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恨”与“梦”中的童年情结:《药》“看与被看”的精神分析

2012-08-15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名作欣赏 2012年5期
关键词:情结潜意识意象

⊙杨 朴[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鲁迅的创作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思想高度。正是这种思想高度的独一无二,才产生了对鲁迅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高度评价。从思想家到政治家到学者,从文学界专家到最普通的大众读者,都对鲁迅给予最高的肯定。鲁迅的思想高度来自于他一个创作模式表现的思想精神,那个模式就是“看与被看”。正是由于这个“看与被看”的模式,使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绝对的深度,并超越了所有的作家。但这个“看与被看”的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或者说,鲁迅为什么会有这样深刻的思想,他的思想资源在哪里?

周作人在谈到鲁迅学问和艺术上的成就时,曾说“这些工作的成就有大小,但无不有其独特之处,而其起因亦往往很是久远”(《关于鲁迅》)。但周作人关于鲁迅创作起因的久远,无非是追溯鲁迅童年时代的阅读和后来的人生经验:“在书本里得来的知识上面,又加上亲自从社会里得来的经验,结果便造成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让他无条件(除艺术的感觉外)的发现出来,就是那些作品。”(《关于鲁迅》)更多的论者从前期的进化论和后期的阶级论来论述鲁迅的创作,更重视鲁迅后期思想和现实生活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但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人的童年情结对人却发生着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生命最初的时间里,“某些印象已被固定的,并且对外部的反应方式也已建立,反应方式的重要性永远不可能被后来的经验抵消”①。人在童年时期“反应方式”之所以建立,反应方式之所以不能被后来的经验抵消,就是因为“情结”的缘故。情结是由一种严重的心理创伤形成的潜意识心理。“情结主要是描述一组感觉和观念。这些感觉和观念互相关连,由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伤害产生出来”;“它是这样产生的:一个人在过去成受某一件事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伤害,大得使得他潜抑了它,把它埋进潜意识里去。于是它像从地毯下被扫走一般,不再被他意识到,但是仍留在他的心理上”;“这些伤害一旦被潜抑下去,就像一块放射性金属。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害处,其实它却能放出一种能量,影响周围的每件事物,而那最初的情绪伤害就像隐藏在潜意识里的金属一般”,②不能得到治愈的严重心理创伤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对人永远具有巨大的支配力量。

鲁迅创作所表现出的“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就与他的童年情结有关。有学者说:“其思想主张的偏激来自于其思想的深刻和历史感受的沉重,个性气质的激烈、尖刻源于对批判对象反感的强烈,表明了鲁迅对于‘恶’的决绝态度。”③造成鲁迅的这种精神特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是因为他的童年情结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鲁迅对国民性的绝望认识,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童年的严重心灵创伤,即童年情结。这种童年情结是长在他生命最深处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因而由这情结生成的东西才不是外在于他人格的知识、观念和学问,而是属于他内在的人格的核心内容。鲁迅的童年情结与鲁迅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人生方式和斗争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关系,鲁迅的童年情结是鲁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底色,是鲁迅对国民性深刻认识、对中国文化深刻认识,甚至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深刻认识的最基本的思想基础。

鲁迅后来的人生感受和选择都和他这种童年情结有关;比如,在日本的幻灯片事件,正是在他童年的深刻的生命感受——对人们愚昧麻木冷酷认识的基础上,才使在一般人看来平常的幻灯片在他看来是中国人“看与被看”的一种悲剧;也正是这种绝望的生命感受,才导致鲁迅从他可恨的故乡去异地寻“别样的人生”;才导致他从水师学堂、陆军学堂转到医学学堂,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梦想转到以文学改变国民劣根性的理想;甚至,他小说表现出的“看与被看”结构模式,都是由他童年情结所决定的。

鲁迅的童年经历过一种重大的精神创伤,这种重大精神创伤构成了鲁迅精神的一个重要情结。鲁迅少年时代经历了中医误治父亲的病和家庭“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变故。鲁迅出身于一个大的家族,他是这个家族的长子长孙,因为家境好,周围的人们把他看得像王子一般,然而,家境突然败落,周围的人们又把他看做叫花子一般。在祖父入狱的变故中,小小的鲁迅不仅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般人的卑琐和狭隘,更感受到了家族人的自私和无耻;不仅深深地感到了世态炎凉,更深深地透蚀骨髓地感受到了人的恶劣本性。在父亲的治病过程中,鲁迅又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害人,这使鲁迅对中医连同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而家庭的变故又使鲁迅对中国人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岂止鲁迅,鲁迅的祖父和父亲在家庭的变故和父亲的大病中,都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精神变态。祖父从狱中出来,脾气变得苛刻暴戾,动不动就破口大骂,骂人时还要把自己的指甲咬得嘎嘎作响。鲁迅除了震惊于外人的卑劣之外,还震惊于自己亲人人性的扭曲畸变。周围的人深深地伤害了对人性抱着美好愿望的纯真少年。

鲁迅之所以不能反抗这种深深的伤害,其原因不仅在于童年的鲁迅不可能像祖父和父亲那样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愤懑和怨怒,不仅在于童年的鲁迅没有力量去改变现实,更在于这些伤害不是来自哪一个人,而是来自普遍的人性,是像雾一样弥漫在空气中,弥漫在所有人身上的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对这种东西鲁迅无从反抗。正因为这样,他就只能把对人的怨愤、愤怒、仇恨这种精神创伤积淤、压抑于自己的内心中,对人的绝望和对绝望的人的改变的愿望就形成了鲁迅被压抑的潜意识情结。鲁迅祖父和父亲的压抑随时都以各种方式宣泄出去了,但童年的鲁迅只能把这种仇怨深深地压抑在潜意识之中。这就形成了鲁迅童年情结的特殊内涵。这期间,鲁迅读过的书中有两部强化了鲁迅的童年情结,一部为《蜀碧》,另一部为《立斋闲录》。前一部是写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屠杀四川人的情形,后一部是记述永乐皇帝毫无人性的残暴。

鲁迅家境的变故使鲁迅从现实生活的角度透彻骨髓地感到了人的非人性的本性;而读到的野史又使他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感受到了人的吃人的本质。1927年在广州时,他对青年学生说:“我小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④“从那时起就,我就恨这个社会”,这应该看做是鲁迅对自己童年情结的最好阐释。这“恨”就是压抑的思想情感的表现。这“恨”其实就是压抑,里面就包含着屈辱,包含着绝望,包含着改变的愿望,包含着想改变而无法改变的无可奈何的思想,包含着一种无法释怀、无法排遣、无法宣泄的悲愤和苦闷。

在1933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这样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是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但这是鲁迅梦的显象和显意,“为人生”和“改良这人生”仍然来自鲁迅的潜意识情结。他所表现的仍然受他童年情结支配,仍然是他童年的情感经验,他童年时期的对国民的绝望和希望。因为,鲁迅的童年经验太深刻了,而童年经验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是处处要寻求表达的。“潜意识总是出于警觉状态,随时都在寻找表达的出路,一有机会就和来自意识的冲动结成同盟,并将自己的巨大强度传递给后者。……这些潜意识愿望永远是警觉的,并且可以说是永生不灭的。”⑤“永生不灭”的情感是鲁迅《药》(当然还包括其他作品)的思想渊源。精神分析曾经深刻地揭示出作家情结对作品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新近的一次印象可以使甚至深层潜意识中与即使遥远的过去相联系的诸多因素发生震颤。”⑥

鲁迅创作《药》最明显看到的是秋瑾献身取义的悲壮的史实,但我们看到,秋瑾献身取义仅仅是鲁迅这篇小说的隐线,也就是说,小说的重心不在于描写秋瑾的献身取义,而在于写出人们对秋瑾献身取义的态度。这就是秋瑾的事件“刺激”了鲁迅情结的结果。秋瑾事件“刺激”鲁迅的童年情结,因而形成了《药》的特殊结构:表层结构是写人们不理解夏瑜(秋瑾的化身)献身取义,表现人们的愚昧麻木,而深层结构则是表现自己心灵受严重伤害的童年情结。那个人血馒头的情节就是由童年“看与被看”的情结意象生发出来的形式。鲁迅童年严重的心灵创伤——从大家族王子到破落户的子弟的变化所体验到的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对王子的敬仰、恭维、逢迎、巴结,对破落户子弟的冷眼、蔑视、鄙薄、唾弃,从这两种变化中,鲁迅深深地体验到了人性的冷酷和恶劣。但鲁迅的这种情感记忆是潜抑的,鲁迅在潜意识中把这种童年记忆的若干事实转换、浓缩为“看与被看”的视觉意象,而这种情结意象就成为制约鲁迅后来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思想模式。

精神分析曾经揭示出视觉意象的“恒久背景”:“我们的知觉表征被视觉意象所支配,我们思维的大部分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在进行;即便是在概念性思维过程中,也存在着视觉意象的恒久背景。我们所有的情绪都和视觉意象有关,反过来说,视觉意象唤起了我们的情绪反应。……这些意象由支配我们大脑的恐惧和欲望的固着所形成,其源自于我们过去的历史,经常形成于我们的儿童时期甚至是幼儿期。”⑦童年情结转换成一个“看与被看”的视觉意象,而正是这个“看与被看”的视觉意象的作用导致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⑧的结构模式。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意象模式实际是鲁迅童年情结的投射。《阿Q正传》中阿Q杀头的被围观、《祝福》中祥林嫂的被当做鉴赏的材料等等,都是鲁迅童年情结意象转换的模式。

《药》中的象征,是鲁迅童年情结的一种比拟性的象征。所谓比拟象征,就是一种人物、一种意象、一种结构关系是童年情结的比拟。《药》的人物、意象和结构关系是鲁迅童年情结(包括反应方式)的比拟。“药”具有多重比拟性意义。其一是鲁迅对中国文化认识的象征。吃人血馒头治病的情结,比拟了“吃与被吃”的情结意象;人们对夏瑜牺牲的言论比拟了“看与被看”的情结意象;同时,也把中医的迷信、荒唐和害人比拟了中国文化的非人性,这其中无疑有鲁迅对父亲死于中医的误治的童年深刻记忆。其二是鲁迅对中国人愚昧认识的象征。华老栓们虔诚地相信人血馒头能够救治痨病,把他童年时对人们冥顽不化、愚昧之极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三是夏瑜的血并没有唤醒沉睡的人们,比拟了童年情结中国民麻木冷酷、不可救药的绝望的思想认识。那些看客的形象和意象则是鲁迅童年情结中人性恶劣感受的象征;夏瑜与华老栓们的显在结构关系是启蒙者和不觉醒的民众,实则比拟了鲁迅童年情结中周围人蔑视(看)和自我心灵创伤(被看)关系的潜在结构。

《药》的人物、意象和结构是鲁迅潜意识意念的产物,还表现在《药》是鲁迅童年情结的释放。鲁迅童年情结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精神受伤害,对人性恶的怨毒情感无处宣泄的严重压抑。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一步分析鲁迅创作的思想动因。我们可以把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看做鲁迅的又一个梦,对这个梦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鲁迅阐释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以为,这是他“梦”的明确的创作目的即显意,而在潜意识中,他还有不明确的创作目的,那就是要充分地、强烈地、反复地宣泄童年情结中被侮篾、被歧视、被压抑的情感——描写出他童年时期对人的可恨记忆与经验,勾画出人的卑琐和丑恶的嘴脸,揭示出人的愚昧和麻木的灵魂,使他们真真切切地、赤裸裸地、毫不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使自己被压抑的潜意识得到释放,使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得到“疗救”。这是鲁迅的“梦”的隐义。能够作为这个分析的其他的证明是,鲁迅曾经要办《新生》刊物,但夭折了,后来他很长时间地投入到了沉闷的抄右碑帖的活动中去,这分明是鲁迅受压抑的精神无处宣泄的苦闷象征。

①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467页。

② 约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郑泰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页。

③ 张福贵:《“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④ 《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9页。

⑤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689页。

⑥ 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⑦ 乔治·弗兰克尔:《探索潜意识》,华微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93页—94页。

⑧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猜你喜欢

情结潜意识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毛绒情结
分析还是吸收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不同态度
告别“GDP情结”
意象、形神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