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推手》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2012-08-15石红莉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
关键词:玛莎家庭孩子

⊙石红莉[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张 猛[保定外国语学校, 河北 保定 071000]

《推手》是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北京男人晓生像众多传统中国家庭中的孩子一样,在美国读了电脑博士,成家立业以后,把退休的中国父亲接到美国,让父亲尽享天伦之乐。不料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国教育的儿媳玛莎完全不能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冲突便在中美文化的碰撞中凸显出来。

一、对于“家庭”的理解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以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现代的社会学家将人类传统的家庭模式分为三类:核心家庭,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主干家庭,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扩大家庭,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

在中国,人们喜欢让老人来享受“儿孙绕膝”“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所以,节假日的祝语一般是“合家欢乐”。以此来看,中国人喜欢“扩大家庭”,并且现在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和老人更愿意组成“主干家庭”,并以此来作为孝道的最高境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家庭本位”的思想。在美国绝大多数家庭是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他们崇尚私人的“自由空间”。这充分体现了美国人“个人本位”的思想。所以在《推手》中晓生把中国的父亲接到美国与美国的媳妇同处一个“房檐下”,家庭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二、电影凸显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1.养老问题 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要有儿女,很少会有老人愿意去养老院或是老年公寓度过晚年,就算是部分老人思想较为开放,愿意去,大部分儿女也不允许,哪怕老年公寓的条件再好。因为他们怕背上不孝的罪名,害怕受到舆论的谴责。比如《媳妇的快乐生活》中,毛豆豆实在不想再和婆婆一起生活了,想把婆婆送到各方面都数一流的养老公寓,婆婆的第一反应就是儿女不要她了,她没有用了,然后大骂儿子、媳妇的不孝。尤其是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是盛行。他们认为老子和儿子共处一室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影片的开头看到老朱在客厅里很悠闲地打着中国的太极拳,很“聒噪”地看着中国的功夫片,听着中国的戏曲,兴奋处,还要美美地大声唱上几句,全然不会顾及到在旁边敲打键盘搞写作的、需要完全安静环境的美国的儿媳妇。

美国的“个人本位”思想,崇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三世同堂的情况在美国几乎没有,传统的美国家庭主要是“核心家庭”。美国由于退休金制度实行得早且比较完善,美国的养老制度主要是社会养老,所以玛莎很不理解丈夫为什么一定要把在北京过得“好好”的父亲接到美国,与自己共处一室。作为作家的玛莎为此伤透了脑筋,甚至告诉丈夫,以后再也不会有新的作品了。

影片中突出的矛盾展现在饭桌上,晓生一边要听妻子叽里咕噜地诉说自己的不便,要去买大房子,一边又要听父亲无休止的唠叨,最后只有无奈地告诉双方:先吃饭吧!这种不和谐的音符直接影响了夫妻感情。一直到父亲出去溜达找不到回家的路,晓生全面爆发:掀翻了桌子,喝得酩酊大醉。在玛莎看来,他(晓生的父亲)就像一个小孩子,故意走失,以引起大人的关注;而晓生认为玛莎:“你为什么不能对他好点呢?”当晓生终于决定要把父亲送到老年公寓时,父亲五脏不平,气走不顺,病倒了。紧接着又是中国老人喜欢的传统的略带心酸的回忆,终于事情又搁浅了。一直到陈太太的一番话,老朱才明白了儿子的意图。这到底是谁的错,似乎大家都没有错。

2.家庭等级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古训,所以在影片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作为儿子的晓生对妻子说:“我是他的独子,你要求我怎样呢?”言外之意,他是父亲,我们有义务奉养他,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怀他。所以在中国会有父母吊起孩子毒打的事件发生,并且认为“这是为了他好”。父亲核心地位不容忽视。

在美国讲求的是人人平等,民主气氛比较浓厚。父母承认孩子的独立性,他们期望孩子的友爱,但从不强求之。

3.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影片中有这样的片断:杰米给玛莎讲自己编的书:一只乌龟,一条鱼,一只老鼠,还有一滩药水,最后全部走向毁灭,看似怪诞的东西,在孩子那里有特殊的涵义。玛莎大概也不知道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但是她照样夸奖:“杰米太有创意了!”美国家长更注重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尊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理解他们。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谁,家长也好,老师也罢,都没有权利去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天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在美国,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世界,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物,不能万事依赖父母。

与美国正好相反,中国家长一般教育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教育孩子,“给我做作业去,给我把饭吃了”等。中国的家长喜欢包办一切,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孩子,过分地保护和溺爱孩子,家长对孩子百般疼爱,不让孩子有任何表现自我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权利。现在的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细声细气,唯恐吓到孩子,所以,社会上的伪娘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现在的啃老一族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美国人很重视别人的隐私,包括孩子。所以,当老朱抱着刚洗完澡的孙子看裤裆说“朱家传宗接代全靠你了”,玛莎看到这一幕很是气愤。在美国,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虽然,美国的性开放程度要比中国大,但是那是相对于成年人的。例如近期的涅 乐队的专辑封面出现了裸体小男孩,这张封面因违反网站规定被删除,虽然美国的很多成年人杂志拍的人体异常暴露。在中国,小孩子的身体似乎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金婚》里的奶奶看到刚出世的孙子,竟然对其下体吻个不停,表示对他的喜爱之情,并且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老朱说美国人教育孩子就像做买卖,什么都谈条件。这也是典型的中美教育的差异。看到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小孩子不吃饭,妈妈说:你现在不吃,到明天早晨之前不能吃任何东西。小孩也答应了此要求。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孩子说饿了,想吃东西,但是美国的妈妈提到了事先的约定,孩子最后只能眼巴巴地在一边看着大人吃饭,一直饿到第二天早晨才吃东西。自此之后,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在中国,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几个大人在后边追着喂饭的情形,屡见不鲜,一切围绕着孩子转,既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的习惯,也牵扯了大人的精力。我记得有一篇是关于一位母亲辞职,专门跟着孩子陪读的报道,并且很多人歌颂这位母亲的伟大,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相比之下,美国的家长更聪明一些。

三、差异形成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 美国是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很多人离乡背井来到这里,原有的家庭基础不存在,家庭结构不是很稳定。在他们成长的历史中只能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在竞争中崭露头角,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独立的性格,所以在教育自己下一代的时候,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性和独立意识,并且也没有需要别人养老的这种诉求。美国家庭的这种离心力是形成他们目前家庭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亲子养子,子之养亲,为毕生之义务。不孝不慈,皆认为刻薄非人情也……”在中国提倡的是父慈子孝,否则就会被看成是不道德,要被世人唾弃,并且,中国的法律也规定了儿女有尽孝的义务,很多老年人怕寂寞,愿意与年轻一代“挤”在一起。这些都是与两个国家历史的发展分不开的。

2.宗教的原因 宗教是人类意识形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圣经》中的很多故事是关于由妻子和儿女组成的家庭。“诺亚方舟”故事里,诺亚父子争吵后,儿女远走他乡,重新组织家庭,再也没有返回原地,说明西方人对上辈人的感情比较淡薄。

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受儒家孝道影响很深,宗族意识比较强烈。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就是人们还乡祭祖的日子。

3.思想政治意识的原因 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强调家族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族长意志的体现。其中“父为子纲”就明确规定了儿子要完全从属于父亲,儿子必须听命于父亲。所以在中国有很多听话的孩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孩子没有任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延续。

美国的《独立宣言》称:人人生来平等、独立的,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的权利。它表达了美国人民的心声,确立了个人价值观的存在,形成了个人本位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在美国家庭价值观中的体现就是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有平等、自由独立的权利。

其实,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的存在,并不会完全阻碍双方的交流,太极中的推手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在失衡中找到平衡就是对其很好的诠释。

[1]李信.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敬伟,常健.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J].飞天,2010,(06).

猜你喜欢

玛莎家庭孩子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