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八极拳的源流及特征
2012-08-15宋建新刘亚娟赵富斌
宋建新 刘亚娟 赵富斌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上海 200438)
浅析八极拳的源流及特征
宋建新 刘亚娟 赵富斌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上海 200438)
八极拳源自“巴子拳”,“巴”为“钯”之略写,一拳以钯得名,这种拳也是现在八极拳的开口拳。八极拳在中国武术中是有史料记载的源远流长的拳种,这在武术发展的历程中并不多见,而且八极拳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武术拳种的发展脉络,又与每一时代的社会背景、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进行研究和考察不仅可以丰富八极拳的资料促进八极拳的发展,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每一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八极拳 历史 发展 对策
前言
八极拳兼有少林、武当两家之特点,始终在佛、道两家秘传,并被看作为看家拳术。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子杨五郎,因父兄阵亡,愤而出家,在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从寺内学的钯子拳术,此后拳助弟破辽,大获全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学的钯子拳,且拳艺精深,在当时徒手搏斗罕见对手,终得大明天下。由于钯子拳名称不雅,后来根据拳术的技术特点,以八极理论指导练习,建立了拳术理论体系,便更名为八极拳,是最早的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命名的拳术。[1]
1 八极拳的流传地域及派系
1.1 八极拳的流传地域
八极拳的流行范围主要在我国北方各省份,全国习练八极拳的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分为四片区域: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沧州、北京、天津三角地区及台湾,海外主要在日本。除此之外各省的专业队以及部分高校均有八极拳的传习,但是规模和程度上远远不及这四片区域。尤其是“康龙”武林大会开门八极拳擂台赛的宣传和推广,八极拳已越来越多的受世人关注。现在练八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练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的人数。[2]
1.2 八极拳流传的派系
孟村八极拳现今在北京、天津、沧州流传的八极拳流派是由孟村一支传承下来的,孟村八极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先生祖孙三代。他们在八极拳原有古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使得现在的八极拳动作更加流畅、风格更加具有特色、积极效果更佳明显实用,并且还大胆将八极拳中的套路和技击战术移植到艺术舞台上,为孟村的八极拳对外传播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罗瞳八极拳现今在东北、西北及台湾流传的八极拳主要是由罗瞳一直传承下来的,而以实战闻名于世的八极拳的名声主要是靠罗瞳一支得来的。此八极拳非常注重大枪练习,李中大、张克明、黄四海、张景星师徒四人都是以大枪驰名遐迩。[3]
西北八极拳是由通背武术大师马凤图、马英图两位先生传入。马凤图先生的八极拳师承于罗瞳的吴世科,他对流传在孟山、孟村一带的劈挂掌也有较深的造诣;马英图和李书文同在张景星门下学艺一直是劈挂和八极拳双拳合璧,枪拳合一。西北八极拳支流在劲力上的追求包括了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个具体的劲法的“通背劲”。
八极拳在日本的流传非常广泛,日本武术爱好者松田龙智在八极拳等武术在日本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松田龙智学得的八极拳一部分是来自于孟村的吴连枝先生;另外一部分是来自罗瞳一支的马贤达先生和刘云樵先生。[6]马贤达先生特别是吴连枝先生曾多次到日本讲练八极拳。
2 八极拳的特征
2.1 八极拳对身体的基本要求
八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功夫,于外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于内调息、调心、调神,十分注重外形的调理,外形不对无以制内简言之,八极拳对外形的要求就是:悬首竖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实腹敛臀、圆裆扣膝、固足。[7]练习八极拳只有合上述要领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八极拳的劲力和达到调身、调息、调神的功用。因此,练习八极拳有“慢拉架子,快打拳,疾打招”之说。“慢拉架子”主要是让练习者调形、调架、调身,保证动作、身形的正确。练功过程中对动作仔细加以捉摸体会,边练习边检查边纠正。“快打拳”是在“慢拉架子”保证动作准确的基础上快速发力,对劲力的发放形成自身的感知。而“疾打招”相对于上述两者来说属于更高的技术,它指导练习者动作准确,劲力发放顺达的基础上,运用八极拳技法时要出手迅速,达到“发不及觉”的程度。
2.2 八极拳的基本打法
2.2.1 强取硬攻
从八极拳的名称“开门八极”中即能看处八极拳动作刚烈雄健、发力暴烈的特点,即用动作对手正门,强行打开对方的防守门户。
2.2.2 贴身靠打
首先,从招法上讲,武术中有“远踢近打靠身摔”之说。八极拳招法中腿法甚少,拳法也不多见,八极拳最重“顶、缠”二法,这是八极拳的精要所在,也是六开八招的核心。肘法中的顶法是八极拳中的最重要的技法之一,“顶”本质是指用肘攻击之法,六大开都是以“顶”字为总领地,迎门顶肘、豁打顶肘等。要用顶就必须贴近对手,而贴近对手的前提就是要必须破“门”而入。关于这一点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便有“势势之中,着着之内,不离是法”之说。要想破“门”就不得不在对方的顽防固守下,猛攻硬闯。“缠”在性质上与“顶”一样,都是八极拳具体的招数,比如“小缠、大缠,但在本质上却属于“靠”。靠是指贴近对家主要是以身体制敌的方法,其力的突发点往往是在肩部和胯部,这也决定了八极拳采取近身靠打的特点。其次,在劲力上看,八极拳的劲道都是以短促暴烈为主,与遐举遥击、长刁冷抽的长拳打法有明显不同。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技击方法还是劲力特征上,都决定了八极拳以贴身近打、取短中之短。[8]
2.3 八极拳的发力技术
2.3.1 稳
在进行八极拳的演练过程中,讲求脚不离地,且没有蹿、蹦、跳、跃等动作,所以要求做到步型准确无误,身体重心落下,使下盘稳定。同时做到拔腰含胸实腹,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全身上下浑然一体,稳如山岳。[9]这样才能发出极具穿透力的浑圆劲。
2.3.2 松
要求全身上下自然舒松,避免各个部位发僵,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八极拳那种完整一气的弹抖劲。[10]全身骨节松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于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落到发力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11]所以在发放劲力时只有做到欲紧故松,先松后紧;欲张故驰,先驰后张,欲刚故柔,先柔后刚,才能发出极具杀伤力的爆炸劲来。
2.3.3 开
在进行八极拳演练时,一定要舒展,使动作到位,发力饱满。上肢开展可以使胸廓敞开,气血运行流畅。下肢开展,可以使身体重心下移,下盘稳健,各种步型达到要求。[12]否则,架式不开,在蹲式时就会感到胸中气闷;重心不稳;腰酸腿软等现象。同时,要避免幅度过大,即身体出现前探或后缩,重心不稳,上肢前突等现象。正确的站法应该是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以呼吸感到自然通畅,全身各部位舒适自然为佳。
2.3.4 静
只有静才能使精神集中,才可以做到明三节,知根叶。练八极拳三节要明,上节不明手忙脚乱;中节不明全身落空;下节不明足多而跌。[13]头为叶,身为枝,足为根。由于八极拳介于内家拳和外家拳之间,讲求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所以,在进行八极拳演练时,要做到思想安静,意念集中,呼吸自然,平稳,和顺。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在技击方面,也只有做到静心凝神才能达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的迅雷不及掩耳地把劲力发放出来的境界。如果神志不清,杂念重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则难操进退之机。
2.3.5 合
八极拳讲究六合发力,在练习时首先要达到外三合的要求,所谓外三合即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达到此三合算是一小成功夫。[14]继而追求内三合之效果,即是:眼与心合(心与意合),心与气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中气与力合是内外相合的关键,八极拳中的擤气发声就是气力相合、内外相合的一种主要方法和途径,要把丹田积蓄之气在发力时由肢体梢端发出,将浮气、废气由口鼻排出,发力同时又使体内充满真气,并向四面八方膨胀辐射。
3 八极拳的功能影响
3.1 八极拳对练习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八极拳讲究内外兼修,经过长期的练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八极拳对人体肢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进功力对人体没有副作用,筋肉有力而富有弹性,筋骨强壮,关节灵活,有很强的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对人和内脏起到很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15]其次,八极拳对人体内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以大幅度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血液循环,内脏殷实,气血畅通,免疫力得到充分改善,[17]抵抗疾病的能力加强。最后,八极拳也是一种自然的健身方式,是以人体自身规律为出发点,消除紧张和疲劳,不是简单地以一种紧张替换另一种紧张、以一种疲劳代替另一种疲劳,练习完不会喘和疲惫,其动作要领是让人体各部位恢复到本来的位置,不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可以在工作之余练习。八极拳的动作对身体柔韧性不高,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是适合所有人群的理想健身方式。
3.2 八极拳对练习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八极拳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利,对心理健康也同样有益处,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常会引起各种心理疾病,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按摩,可以缓解和释放压力,避免发生心理疾病。在心理问题上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人常常会因为心态不平衡产生扭曲。[18]八极拳朴素自然、平衡协调、气沉心静的练习方法,使得习练者泰然和安静[19],并从中有所感悟,长期练习就会以一种平常心对待人和事,起到自我调节的作用。八极拳还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充分体现物极必反的理念。练习者如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如过分追求爆发力,越用力则越打不出整劲。长时间练习,人们自然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伤身。不仅如此,通过练习八极拳还可以提高搏击能力,增强自信和胆略,临危不惧,不惊不慌,才能克敌制胜。通过交手训练,必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变故,都会泰然处之,不惊慌,不慌乱。[20]
3.3 八极拳对练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
八极拳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以及人与人自身的规律性的认识,使练习者在研习武学的同时,开阔思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认识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工作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八极拳非常注重细节,练习者日久天长能够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21]同时,注重简单招式的经常练习,久之便会练成绝技,练习者能体会到把简单的事情做不简单的道理,形成细节性和平常性的思维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八极拳是最早的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命名的拳术,其流派可分为:孟村八极拳、罗瞳八极拳、西北八极拳,而且在日本也比较盛行。
(2)八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功夫,于外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于内调息、调心、调神,十分注重外形的调理,外形不对无以制内。其打法可大致分为:强取硬攻、贴身靠打。不论是技击方法还是劲力特征上,都决定了八极拳以贴身近打、取短中之短。
(3)八极拳的发力要求可分为:稳、松、开、静、合。
(4)八极拳对人的身体、心理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影响,练习者通过不断地学习,会逐渐全面掌握八极拳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掌握逻辑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4.2 建议
(1)任何一种传统拳种流传至今都是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的,应深度挖掘其历史价值。保持武术拳种以“拳势”和“拳路”为基本特征,套路为表现形式、劲力为核心的原貌。
(2)由于八极拳动作刚猛、发力暴烈突然,所以练功前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这样不仅使精力集中,身体协调一致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还能在练功时免受伤害。
(3)八极拳的尽力修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是八极拳的手型、步法、单式和组合的练习,随之进入八极拳套路的练习,在此熟练地基础上要注意身形的保持和通畅的气息运行。
(4)在注重八极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深度挖掘其健身、教育、竞技、娱乐和经济价值,以求得八极拳的长期发展。
(5)八极拳的技能习练和传播固然重要,但还要体现其强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属性,使人们在练习八极拳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素养。
(6)政府和民间还应加大保护力度和财政支持,扩大对八极拳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同时不断借鉴其他体育项目的成功推广经验和方法,将武术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使武术成为全民的、终身的习练项目。
[1]李树栋.八极拳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刘和臣,郭德全.对八极拳传统练功方法的探讨[J].体辽宁体育科技,2007(12):86-87 .
[3]刘汉杰.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内聚和外衍[J].回族研究,2005(11):186-190.
[4]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源流[J].中华武术,2003(2).
[5]朱宝德.八极拳精英传奇源流[J].中华武术,2004(2).
[6]霍文学.霍氏八极拳精要[J].精武,2004(3).
[7]李永刚.论太极拳劲[J].搏击·武术科学,2005(3):27-28.
[8]马明达.八极拳的教与学[J].中华武术,2000(9).
[9]温 力. 中国武术概论 [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46-170.
[10]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J].回族研究,2004(3).
[11]周伟良. 中国武术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38
[12]刘云樵.八极拳图说[M].香港:麒麟图书公司出版,1983(7).
[13]朱宝德.八极拳理论探究[J].精武八极拳专栏,2004(1).
[14]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38.
[15]程大力.刘锐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都体院学报,1998(4).
[16]李会宁.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与巴子拳[J].武林,2001(6).
[17]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46-170.
[18]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源流[J].中华武术,2003(2).
[19]朱宝德,吕普琴.八极拳研究及八极拳理论探究[J].武林,2005(4).
[20]林伯源. 中国武术史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277.
[21]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源流[J].中华武术,2003(02).
Analysis on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aji Boxing
Song Jianxin Liu Yajuan Zhao Fubin
(Department of Leisure Sports,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200438)
Baji boxing originated fromquot;Bazi boxingquot;,Ba is a abbreviation,this boxing is named by Ba.This kind of boxing is the origination of Baji boxing.Baji boxing has very long historical record in Chinese Wushu.This rarely occurred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Wushu,but the development of Baji boxing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boxing styles of Chinese Wushu,and closely associating 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ople's life.To investigate and inspect it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aji boxing by enriching the materials,and is very valuable for us to learn the politics,economy,culture,education and so on of every period.
Baji boxing history development strategy
G85
A
1004—5643(2012)05—0042—03
1.宋建新(1986~),男,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休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