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4~6年级学生体育课“随意性”行为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小学研究为例
2012-08-15沈惠芬
沈惠芬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双林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100)
小学4~6年级学生体育课“随意性”行为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小学研究为例
沈惠芬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双林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100)
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帮助学生克服随意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将是一件多赢之举。过笔者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座谈法以及经验提炼法等对小学4~6年级学生课前与课上的一系列“随意性”行为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旨在端正学生的上课态度和帮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小学 4~6年级 随意性行为 原因 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老师今天很多人没有下来,他们都不想上体育课……”、“XX说他脚痛请假,下课还在跑来跑去了呢……” 、“我就是不想跑步,不想扔实心球……”、“老师,我头痛,不能跑步!”、“老师,昨晚我高烧,我妈妈让我今天不要跑步!”、“我XX作业还没有订正好,老师让我做完了再去上课!”、“我XX作业还要做,我想先做完作业再看情况要不要来上课!”、“早上我赶不到”“我不想来上课”“我脚累死了”等等。以上所列出的现象想必每位体育教师都曾或多或少碰到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又如何对其加以转变呢,笔者认为都应一一给予认真思考与作答。小学段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运动兴趣的培养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的体育课上如果出现以上行为势必是一种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对以上的行为我们姑且界定为“随意性”行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期发生这种“随意性”的行为对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不利;另一个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学生出现这种行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给予干扰。小学4~6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被称为第二发展期。此时,他们不仅身高体重明显增长,而且肌肉骨骼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特别是到六年级的时候,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在心理方面: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发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忧势,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比大人们还高明,因此爱自作主张,顶撞老师和家长。其中五年级学生就会出现性早熟现象,尤其是女孩子。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六年级的学生最不好管。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自由行动。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这种随意性行为应给予充分分析,找到导致行为形成的根源所在,并对其给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2 随意性行为的界定
所谓随意就是随着自己的意愿,没有统一、计划、方法或目的的,结构混乱,其近义词为肆意,随便,随心,任意。而随意性行为就是基于以上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行为。本文所研究的体育课学生随意性行为是指学生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随心所欲的从事自己想从事的活动行为,如无故旷课,随意离开课堂等行为。其出现的时间多为课前和课上,主要特征是行为的随意性以及其无理性。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双林中心小学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问卷调查法(随机抽4~6年级在校学生60名,其中各年级20名,男女比例1:1,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座谈法(利用课间时间,非正式性的座谈)、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7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经验提炼法(对教学过程中积累下的经验进行提炼)等。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随意性行为形成原因分析
4.1.1 学生因素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名学生中认为体育课就是做游戏、玩的有45名、百分比为75%。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还是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课上课形式的变化。由于新课程提倡体育课堂的活跃性、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等,学生从传统教学课堂逐渐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自身主体地位的转变。但伴随着学生自主能力及年龄特征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导向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与冲突,而教师从刻板式教学转型到主导型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各方面更多的是采取学生喜欢的、新颖的、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任何技能教学或是知识传输都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给我们学生留下了片面的印象,比方说:学生会认为现在的体育课就是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的课,不用掌握什么知识技巧技能;每天的体育课老师肯定会有想好的游戏可以玩,不用像教室里上的课那样需要那么严肃的纪律性;即使不遵守课堂纪律,顶多教师说教两下,不能拿自己怎么样;不用参加考试,测试项目成绩无所谓等等。因此,产生“随意性”行为表现也是情理之中。
4.2 教师因素分析
4.2.1 教育观念与责任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名学生中有48名,其百分比为80%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课堂参与有影响。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在学习上更需要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如果,教师能足够的责任心(对自己、对学生),并在教育观念上有着其先进性,那么其必定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喜爱,进而学生的随意性行为也会相应减少。
4.2.2 课堂教学设计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最高的是游戏,而对老师选择的内容满意度为43.3%,在教法和学习形式上的满意度为48.3%。教学内容选择与教法、学法选择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这环节上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参与行为。因为,学生的参与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参与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感兴趣时,才能自觉积极地参与进来。而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受新课程的影响变得更加的神秘与富有创造性,学生似乎更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提早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封闭,使得教师不得不创新与每堂课,把教学设计得更加的严谨,并且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更多的体育素材与教学用具,吸引学生的同时则更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很期待上体育课,让学生对体育教师充满信心,对体育课充满兴趣。这些要求对部分教师来说似乎一时间不能给予兑现,因此教师和学生间的不同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对其重视减弱,时间已久便滋生了随意性行为。
4.2.3 体育课堂常规
“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是理论层面的教育理念,在实践当中如何实现似乎没那么简单。同样,在学生的评价上也存这个问题。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必要的奖惩办法,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自律性的培养。由于我们面对的班级相对来说比较多,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变化与成长,所以导致学生产生“学不学都一样”的心理,“反正老师不会叫我示范,反正老师不会叫我怎么样”的心理,如果有一套长期实施的,与班级竞争制度挂钩的“奖惩制度”,那么我想不只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的积极,对于那些总是出状况的学生来说,这个“约束性”比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提醒,不停的“批评”效果要好很多。
4.2.4 教学的系统性
座谈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体育课学习内容没有系统性个概念,换句话讲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教学不具有系统性。这里的教学系统性“不是学科教学的系统性,而是指的“教学安排”上的“系统性”。例如,教学计划,学期目标,教学进度,单元计划等,按理说有这样的“目标导向”在,对于课时的安排会很简单,每个星期,每次课的教学任务会很清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脱离原始目标”,或许就是这样的教学,教师自己都不太明确本周、本次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课在上课”的教学态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盲目:“不知道老师今天又要上什么课?该不会又要跑步吧?”这种不是期待,而是一种“慌”,因为他感觉不到像语数课那样的逻辑性,系统性,这也是我们体育课理论与实践上分离。
4.3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调查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父母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间接性的影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那些父母对体育课的作用与参与价值认识比较高其子女在校的体育课表现也非常好,反之就很容易出现随意性行为。同理社会上的理论导向也对学生的体育课参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策略与建议
5.1 营造氛围,正确引导
通过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在对提高学生体育课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上氛围营造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各种大小集会对其宣传,例如国旗下下讲话、班会课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比赛,体现体育课的作用与价值,主要是通过取得比赛成绩的学生进行剖析以突显上好体育课的意义。不仅如此,在气氛的营造过程还可通过图片展、标语、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家长会等。
5.2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优化教学观念
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可以从3个层面:首先,是学校行政层面出台相关考核制度等。其次,是教师自身层面,通过自身对体育课现状的剖析加强对责任心的认识。最好,是学生层面,即通过学生行为的刺激进一步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感。在教学观念的优化方面主要是对现有的教学观念结合实际进行整合与优化。新课程理念固然好,但也要尤其针对性和区域差异性,不能拿来就用。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对其认识、讨论、实践与修正。例如,通过教师QQ群、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以获得更高的认识。
5.3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增加体育课的吸引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做好学生、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考虑与分析,做到教学设计上不能留“空白”,不能有“空挡”,环节与环节之间要“顺理成章”,采用的的教学用具的出现要适时、新颖,游戏的安排要紧凑、刺激等等。因此,教师要多看、多想、多总结,多渠道的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例如,通过不同设计水平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等。例如,在教学耐久跑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应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新颖多样。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5.4 强化教学常规,构建合理奖惩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以恰当的课堂常规为基础。对于强化教学常规,构建合理奖惩制度方面,笔者有五点措施:(1)强化“点到制度”与“请假条制度”。积极与班主任沟通联系,争取班主任的支持,将体育课的“到课率”纳入班级常规考核制度,“点名册”每天要有班主任的签名,出现请假情况必须有请假条及班主任的同意。(2)课堂奖惩制度与班级评比联系起来。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课后都可以从班委那里得到一枚“小星星”的奖励,如果是表现突出的,或是进步很大的学生可以的到一枚“小勋章”,一枚“小勋章”相当于“五课小星星”,得到“十枚小星星”在班级的“考核制度表”上换一枚大的“奖励卡”,作为期末的评比。(3)加强体育委员、班级干部的职责价值作用。(4)将体育成绩纳入月、期末评比。(5)细化体育课日常考核制度。如一项技能课“立定跳远”分4次课教学,在这4次课该学生在每节课上的掌握程度、在课上的表现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做出综合评定。然后把每节课该班级的综合表现打分,写上意见,由体委交于班主任。
5.5 依托学校,形成体育教师、家长、班主任三维一体教育网络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因此在对其随意性行为的纠正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三个环境,协调完成。这个三个环境分别是家、体育课堂和班级,而父母、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分别是这三各环境的直接缔造者。因此,如何有效的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例如通过QQ的即时交流,有效的增加三者间的沟通。
6 结语
学生的随意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吸引力的课堂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对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学生要的是什么,我们的课堂要的是什么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1]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1.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3]丽华.运动心理效应[J].西江大学
G803
A
2095-2813(2012)01(c)-0081-02
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