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2-08-15张妮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8期
关键词:评价体育课程

张妮

(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汉中 713001)

学校体育工作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而高校体育作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最后阶段,是 “教育体育”向自身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段,更应该充分考虑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然而在此进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1.1 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积极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而我国在几年前也引进了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然而,教师作为这种新的理念的传播者和执行者,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也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和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传统的体育教学,很难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内容,就连老师上课所强调的重点,所作的示范都基本上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教学过于同步,这种做法忽视了在学生中本身就存在着差异,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的潜力没有得到全面地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妨碍了体育课程建设。

1.2 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体育场地、器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以我院南校区为例,可利用的有效场地为:修建好的田径场1个,跑道质地为炉渣,室外篮球场16个,室外排球场2个,室外羽毛球场13个,室外乒乓球台27个,室外网球场2个,室外游泳池两个。看起来场地还算充裕,可是我院学生一、二年级合起来,人数规模已达9000多人,现有场地、器材很难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况且,为了响应教育部2006年提出的“三自主” 即“学生可自主选择体育老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的教学模式,我院近几年也采取了学生自主选项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所有一、二年级的学生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自主选项。

从这几年开展的情况来看,跆拳道项目选的人数较多,绝大多数的女生选择新课程设置中的健美操、体育舞蹈项目的学习,而这些项目一般要在室内进行教学,对体育场馆设施的要求比较高,而南校区现有的场地并不能满足这些项目的要求,而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虽然可以开课,但还是因人数较多,基本上都是几个人共用一块场地,并以观摩为主,况且又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由此可见,场地器材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评价体系的完善

对学生的评价虽然已经由以往的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转变为以体能、技能以及平时表现的评定,但是这种评价系统仍然是有失公平的。学生在每个教学单元里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势必要打乱原来的自然班,重新组合成为新的专项教学班,这虽然满足了学生运动兴趣地需要,满足了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需要,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本身存在的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区域间的、家庭环境的、院系间的以及自身素质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不怎么努力,很容易就可以拿到优秀,可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无论多么努力,成绩仍然无法得到教师的要求,无法及格,久而久之,打击了这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都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改进评价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并制定出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2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2.1 一切从兴趣出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要时时刻刻牢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体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当体育课面对所有的学生的时候,在课的组织和安排上面,应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状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和乐趣。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主动性、探究性及合作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只有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从学生的自我需求、情感趋势等方面来考虑课的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2.2 课程内容要具有实践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体育课程的改革既要考虑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体育功能,体育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几个领域所设置的课程的目标、内容、计划、进程和标准,对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都具有导向作用,所以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各环节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更趋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并且,要求课程设置不仅要紧跟时代要求,不能脱离社会,而且能阐明高校各年级、各年龄学段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教学内容、形式、课外活动、运动训练、及各课程内容的选择比例、各学段体育课目的任务、评价体系等,使课程设置更具可操作。

2.3 要建立健全“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体系

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成效必须也只有通过适当的评价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应包括横向的、纵向的和情意表现方面评价。只有综合这几方面的评价才算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文思想、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理论知识、健康指标、健身技能、进步幅度等纳入到评定范围,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考核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以“健康第一”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改变教师观念,加强基本建设

教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来服务的,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个性化,提倡师生,学生之间多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当前很多高校已响应了“三自主”的原则,开设了选项课,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合理优化组合。可是因为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多为正规的体育院系毕业,虽然所有运动项目都有学习过,但真正所精通的项目只有一、两项,这就要求校方定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对教师进行培养,使教师掌握多种运动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满足体育课程设置的需要。其次,目前各高校在场地器材方面投入的力度很大,主要是在大球和田径场方面投入的比较多,而在小球、武术、跆拳道、健身操、形体课、瑜伽等项目的场地设施上面不够重视,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推进,各高校在这些方面应引起重视,加强建设力度。

3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的颁布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坚定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立足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向,建立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2002.

[2]王萍丽.“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06~107.

[3]季克异.努力提高体育师资的素养.主动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3.

[4]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19.

[5]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25.

猜你喜欢

评价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