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善德钢琴作品创作特色探析

2012-08-15袁文钦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调性和弦旋律

⊙袁文钦[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丁善德先生是20世纪中国乐坛最有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其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对于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作品当中的和声部分的技巧,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巅峰时代。在丁善德先生的一生当中曾经创作了多部优秀钢琴作品,作品涉及到多种体裁形式,比如说交响乐、大合唱、钢琴曲和艺术歌曲等体裁。本文主要以其创作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和弦结构

1.三度叠层和弦 在丁善德先生的钢琴作品《十六字令三首》当中,其主调为E大调,和声主要采用的是三度结构的和弦方式,这部作品的和声处理方法与传统的风格不谋而合。为《十六字令三首》当中的和声节选片段,在这个和声配置当中,以主和弦E大三和弦为核心,在第三小节的部分和声形式采用了变格来进行(Ⅰ-Ⅳ-Ⅰ),第四小节的部分骤然转入V/VI和弦,经过平稳的过渡之后变为VI级。也就是说在《十六字令三首》当中的第一段音乐是为了解决复调(升c小调)的主和弦,至于第二乐段则转入E大调的主旋律功能上面。《十六字令三首》的第三乐段,和声的处理方式和运动功能依然是功能性的旋律(Ⅰ-Ⅵ-Ⅰ-Ⅴ—Ⅰ),最终以基本调的正常格式来结束。尽管在表面上看来,这三个小段在终止式的选择上面都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在间奏的设计上面依然都是运用了统一的E大三和弦,也就是说整部作品的主和弦来进行的,在整体上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动中有变,变中有规律的音乐美感。

如果说《十六字令三首》的和声技巧采用的是传统的创作方式,那么作品《橘颂》则体现的是丁善德先生的非传统创作模式。从《橘颂》和声部分的节选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片段当中上部分和下部分的声部都采用了相同结构的三和弦做平行处理,除了在第三和第四小节的和弦结构出现了略微的变动之外,其他的和弦形式都是左右手的双层增三和弦形式。这样的创作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加作品旋律声部音响给人带来的听觉冲击,无论是厚度还是色彩的浓度方面都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橘颂》中的三和弦在运用单线条处理时,和传统的大小调和声风格拥有天壤之别,以一种全新的态势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四五度和弦 在丁善德先生的众多钢琴作品当中,对四五度和弦的运用随处可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让和声变得灵巧轻动,形成了丁善德先生的艺术特色。一方面既包括了三音、四音以及多音严格按照四度叠置的和弦,还有单层的四五度音程等。一些钢琴创作家认为,通过省略三音的空五度和音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体现出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五声调式特色。丁善德先生与印象派的追随者一样,都希望通过空五度的结构方式表达出忧伤和凄凉的情况,因此在他的许多作品当中都运用了空五度和其他音乐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拓宽作品的感情色彩。

钢琴作品《延安夜月》的引子节选部分,这是一部带有浓重的北方色彩旋律的作品,将空五度运用到地方性特色的渲染当中,并运用根音八度重复的方式让和声声部变得层次分明,让我们仿佛在空旷的原野上拥有了一个追寻的目标,空五度和弦让空旷的音色发生了急转的变化,将我们带入一种静谧祥和的思绪。

3.复合和声 复合和声的组成部分包括具有相同或者不同调性范围的和声,这是近现代最流行的一种和声元素,通过运用不同的和弦方式来进行多层层叠最终形成发音音响上面的立体感,对于民歌风格的作品而言运用复合和声的方式来进行旋律配置,能够有效地增强整部作品的色彩感,有效地避免由于无声音调过于单一而产生的弊端,给人带来一种厚重的层次感。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拥有两个一样的同根音的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编制在一起,将其称为同根音大小三和弦复合。这是丁善德先生作品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和弦范式,这样的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旋律过渡和接洽的作用,让整个色彩调式褪去过多的装饰,呈现出一种中性化之美。《上高山望平川》的节选,这是一种典型的同根音三和弦复合的方式,在根音的基础上面降B,并用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进行复合。

二、和声进行

丁善德先生的众多钢琴音乐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声进行的方式,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给我们呈现出风格不同的艺术灵魂,大多数作品当中主要是以一种功能序列的方式呈现出和声进行,但随着作品情感的表达以及和声表现作用的不断运用,需要一种新的状态来拓宽变音体系。因此丁善德先生在和声进行上面勇敢地打破了传统的七和弦为主和弦的核心功能序列,创新地引用了非功能性和声要素。

1.功能性进行 功能性进行是调性和声的最基本和声方式,他最主要的特点是基于根音四和根音五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三度叠置的和弦。比如说Ⅰ-Ⅳ,Ⅰ-Ⅴ,Ⅰ-Ⅳ-Ⅴ-Ⅰ,这些典型的功能性和声在丁善德先生的钢琴作品当中随处可见。比如说作品《十六字令三首》中的和声进行就运用了功能性进行的方式,除此之外离调也运用了功能性进行。还有一些作品在大体上保持着属音到主音的过渡的基础上,还运用了复杂的和弦结构。比如说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无论是属和弦还是重属和弦都大幅度地采用了高叠和弦的方式,仔细聆听我们不难发现通过与四五度的巧妙结合,可以烘托出红军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线条性进行 对于复调化的织体而言,各个不同声部之间都存在着纵向结合,然而这种结合方式并不是围绕着和声来展开的,而是需要各个声部之间完美的配合,在旋律上面实现和谐的统一,经过对位化的线条进行,可以增强旋律的美感。无论是线条还是钢琴作品的主题旋律,又或者是声部进行,他们都可以独立地成为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无形之中可以在纵向上面的和声出现偶然性,或者会在具体的某一个节拍上面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在丁善德先生的许多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运用声部横向运动的手法,它可以让我们的音乐语言变得更加丰满与丰富。

三、调式调性

在丁善德先生的许多钢琴作品当中,其调式调性往往都是变化多端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让他的艺术作品更具神秘感和美感。调性绝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为了实现音乐统一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特殊的方式处理让调性融入到整个钢琴作品的塑造中。

1.多样化的调式结构 丁善德先生往往根据作品内容的表现需求,在不同段落之间穿插着大小调,并在和弦之间穿插着与根音相同的大、小三和弦的对置方法,让作品的色彩更加鲜明。作品《干骆驼的哈萨克》的节选片段,第一部分的主体是E大调,与第二越剧段落发展而成的四乐句乐段转入主旋律e小调,变化的旋律让人们犹如在茫茫的哈萨克草原上面尽情奔跑,音乐情绪在这些不同色彩的调式当中尽情地诠释着艺术的魅力。第三乐段则是对第一乐段的重现,经过e小调后转回E大调,这时仿佛聆听到了哈萨克牧民欢快的脚步声。

2.灵活的转调手法 在丁善德先生的多部作品当中最具有特色的当属灵活的转调手法。除了少数的作品没有调性的转换之外,比如说《西江月·井冈山》,其他的都在调性上面做了转换。在调性的关系上面,一方面他保留了古典功能性的调性关系,另一方面又能够巧妙地吸收具有淡化性的功能,极大程度地让作品的色彩感变得更加丰富,更接近现代化的调性思维。在他的作品当中,二度、三度、六度、齐读增音和减音调性都体现得十分明显,并且同一个主音往往由不同的调性进行切换,这样的调性关系在创作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无论是共同旋律音的转调,等音转调还是和弦转调等都呈现出一种灵活的变化方式,另外调性对峙也成为了丁善德先生常用的转调方式。

共同音是转调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巧妙地承接前一调性段落的结尾和后一个调性的和谐音,实现完美的过渡。《找矿》片段当中的节选,通过运用增二度的方式,让转调变得和谐自然,避免了突然急转带来的唐突感,在转调的时候用B和声大调的六级音承接新调降A大调的七级音,实现了平和的过渡。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研读心得和聆听感受,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搜集,就丁善德钢琴作品中的和声部分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丁善德先生作品中的和弦结构,分别是三度叠层和弦、四五度和弦和复合和声,其次分析了和声进行方式,分别是功能性进行、色彩性进行、线条性进行,最后总结了调式调性。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1]高慧.试论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与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刘月芳.论丁善德早中期钢琴音乐的中西音乐文化因素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闫岩.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调性和弦旋律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给你的信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