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官亦隐的两重文化心理: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赏析

2012-08-15张羽华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

名作欣赏 2012年5期
关键词:新昌王维诗人

⊙张羽华[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3;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100]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诚奉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死后葬于该地,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和孟浩然被后人并称“王孟”。二人把中国山水诗歌推向了创作的顶峰,但是王维的山水诗歌技艺似乎从某种程度上说要超过孟浩然;从诗歌传承影响来看,王维诗歌也与李白杜甫诗歌毫无轩轾,并且王维诗更能体现出一种自然山水的审美质素,追求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和淡远的风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王维可以说是第一个打通诗画界限、熔铸时间和空间书写的艺术天才。王维的诗作,诗里行间涌现出来的是一幅幅抒情画,苏轼说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无道理。他的诗歌体现出的深层意蕴不在于山水之间,而在于人生生命历程的最佳探思与追寻。从诗歌传承……毫无轩轾;我们品读王维的诗句,绝不会让你想到当今污浊的社会自然生态,你会猛然感受到“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的绝妙世界。

王维诗歌表现出最多的是隐逸情思和田园生活那分美好的情愫,尽写对归隐的向往和生命本真的执著追求。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品读王维部分诗歌,就会从中捕捉到王维人生心灵轨迹的丝丝律动,那种亦官亦隐亦禅的深沉文化心理始终纠缠着王维的生命历程。其根本原因在于王维深受传统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而禅宗意识在他幼小心灵得到浇灌。这就使得他在遇到国家危难、人民生活痛苦而又不能左右时局时,深深陷入了难以摆脱两重困境的心灵纠葛之中。他既没有陶渊明那样彻底归隐的决心,也没有像其他文人那样走向治平天下的毅力和勇气。这种思想深深体现在当前很少有人问津的诗作《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中。

在我看来,这首《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诗人表现自己寻求归隐但又不能彻底摆脱世俗社会生活的代表之作。从创作时间来看,《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大约作于“安史之乱”之前。这里可以从裴迪与王维的交往来分析。裴迪是盛唐诗歌创作者,关中人(关中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据说裴迪为裴天恩之弟裴天寿的子孙,大约生于开元六年(718)。他与王维交游始于唐天宝二年(743)正月,交谊颇深,并且与王维及其表弟崔兴宗都隐居终南山。后来王维到辋川别业,裴迪也经常游览此地,与王维弹琴赋诗,吟啸终日,皆有诗作印证。王维答裴迪诗“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王维《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裴迪赠诗云“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又如“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王维《酌酒与裴迪》),朋友间倾吐对世态人情反复无常的愤懑跃然于诗里行间。“安史之乱”后,裴迪居蜀中,做了蜀州刺史,尚书省郎。而诗歌题目中的地名新昌里又名新昌坊,并不是在蜀中,而是指当时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据说唐代一些名人牛僧孺、白居易等在这里生活过。有学者认为乾元元年(758)初,即裴迪与王缙入蜀之前,二人交游始止。①也就是说裴迪到蜀后,就与王维无往来,于是我们可大致断定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在“安史之乱”以前。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裴迪到新昌里拜访吕逸人的时间是春天的某个时日,至少这天天气很好,对探友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不然他们怎么有心情去拜访朋友吕逸人呢?古代文人相互拜访,自然是情投意合,意趣一致,否则就不会有诗歌唱和,觥筹相交,感叹人生,更不会有“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满腔愤怒之情寓于景中的感慨、沉着、婉曲、深长。以及“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吏赴果州》)传达出无限关切的情谊,表现出“心悲常欲绝”(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 》)的悲切心态。当然王维这种隐居心态的表露深受佛教的浸染,这也成就了他在诗坛的地位,留下了“当代诗匠,又精禅理”②的美誉,荣获“诗佛”的美名。首联“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论”,“桃源”之境界是仕途失意文人尤其向往的地方,这不禁引起我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回味和反思,桃花源固然是人间仙境,与世隔绝,无战争苛捐杂税官场欺压;男女劳作,往来协作,鸡犬相闻,无外人道,人民安居乐业。但诗人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吕逸人的居处清幽,无人打扰,体现出高蹈于尘世之外的高风亮节品格,同时更深层次凸显了对隐居的无限向往和敬慕。至于要求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这还不是他的终极追求。在仕途不得志时,与志同道合的诗友一道隐居,无外人侵扰,相互唱和才是他的本来意愿。诗歌开门见山写到一个“访”字,我们说访问的时间是春天某个日子,而访问的地点呢?应该是在柳市南头,据《汉书·游侠传》记载:柳市在长安城西,渭水北,在新昌里北,是热闹繁华的地方,当时住着豪侠万子夏,估计王维把新昌里的吕逸人比作万子夏。这两句诗由“虚”写到“实”,具备神来之笔,笼盖全篇,这为下句奠定了情感基调。

颔联“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意思是说诗人和裴迪一起到柳市头去拜访吕逸人,可惜吕逸人今天不在家,但是又不敢“题凡鸟”,怎么办呢?“看竹”吧。“看竹何须问主人”,即使主人不在家,看看他的幽深居所,又何乐而不为呢,至少也可以从人居环境来揣测吕逸人的人品。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题凡鸟”和“看竹”,是很有寓意的。“题凡鸟”出自于《世说新语·简熬》,有言为证:“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由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③这里本是吕安讥讽嵇喜(嵇康的弟弟)是凡鸟(“凤”字繁体从“凡”从“鸟”),示意凡人、俗人。在本诗中,诗人和裴迪到柳市头吕逸人处,没有遇见主人,之所以“不敢题凡鸟”就在于此,同时也表明他们对吕逸人的尊敬,也称赞其家中不会有如此俗人。“看竹”出自于《晋书·王徽之传》,大意是说,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听说吴中一个士大夫家有门前有一片好竹子,便要坐轿去观赏,不入其门,吟啸良久,主人出来打扫院子,请他们入座,遂不理,主人进屋,关门,尽留观赏竹子,尽兴而离去。这里以竹子为喻,本指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宁折不弯,也示环境幽雅诱人。本句意蕴在于即使来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吕逸人的幽雅住处,也会心满意足,至少二人没有枉费工夫来“访隐论”吧。

颈联“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这两句实写逸人居所的幽雅环境,城外指新昌里在长安城尽东之处,其南街东出延兴门,即是外城。城外的青山犹如屋里,实指主人居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本真。院里的清澈溪流缓缓流经西邻,这里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得青山多婀娜,流水似有情,与吕逸人朝夕相处,清新自然,韵味无穷,也是诗人敬慕之地,更显隐士脱俗的高雅和隐逸的美好情趣。“如屋里”与首联“绝风尘”遥相照应,也可以见出他和裴迪对尘世的厌恶,以及亲近自然的美好心情,又试图共同寻找归隐之路,摆脱社会世俗的烦恼,从美景中探寻人生的真谛。

尾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前句写吕逸人闭门不出户,著书立说,与世无争,远离尘世,不求闻达,恰好与首联末句“隐论”照应,同时从时间上“多岁月”来标明吕逸人也不是一年半载隐逸闭门著书,而是长年累月抛弃杂念,沉浸于山水之间,品尝书中的韵味,追求自在之美的人生品格。紧接着写种下的松树都已经老了,树皮似龙鳞,意味年岁久。“多岁月”和“作龙鳞”都在彰显时间之久,可见人生岁月的沧桑,像一幅久经浸湿的画搅动平静的心,沉默于与世无争的深幽之境又带几分无奈。这里“老松”蕴含深刻,可见吕逸人虽然岁月已逝,但是内在的贞节仍然没有改变。所以诗歌以景物作为象征结束全诗,意境无穷,余韵袅袅,久嚼仍有味。

纵观这首七律诗,结构工整,语言精湛丰丽,犹如城外青山清新隽永,丰润而不华美,明净而不肤浅,天然而不矫饰,有色有光,色泽鲜润,体现了诗歌“清逸、旷淡、浑成”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歌写景抒情,以情铺景,兼有叙事的斧迹。景与人融为一体,却无大自然的声音,“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种大自然纯天然的音乐之声在这首诗歌里顿时销声匿迹,仿佛只有诗人和裴迪轻盈的脚步声穿梭在浓密的竹林间,也许地上铺满了竹叶,否则怎么没有一点脚步声呢?这时,似乎诗人以前所有的烦恼和苦闷,以及仕途失意的回响都已经被大自然纯粹的空明宁静锉失殆尽。对“竹”、“松”的书写又是对这种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向往。“竹”、“松”并没有呈现在万树当中,而是独傲于世仅伴随吕逸人“闭户著书”,却也心甘情愿,同时喻示着主人具有“竹”、“松”刚直不阿的美好品格,这也是诗人追求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全诗重在一个“访”,访的目的自然是官场失意时追寻吕逸人类似的隐居生活,但是,又通过吕逸人的不在,标明自己又不愿意彻底归隐反而又对世俗生活有所期待的矛盾心理。

① 潘良炽,刘孔伏.裴迪与王维交游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4):45.

② 苑咸.酬王维.全唐诗卷一二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16.

③ 许绍早,王万庄注译.世说新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497.

猜你喜欢

新昌王维诗人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锐新昌:上市前股东减持分红 圈钱割韭菜嫌疑深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