表面。总之,只有做到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综合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进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认清形式的基础上,必须将技能教学指导思想合理、充分融入高校体育思想的生态系统中,归还高校体育得以发力的支点,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综合学习。

3.3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以人为本”

高校部分人用“学生中心”代替“以人为本”,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内学生中心的“为本”的假象。要想根除这一假象,就要全面认真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原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它的提出是在国家建设过分关注经济建设,造成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忽视的情况下,它所指的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人类学的范畴。高校体育教学要认清这一理念,在教学中以“现实在场的人”为本。

3.4 正确看待体育中的安全问题,注意“度”的把握

高校体育教育过分考虑“安全问题”,使得体育教育畏首畏尾,失去体育教育应有的魅力与活力,高校教育成了“残疾”。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正确看待安全问题,采用预防为主的办法,不能消极回避。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安全问题的防范:(1)做好课前常规。教师认真备课,分析课堂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规范学生体育课的着装,一律穿运动服,运动鞋,不得带帽子、围巾、手套、大的金属部件、小刀、笔等。关心学生,对于不适合锻炼的学生给予见习。(2)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依据人体运动生理规律安排准备工作,让学生适应运动与静止的过度,增强学生应急性。(3)加强保护措施,在运动中可以安排学生轮流保护。

4 结语

由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史,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颇重,要想在短时间根除干净,是不现实的。我们要进行不断摸索研究,进行不断的改革。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要紧抓“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习惯,推动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

[1]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3):81~86.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1992:196~198.

[3]毛振明,毛振钢.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02~205.

[4]张振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及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5):73~75.

[5]毛振明.论体育教材的选编[J].天津体育学院报,2002(4):34~36.

[6]马小华,杨志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3~16.

[7]季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吴霞芳.浅谈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中国当代教育的研究,2003(1):92.

[9]魏岭.健康教育要强化环境育人意识[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106.

[10]戴福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3(9).

[11]杨芳.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运动会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2001(8):112.

[12]王广明.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4):46.

猜你喜欢

教材改革体育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