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世纪基督教理论化

2012-08-15成都师范学院成都610072

名作欣赏 2012年23期
关键词:神学基督教上帝

⊙姜 平[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 610072]

作 者:姜平,成都师范学院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引言

西欧的中世纪是封建制度建立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基督教通过传教将强调个性和理想主义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法律制度化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加以整合,形成了基督教文明,经过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为今日西方人认同的西方文明。追溯基督教理论化的过程对我们理解西方文明不无裨益。

基督教文明确切地反映在对基督教教义的解释上。由于对基督教教义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宗(教派),也形成了基督教神学。自2世纪至5世纪,在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教会和基督教教徒一方面面临着被它周围的世界渗透,融化,吸收的威胁;另一方面,在与其他各种宗教信仰,灿烂的希腊文化和哲学理性主义作斗争时,基督教自身却与那些异教力量在思想和感情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基督教的每个基层教会、每个信徒都卷入了这场为自己的信仰找出路的斗争中。由于每个地方教会,每个信徒的情况不同,周围环境不同,主客观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同,于是形成了产生异端的社会基础。然而,究竟什么是异端呢?异端就一定意味着邪说吗?圣哲罗姆曾说:“一个人若没有热切的心和来自上帝的恩赐,绝不可能创立出一种异端。”圣奥古斯丁说:“弟兄们,不要以为异端能来自没有心灵的人,创立异端的都是些巨人。”人们的思想总是与其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相联系,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中相互依存。基督教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坚持及其发展正有赖于从基督教内部生长、释放出无数异端。教会就是在不断释放出新的和旧的异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谓异端,其实无非是想把当时理性上与宗教上的所有难题一举解决的某种尝试。①

二、教父哲学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基督教教义的论战中,诞生了“教父派”的四位杰出人物圣安布罗斯(AmbroseofMilan约339—397,373年任米兰主教,反对世俗君主干预教会事务)、圣哲罗姆(Jerome,约340—420)、圣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圣本尼狄克(BenidictofNursia,约 480—547,意大利修道僧,约 529 年在卡西诺山创立本尼狄克修会,其手订《本尼狄克修会规章》成为西欧基督教修道会规章蓝本)。“教父哲学”(PhilosophiaPatristica)是经院哲学产生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神学,是对基督教信条及其哲学的解释。从2世纪起,护教神学家们宣传基督教信仰,并使其日益教义化、仪式化、统一化和组织化。这些基督教权威神学家被称为“教父”(PatresEcclesiae),他们的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哲学”。

出生于巴尔干半岛的达尔玛提亚的一个贵族之家的圣哲罗姆,12岁前往罗马学习当时盛行的人文文化。在罗马生活了八年之后,由教皇莱比利乌施洗,入基督教。随后遍访高卢各地,在日耳曼西南部特里埃住了一段时间,374年前往叙利亚。圣哲罗姆把漫游与悔罪朝圣旅行结合起来,开创了此后欧洲朝圣的一千年的风气。他崇尚友谊,在学术上喜爱争论,对后世的学术界风尚产生了巨大影响。380年,圣哲罗姆在安提阿被任命为神职人员。他向一位皈依了基督教的犹太信徒学习希伯来文,然后又从师研习《圣经》,在教皇达玛苏的委任下,他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翻译成了拉丁文,从此成为罗马天主教的官方拉丁文本的《圣经》,名垂史册。他最后的三十五年是在犹太的伯利恒修道院隐居中度过的。圣哲罗姆遗留下来的书札有一百二十二件,在这些书信中,他表现出对他那个时代的罗马既爱又恨的情感。圣哲罗姆留给西方的遗产还包括倡导教会培养有高尚品德的妇女,由此创立了西方妇女文化的传统。

圣哲罗姆的思想深受奥利金(Origen,185—254,出生于亚历山大城的希腊教父)的影响。领悟神秘的真知,才能使灵魂得救之说,新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等都深深吸引了圣哲罗姆。因为这些学说都强调重建心灵对物质的统治。人靠沉思冥想进入神的深处,就能使世界归属自己。人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受社会政治的限制,精神上却可以投入那“真正的存在”——神的存在。靠思想、知识和精神修养,就能得到解放、救赎和自我实现。奥利金将基督教简单的信仰净化,使它成为纯粹灵性的哲学。他认为至善不是信仰(希腊文pistis)而是学问(希腊文gnosis),基督教斯多葛式的圣贤应当像上帝那样隐退,像上帝那样有智慧,他的行事为人应十全十美,随时都能超越时空的限制,飞升到神那里,在称颂和宁静之中仰望神。这些观点并非奥利金的精神自我陶醉,而是他赖以支撑自己辛劳、贫困、备受迫害的一生的坚实信仰(他曾自阉,又被戴修斯皇帝投入狱中并于254年惨死狱中)。达到了这种智慧后,要以智力去爱神(amordeiintellectuals)。可以说奥利金是希腊文化自由探索精神的代表。圣哲罗姆和后世的爱克哈特(MeisterEckhart,约1260—1327,德国新柏拉图哲学家,神秘主义者,认为人可以直接与神交通,被认为是新教的先驱)、斯宾诺莎(BaruchSpinoza,1632—1677,荷兰犹太哲学家,主张理性主义宗教观)都深受奥利金思想的影响。圣哲罗姆认为肉体的激情与灵性的神游向外可以互相转化,通过数学,尤其是几何学(三位一体好比一个三角形,合起来为一整体,拆散就不构成图形),可以达到对神的科学上的确定,即: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三位一体的理论。因此,圣哲罗姆是希腊文化影响下的知识分子,他既受奥利金的影响也受基督教—异教文化交融的影响。圣哲罗姆在其自传《光照下的命运》(DeVirisIllustribus)中所具备的希腊文化信仰和希伯来式的真理阐述交织一体的文风影响了西欧文学直到17世纪。圣哲罗姆架构了东西方两个精神世界之间的桥梁。他一直是12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者的偶像和典范,1516年至1520年伊拉斯谟还在瑞士的巴塞尔编纂圣哲罗姆的著作。

圣奥古斯丁于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非塔加斯特城(今阿尔及利亚东北部苏克阿赫腊斯城)。圣奥古斯丁自幼在启蒙学校学习拉丁文和算术,12岁进文法学校,16岁只身前往迦太基求学,主攻修辞学。373年成为一名摩尼教徒。他开始研究占卜、星相,并熟读西塞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从376年开始,他在迦太基的学校讲授雄辩术达七年之久。383年,他来到罗马,招收学生讲授雄辩术,同时研究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宣扬神是万物的源泉和归宿,是一种神秘的唯心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后来成为圣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基础和灵魂。387年,圣奥古斯丁在米兰接受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的洗礼,皈依基督教,后任希波主教。

圣奥古斯丁写了大量的宗教著作,共93种,书信276封。其中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忏悔录》写于396—401年,共13卷,1卷至9卷采用自传体,写他皈依基督教前的经历,承认自己犯了许多罪,向上帝忏悔,10卷至13卷对《旧约·创世记》第一章做了一些注释,颂扬上帝六天创造世界的功业。《上帝之城》是圣奥古斯丁系统阐述其宗教思想和历史哲学的一部巨著,全书22卷。401年,西哥特人攻克了从未陷落过的罗马城,震惊了整个西罗马帝国,许多人认为这是392年狄奥多西一世正式立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而产生的灾难,是神对罗马的惩罚。圣奥古斯丁为了回应此说,用了十三年(413—426)写成此书,书中说:天地间有两种城,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地上之城充满邪恶、罪孽、腐败,最后终将毁灭,而上帝之城是美好、完善、永恒的。只有通过教会来主宰地上之城,当耶稣再次降临人间,进行末日审判,地上之城就会变成上帝之城了。

圣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庞大驳杂,主要内容有:上帝创造一切(神创论),上帝主宰一切(预定论),上帝给人的启示是人们获得智慧和认识真理的源泉(神启说),人类中的一部分可以得救而升入天国是出于上帝的恩惠(神恩说)。圣奥古斯丁将古希腊罗马的唯心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建立了基督教正统派神学体系,在中世纪,他的神学在西欧基督教会居于最高权威地位。

圣奥古斯丁总是把自己的思想、论述放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至于到他的晚年426年至427年,殚精竭思,编纂了两卷《再思录》(Retractationes),对自己的著作进行反思和修订。圣奥古斯丁的著作包罗万象,无论是维护理性还是维护权威,论自由意志还是严格的命运论,都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他也赞许异教哲学家,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在他生活的时代,一种属于地中海西部,罗马式的积极进取的世界观开始形成。其观念形态是现实主义的人本主义,特别重视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常识观念,使之能抵抗来自东方的虚无主义和灵性的狂傲。在西方的教父神学家们看来,上帝和它所创造的一切是不可分的,都是善的。圣奥古斯丁宣称在亚当离开伊甸园之前,人是没有原罪的,推而论之,在人类始祖尚未犯罪以前,人不带有原罪,亚当的纯洁之身是上帝赋予的。他的沉沦导致了人类的堕落。但恶只是善的缺失,它不是一种实体。上帝在一切之中,给予人帮助,使人得到最后拯救,那包含着善,美和秩序。宇宙的本性就是归向上帝。这种根本上的乐观主义和探险进取精神充分地体现了圣奥古斯丁对天地万物持肯定的态度,肯定世界和物质,认为物质宇宙的基石是健全的,完整的,唯独人是不健全和经常处于危险之中。人有各种优异的天赋,但却经常倾向邪恶的一方,易于受到各种理论、道德观、肉体和权势的引诱,为了拯救人性的弱点,人要依靠社团的力量。他断定君士坦丁以后的帝国并不具备这种力量,而卷入权力斗争混乱之中的基督教国家也不是那种能帮助人的社团,只有基督教会才具备这种力量,因为基督教会的传统与权威是理性,知识和信仰的唯一守护者。

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反抗精神,开明精神和灵性追求使他成为了后世西欧思想史上各种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他的著作为后世欧洲学术严格要求思维的精密确切性奠定了基础,也为西欧特别强调的科学精神奠定了基础。思想力求全面、宽广是圣奥古斯丁思想的特点,这一特点后来成了欧洲思想界的一个通则。

教父哲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神论的上帝观;三位一体的救赎观;绝对论的《圣经》观;合一论的教会观,即天下只有一个教会,教会就是神的家,教义总纲是信、望、爱。信是笃信上帝,望和爱乃是对上帝的祈祷。教父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伟大就在于笃信,盼望和热爱今生今世看不见的东西。基督教颂扬信、望、爱三德。有了信仰,相信灵魂不灭,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就在他心中。上帝是慈悲的,心中有上帝,就能博爱众庶。

三、经院哲学

8世纪至10世纪,在查理曼的宫廷学校、基督教大修道院和教区学校,教父哲学逐渐发展成经院哲学(scholastike)。经院哲学是西欧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因产生于天主教的学院,故而得其名。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例如,经院哲学家意大利人安瑟伦(Anselino,1033—1109)就主张“应该由信仰进到理性,而不是由理性到达信仰”。哲学只是“神学的婢女”,哲学的目的只在于论证基督教的教义和教条,从而维护教会的地位。由于经院哲学所研究的大都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其论证方法甚为繁琐,因而后来也转义为指任何繁琐的哲学和理论。不过经院哲学的论证方法也有可取之处,这得利于当时的法国逻辑学家阿贝拉尔(PeterAbelard,1079—1142)。他在其《是与否》一书中收集了教会神父对150个神学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陈述,为经院哲学论证方法铺平了道路:先提出问题,再引经据典进行分析,最后做出判断。

然而,经院哲学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是希腊哲学,阿拉伯哲学和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经院哲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用哲学的方法论证基督教问题,使基督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第二,它研究的绝对前提和理论依据是《圣经》和基督教教义。第三,它借助于形式逻辑(三段论法)进行推论,基本方法是引经据典和思辨分析。所以经院哲学不仅仅指一种教学和学术方法。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生于意大利南部一贵族之家,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在理智和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他认为理智来自天主,肯定理智在自身范围内的独立地位,理智同信仰并不矛盾。这样托马斯·阿奎那就将“人”的认识从神的那部分剥离出来,为后世的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提供了神学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则和所有经院哲学家一样,根据天主教教义,他断言信仰高于理智。他运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有”和“本质”来说明天主是“自有、永有的”。以万物应有“第一推动力”的说法来论证天主的存在。他认为不可能证明世界的永恒性,并把世界描绘成由下而上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说每一低级的存在都是把更高的存在作为追求的目的,天主则是最高的存在,也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的。主张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但同时论证灵魂是不朽的。认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为天主所预先决定。肯定政权和教权都来自天主,但后者高于前者。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后被称之为托马斯主义,主要著作有《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在《神学大全》中,他将神学分为“启示神学”和“自然神学”,二者都要听命于万物之主上帝。然而,正是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一分类,对后世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在中世纪起支配性地位,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转折点上转变了和塑造了西方文化。在国家政体上,托马斯·阿奎那反对专制是因为担心世俗权力过于强大,因此主张神权至上。他并不反对君主政治,只要君主不过于专制就行。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秩序论。认为整个宇宙是神、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组成的,因此法律应该分为四类:一、永恒的法——由神的理性所规定;二、自然法——它反应神人关系,是永恒法对人类世界具体适用的规范;三、人定法——国家法律,应该按自然法精神制定;四、神法——就是上帝通过《圣经》和教会给予人的启示。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神学理论构筑了中世纪封建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

四、唯名论

经院哲学体系在托马斯·阿奎那手中发展到了顶点,随后就出现了唯名论(Nominalism)与唯实论(Realism)之争。经院哲学家中的唯名论者坚信事物是先于概念而存在的。他们反驳那些主张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唯实论者,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与哲学是混在一起的,这是基督教文明对后世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在这个时期,在英国连续出现了好几位神学家都是在认识论上强调感官、感觉、经验的作用,如罗杰·培根(RogerBacon,1216—1292),索尔斯伯里的约翰(John ofSalsbury)。他们都到过欧洲大陆,都在巴黎大学学习过,然而在认识论上,他们却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他们是神学中的经验派。其原因也许在于大陆受到太多的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文化注重内心生活,苏格拉底的名言即是:“认识自己”。而大陆经院哲学也把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拉向内心,阻滞了实验哲学的发展,而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与欧洲大陆分隔的英国更多地受到日耳曼民族进取、征服、行动的精神文化的影响。日耳曼人的情感是进行曲式的,充满了雄壮与悲怆,充满着征服,充满了蛮横的硬干精神。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冒险精神和享受独立自由乐趣的品质都是日耳曼民族所特有的。这也许是经院哲学家中的经验派大多诞生在英国的又一原因。正如恩格斯指出:“唯名论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式,它主要是出现于英国经院学者中间”。13世纪,现代科学也已萌芽。科学家已经知道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哲学家,罗杰·培根(RogerBacon1216—1292)博学多才,喜欢实验研究,写了多部科学和哲学著作,在语言学、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颇有建树。以数学,光学实验开西方实证科学先声,其著作《大著作》为当时英国的科学大全。他认为人们不应盲目追随古代的权威,而应自己进行实验。证明前人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唯一方法就是观察和实验,认识必须依靠经验。他提倡实证科学,对英国科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在16世纪引导着人们去探索天体和整个物质宇宙,也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祖先”弗兰西斯·培根的实验哲学的确立。

英国另外两位唯名论经院哲学家是邓斯·司各特(DunsScouts,约1265—1308)和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Occam,1300?—1349?)邓斯·司各特认为应当将神学与哲学区分开来,把神的独断意志与人的自由意志区分开来。神的独断意志是基督教义的基础,而人的自由意志是人的基本属性,其地位远在理性之上。人的自由意志可以使人凭借理性来自由地探讨哲学问题。邓斯·司各特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认可神学的真理与哲学的真理都是客观存在的,突破了在中世纪西欧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一元论。威廉·奥卡姆也极力否认神学与哲学的兼容性,否认可以用理性来证明基督教义。他指出经院哲学力图从普遍引出个别,因而总是在一个又一个抽象观念中绕圈子,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威廉·奥卡姆鲜明而犀利地提出:“不要增加超过需要的实体!”此语后被称之为:“奥卡姆剃刀”。可以说威廉·奥卡姆复活了古代唯名论。“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实验,促进了归纳研究。”②虽然唯名论新思潮一再遭到教会的禁止(巴黎大学直到1473年还在强迫推行唯实论),但唯名论很快发展成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知识界的主流思潮,为现代科学的兴起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督教经过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到唯名论的理论化发展,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西方文化,其理论化的过程与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的兴起有密切的联系。

① [奥斯利]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赵复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1页。

猜你喜欢

神学基督教上帝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120秒的“上帝”
维多利亚的自然法思想对基督教国际秩序的影响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中世纪神学美学评述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罗马法人格权与胎儿权利的神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