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2012-08-15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石家庄050021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伍尔夫女性主义小说

⊙吴 芳[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石家庄 050021]

⊙苏丽敏[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41]

引 言

作为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新文学时代的开拓者,她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她一生致力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探索现代小说艺术的最佳表现形式,主张小说应该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刻画。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运用和发展了意识流这一手法,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并称为“四大意识流小说家”。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中,传统的小说要素愈发地趋向淡化,她大量借鉴和使用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等。她的作品向读者展现的往往是非常短暂的瞬间,并且把一个个瞬间的印象构成一幅幅永恒的流动着的非常有意味的隽永的画面。由于融合了文学以外的多种元素,再加上女性主义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她的作品具有了先验性和超时代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作品已经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一、“后印象画派”及其对伍尔夫创作的影响

1910年在伦敦的美术馆,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以“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为名举办了一场包括塞尚、梵·高和毕加索等几位著名法国画家的绘画作品展,结果引起整个英国美术界的巨大轰动。以此为发端,“后印象主义画派”——这种现代主义风格在绘画领域的表现影响了整个英国艺术界和文学界。

罗杰·弗莱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并可以与绘画并举,即二者是可以相互交叉的。伍尔夫也认为,“后印象派运动”并不单单指塞尚和毕加索等的绘画,作家也可以随着这种潮流进行创作和发挥。但由于担心作家们总是不能找到时间来建立起一种“后印象派运动”对于文学影响的理论,她自己毅然接受了这一挑战,要创造出一种与绘画非常接近的、非常富有创造力的文学表现形式。弗莱赞赏后印象派画家试图用画面和塑造的形式来表达人的某种精神体验,而伍尔夫则主张小说家要能够传达变幻莫测的、未知的和不受限的内心精神世界。她坚持认为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内在意识始终是捆绑在一起的,是紧紧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而小说家的使命就是要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又难以言说的内在精神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领会和知道。

伍尔夫早期创作有三部短篇小说:《蓝与绿》(1917)、《邱园记事》(1918)和《墙上的斑点》(1919),在这些作品中,她已经充分而娴熟地运用了“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方式来叙事。

伍尔夫在写作的主题和叙事技巧方面首先做出的大胆尝试就体现在《蓝与绿》中,这部微型小说更像是一幅颇具梦幻色彩的油画作品。小说共分两部分:“绿”与“蓝”。这两种色彩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在一片绿色的水洼旁,跃起的青蛙、发出低沉响声的海浪等都沾染着这一片具有生命色彩的绿色。等到夜色悄悄降临,所有光线都变得暗淡,玻璃彩瓷变成了沉默的黑影,最后整个画面只剩下海浪的唯一一种颜色——蓝:近处有一艘破落的小船的颜色是蓝的;远处的一片大海开成了盛开的“蓝色铃状花”;即便是一眼看上去冰冷凄森的教堂也渐渐受到了感染,“泛着淡淡的蓝光”。在伍尔夫神奇的笔下,蓝与绿这两种颜色彼消我长,它们既互为对立又彼此相通。当光线暗淡下来时,绿退,蓝现,两种颜色最终水乳交融在一起。

小说《邱园记事》虽然名为“记事”,可是整篇小说读下来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清晰的脉络,只有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文笔,通过极为大胆的色彩对比,给读者展现和提供了一幅优美的“后印象主义”油画。小说的背景是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大花坛,当有日光照射时,花瓣带有彩色的闪光就飘落在那片深褐色的泥土上、呈现灰白色的卵石上、还有蜗牛那棕色的硬壳上……形成红、蓝、黄相间的大片水幕,再向上折射到叶片和花瓣上,透过大片大片的绿色,反射到极为广阔的空间,这样一幅光色交映、色彩艳丽、感情炽烈的夏日景色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栩栩如生,让人感觉犹如身临其境。

作为一名技法高超的作家,伍尔夫用自己的内心和笔触来弥补画笔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赋予她的油画以生命的力量。无论是“心形”的、“舌状”的叶子,还是从花的“喉部”伸出的花蕊,抑或是叶子的“叶肉”,这些只有人类才有的特征,被赋予到植物身上,恰恰表达了伍尔夫对大自然极度的热爱,以及用文笔把大自然的热情和较强的生命力传递给人类的良好愿望。正是凭借着对大自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色彩深刻的感悟力,作者真实地再现了生活表象经过思考后在作者内心沉淀、升华的瞬间印象。小说行文虽短,但正可谓短小精悍,经过作者提炼,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绚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读后不仅给读者提供视觉上的美好享受,同时还揭示了大自然中生命的本真和真谛。

《墙上的斑点》更像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它的语言特别具有诗情画意,读起来就像一首散文诗,有着丰富且深厚的思想内涵。在小说中主人公看着墙上的一个斑点而产生了联想,在脑海之中浮想联翩,一直到最后他发现原来那是一只小蜗牛;这在整体上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瞬间”(momentsofbeing)。从物理学上分析,按照时间的跨度,在哪怕是一个很短暂的瞬间之中又包含着无数多个瞬间。在每一个瞬间之内又都蕴含了许许多多“意识原子”,这些意识原子都是各个人物在那一刻具有的“内在的真实”。在小说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颜色;还有像“杯盏形的花”“粗大的茎秆”和“玫瑰花形状的斑块”等能够体现绘画功能的用词。作者通过在文中采用“后印象主义”绘画的方式和手段,用一种更为直觉、更为主观的方式来感知着人类死亡的过程——那“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

亨利·詹姆斯曾说过,小说就是印象。在这几部短篇小说中,伍尔夫大胆而开创性地运用了“后印象主义派”的绘画手法,把色彩及形状、主观与客观、视觉和联想、描写、叙事及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每部作品都别具一格、构思精巧,达到了联觉的表现和审美效果,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她的这些小说不但具有了后印象主义的形式——绚丽的色彩和强烈的光色对比描写以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还达到了后印象主义的内涵——小说深刻象征意义的揭示,每个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还有小说叙事手法从形式到内容上对传统的彻底背叛。

二、“女性主义”思想在伍尔夫作品中的体现

作为一个流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打破了将男性的眼光看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在英国文学的漫长历史中,要研究女性文学,不能不提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她是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先驱,在作品中对父权社会进行了批判,提出以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创造一种全新的文明。她的思想和观念给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以多方面的启迪。她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超前意识,不仅对当时的女性主义文学发展有着指导意义,而且也预示了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伍尔夫看问题的方法简单之中不乏精明和热情。这种看问题的方法非常特殊,尤其体现在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当中。作为女性作家,她密切关注女性文学的发展,通过对自己所生活时代的现状和历史上女性作家的生存状态的分析,积极探索女性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把女性的文学创作与“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和“一年五百镑的收入”联系起来,提出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女性要想在一个男权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中展现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就一定要在物质和精神上有双重追求。

《一间自己的屋子》发表于1929年,在这篇文章中,伍尔夫通过对女人社会地位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就女人应该怎样生活、女人应该怎样认识社会的问题做了回答。在漫长的男权占主导地位的历史中,宗教、法律和经济条件一直是女人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要解除这些枷锁的困扰,女人必须用勇气和理智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经济独立可以使女人不再依附于任何人;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然后用小说的形式写下自己这一性别所见到的“像蜘蛛网一样轻的附着在人生上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她的论题不过是想要说明:“一个女人要是想写小说,她必须拥有少量的金钱和一间自己的屋子。”本质上,她使用高度的幽默、机智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展开论战,在一个男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为妇女争取独立自主和从事文学事业的胜利。在这里,“钱”和“一间屋子”不仅仅指的是事物本身,而且是一种象征。她象征着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没有创作自由,更没有文学传统的生存状况,同时也是妇女要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的象征。事实上伍尔夫是在用一种更能引起读者深刻思考的方式向女性,尤其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提出了一种要求。这种思想不仅能感召女性世界,也对男性世界甚至整个世界宣战。作者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为女性历来所受的歧视鸣不平,为女性争取独立自主和文学创作的权利,从而提出女性创作的私人空间问题。

从本质上讲,伍尔夫所生活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男权中心社会,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毫无权利可言,伍尔夫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事实上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而且当时有些大学的图书馆也将她拒之门外。这种由于受到不平等待遇而引起的愤慨情绪,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寻求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寻求女性的被承认、自由和话语权,成了她向往的目标。《一间自己的房间》正是伍尔夫受女权主义的启发而写成的经典之作。它是迷人的,令人困惑的,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作品写到了剑桥的午餐和弗纳姆女子学院的正餐,同时也写到了当她想要在学院草坪上散步而同护校者之间发生的那场不朽的冲突,并非常令人感动地在此塑造了莎士比亚的姐妹,这位莎士比亚的姐妹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才华,但因为她没有地位和金钱,她失败了,很久以来,这就是女人的命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要成为作家,困难就更大了。在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女人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那是办不到的。甚至到了19世纪,还仍然是不可能的。

回顾历史,女性一直是“房子里的天使”。她们没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全部的生活就是家庭。男性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看看历史上的女人有多少孩子需要照顾,有多少家务需要做,就不难理解女性文学创作的艰难。在很长的历史中,女性从不涉及政治、经济,乃至于文化,她们没有任何权利,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与社会隔绝的空间当中。在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人要是写一本书,就会招致许多人的攻击,甚至是女性的强烈攻击。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女性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简·奥斯汀、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等著名的女性作家,但她们的文学创作是艰难的,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私人生活,她们无法和男性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创作。奥斯汀在写作时,找不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只能坐在公共起居室的一角完成写作,而且她的思路还时常会受到家务的干扰。每当有人走进,门上的转轴吱吱作响时,她还要把自己的书稿收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非天才,否则是很难写出成功之作的。所以当时的女性创作以小说为主,因为小说的思路可以被不断地打断。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感到压抑,受到束缚,在夹缝中创作。

结 语

女人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同男性在平等的层面上进行创作呢?在第五章中,伍尔夫清楚地表明女性的精神追求,她并不希望妇女个性的男性化,她并不希望那种抹杀性别界限的时髦观念。实际上,她认为妇女应该强化她们与男性之间的区别,寻求女性特有的风格,唯其如此,她们才能充分实现她们的自我。伍尔夫看到了两性之间的差异,但又认为,两者并非简单对立,她认识到,要让女性和男性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两性之间对立,消解建立在两性对立基础上的整个社会意识、思维模式和伦理价值标准。这样男性和女性就都统一在人的范畴中,达到结合。也就是说在思想意识上,伍尔夫追求男女平等,渴求用一种双性同体的心灵进行创作;在艺术上,又肯定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和明显的女性风格的存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提出,不仅使女性看到了自己的历史地位、经济地位和文学传统,也看到了她们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从而为女性求得解放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1]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王还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3][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猜你喜欢

伍尔夫女性主义小说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与伍尔夫相遇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