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易安词中的“故实”

2012-08-15梁俊仙罗翠梅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易安用典典故

⊙梁俊仙 罗翠梅[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李清照,字易安,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或之后。她在著名的《词论》中说道“: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在这一段话中,李清照两次提到“故实”。所谓的“故实”其实就是用典。典故有两种,一种为事典,是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另一种为语典,指对前人诗句的借用,化用等。李清照认为秦观(少游),黄庭坚(鲁直)二人在写词时,一个“少故实”,一个“尚故实而多疵病”,均不符合她对“故实”的审美追求。那么强调“词别是一家”,自诩为“知词者”的李易安,词中“故实”的运用情况如何呢,兹作如下论述。

一、易安词中的“故实”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共辑录易安词43首(不包括断句残篇及存疑之作),笔者粗作统计,其中用典或化用前人词意者便有19首,占其词作44%之多,而一些词,一首之中用典数处。所用“故实”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引用前人语句 是指将前人用过的语句照原样或稍加改动引用过来。这不同于抄袭,因为虽在字面上看来是照抄,但引用过来后组织在新的一篇中,就融合在新的意境之中了。

如《念奴娇·萧条庭院》中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句,“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来自《世说新语·赏誉》篇。杨慎《词品卷一》称道:李易安词“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乃全用《世说》语。女流有此,在男子亦秦、周之流也。

2.点化前人的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引,而是将前人的语句或诗意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李易安点化别人诗句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其《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小令是李清照代表作之一,明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云:“《如梦令》……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其实这首词却全用韩 《香奁集》中的诗句点缀而成。其诗曰:“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懒起》)这首词全用其语点缀,却宛曲精工,含蓄无穷,胜于原作不知几十倍矣。

3.明用历史故事 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用的是何人何事。李清照有一首词《多丽》,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看一下此词的上阕:

小楼寒,夜长 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蘼。

在这一首咏诵白菊的词里,词人一连串用了杨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人的历史典故来形容白菊的洁白、美丽、芬芳,又用屈原与陶渊明的“故实”来礼赞白菊品质的高雅。

4.暗用历史故事 暗用历史故事比较隐蔽,不明白地指出用何人何事,有时难以一眼看出用典。如《凤凰台上忆吹萧》下半阕: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里,词人用了三个典故。其一为“阳关”。“阳关”为离别之曲,唐代盛唱之曲。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其二为“武陵人”。来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其三为“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之楼曰秦楼。弄玉与其夫萧史曾居住于此楼,鸾凤和鸣,后双双成仙而去。

二、易安词中“故实”的特点

易安词中的“故实”大抵为以上几例。运用“故实”表情达意,是易安词创作的一大特色。但在阅读时,读者常常忽略掉这些“故实”,觉得易安词大都为肆口而成、随手而就的。这是因为,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水平使她无论是用典,还是隐括他人词句,都能做到如盐入水、了无痕迹。

她词中的“故实”大都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化险为易”。不管你有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了解不了解“故实”的来历出处,毫不影响你对词句的欣赏与理解。如《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其中“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之句,看则随意,实则却运用了《诗经·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的字面和意境。但不管读没读过《诗经》,读者都能够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星河转移,帘幕低垂,时已夜半。而词人却因国破家亡,孤枕难眠,时光难捱。故半夜起来,发问“夜何其”,其内心的悲苦可见一般。

第二,“以故为新”。这些“故实”通过易安的妙用,都开拓出新鲜的意境来,读来毫无“似曾相识”的陈旧感。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这一首词里,“学诗谩有惊人句”化用至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九万里风鹏正举”用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路长”、“日暮”是用屈原《离骚》诗意。以上这些“故实”,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易安词中,却丝毫没有雕琢堆砌的陈腐之气,黄了翁在其《蓼园词选》中赞道:“此似不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江风格。”

第三,“浑成脱化,如出诸己”。这些“故实”,用自然清新的语言说出,与全词浑成一体,开拓了词之境界,增加了词之韵味,仿佛出自词人自己之手,看不出用“故实”的痕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追记了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塑造了词人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少女形象。其中有“兴尽晚归舟”之句,用了晋朝的王徽之雪夜思念友人戴安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但在这首小词中却看不到用典的痕迹。

第四,随手拈来,得意忘形。这些“故实”,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着眼于思想内涵,却不对其个别字眼较真追究。

王仲闻先生是著名词学家,他编撰的《李清照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最经典、详审的集子,在这部集子里,有多处王先生认为李清照误用典故。如《多丽》词中,“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句,王先生认为“‘韩令’疑有误,或系‘韩掾’、‘韩寿’之误”,因为这句用的是《世说新语·惑溺》篇之韩寿偷香的典故,历史书籍未见有称韩寿为韩令者。认为“‘徐娘傅粉’此句亦有误”,因为“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指的是梁元帝徐妃,而“傅粉乃何郎事”。

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李清照从小生活在诗书礼乐的浸染之中,“才高学博,近代鲜伦”(《瑞桂堂暇录》语)。又是一个博闻强记之人,她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才华横溢,有如此非凡记忆力的李清照出现如此多的误用典故之处,殊不可解。其实,这正是李清照用“故实”的独特之处。她在使用“故实”时强调内在思想的融通,而忽略个别字词的斟酌,得意而忘形,旧的“故实”被她重新创造,有的时候几个相关的典故融合在一起,用她那充满创造力与生命力的妙笔重组,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李清照在《词论》中对秦观与黄庭坚使用“故实”略有不满,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李清照不满秦观词“虽主情致,却少故实”,因为“故实”可以使词作呈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少“故实”的少游词就像没有机会读书的贫家美女一样,虽美则美矣,却少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但在“故实”的运用时,须明晓易懂,否则词作会晦涩难解,便多“疵病”。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做诗倡导“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夫书》),故在他的词作中,也多用典故。但这些典故有时“用意深至”,“小人不辨”,即晦涩难懂。有的又是“生字俚语”,不免浮浅。而更有词作,句句用典,不免太多和死板。

“词中用事,贵无事障。晦也,肤也,多也,板也,此类皆障也”(清·刘熙载《词概》),“故实”在易安词中占很大比重,却没有晦涩、浮浅、太多、死板的毛病。我们阅读易安词时,常常沉浸在它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新奇的语言、和谐的音韵中,而忽视了大量“故实”存在,这些“故实”已经水乳交融地与词情词韵结合在了一起,成为“易安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有关李清照所有诗词文等,均出自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其余不再另注。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易安用典典故
李清照与赵明诚
用典犹如用比兴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加班摔倒引发脑出血算工伤吗
患职业病的退休老职工生病怎么办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