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2012-08-15夏小芝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夏小芝[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作 者:夏小芝,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周作人在小说、散文理论、文艺批评理论等方面的贡献都很大,但是因“七七事变”后在华北伪政权下担任教育总署督办一事,在文学界常为人诟病。但是无论如何评价他,他提出的“人的文学”观在文艺上的贡献在当时抑或后世都无可辩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人的文学”的提出为新文学的走向指明了方向,被年轻一代所推崇。本文将从“人的文学”的历史回顾、“人的文学”的内涵以及当代对“人的文学”的反思等方面浅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一、“人的文学”历史回顾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的提出伴随了中国整个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人的文学”观的文论体系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大观。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如温儒敏、罗钢、朱德发、钱理群、夏志清等等。
温儒敏认为:“‘人的文学’虽由周作人提出,却又是新文学先驱者的共识,并非周作人独特的发现,在《人的文学》等文中周作人并没有充分展现其理论个性。”罗钢认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包含了下列四种基本思想因素:(一)灵肉一致的进化人性观;(二)个性主义;(三)博爱型人道主义;(四)新村主义。”“个性主义”是指肯定了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本能后,也势必承认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博爱型人道主义”指通过对艺术普遍性的强调,打破一切种族、国家、宗教的界限,实现人类大同的人道主义理想。“新村主义”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罗刚对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中人类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辩证的思想体系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朱德发认为:“他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真实反映并努力改造社会‘人生诸问题’,表现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生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的民主主义新文学。”朱德发肯定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观的进步性,也鲜明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钱理群认为“周作人的人学结构有两大支柱,一是所谓‘自然人性论’,既强调‘人是一种动物’,又是‘进化的动物’;因此,人具有‘肉’与‘灵’的二重性”,“另一则是所谓‘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钱理群从人的生物属性上指出了人是灵肉二重性的结合体,兽性与神性结合起来便是人性,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指出“人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关系。
另外,海外学者夏志清对“人的文学”的研究也很有代表性。夏志清说:“我认为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即是‘人的文学’;即是‘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中国社会、个人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①
二、周作人“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人的文学》是周作人“人的文学”观文论体系的核心,它围绕“人的文学”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先从人的概念说起,从人说到人性,从人性说到人的理想生活;又从人的理想生活说到人道主义,从人道主义说到“人的文学”,再到“非人的文学”;层层展开论述了新文学所要求的“人的文学”的具体内涵。后来,在《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贵族的与平民的》等文中,周作人又对“人的文学”观进行了深化发展,使“人的文学”观的文论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第一,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内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标准,从思想内容上对新旧文学做了具体的划分。《人的文学》开篇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并且指出创作题材本身并没有是否是“人的文学”之分,关键是要看写作者的态度。“人的文学”的著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文学在表现一些不好的事物、描写非人的生活时,也总是带着一种愤怒悲哀的情绪,让人对人的生活产生一种希望。而“非人的文学”的著作者的态度则是轻佻的,他们安于非人的生活,沉溺于非人的生活。周作人第一次要求创作主体只有用真诚的、道德的、人本的态度去著作,“以人的生活为是”才是人的文学。之后,周作人又列举了十类非人的文学做进一步的说明,当然,周作人列举的非人的文学在今天看来未免专断,但是针对当时要破除危害人性的封建思想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平民文学》中指出了“人的文学”要描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文学要求反映的是人,“普遍”与“真挚”是“人的文学”的标准。《思想革命》一文又指出要注重从思想内容上对旧文学进行革新。文学仅从语言上进行白话改革是不行的,思想内容上的陈腐的东西也必须除去,我们反对旧文学,不仅因为语言的“晦涩难解”,更重要的因为它“内中思想的荒谬,于人有害”。如果语言使用了白话,而封建社会的思想仍在,而且换了一种更易理解的白话去传播,那么危害只会更大,新文学必须从思想内容上进行变革。《新文学的要求》中,周作人在指出“人生派”与“艺术派”的缺陷后,又提出“人的文学”应当是“人生的艺术派的文学”。“人的文学”仍以文艺为目的,但这文艺要求作者用艺术的方法,表现其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得到艺术的享乐的同时,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他还对以前提出的“人的文学”做了具体的说明,从人的本质上指出“人的文学”要表现的是合理的兽性的遗留与进化的神性的适于人的生活的;从文学的本质上提出了大人类主义。并在文章最后完善了“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就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感情。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的文学。”把人这个中国社会忽视了几千年的主体放在从来没有过的突出地位,第一次把人、人的尊严和价值确立为文学的主题。
第二,周作人对人性的建构。周作人在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新的思想大厦方面倾注了几乎毕生的精力。《人的文学》指出人要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限制其自由健康发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这样才能获得人的本有价值,即作为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人所应有的人格权利。文学就要求能够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写出人性。“人的文学”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要求对人性的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平等、个性独立。人是兽性与神性的结合体,偏重于任何一面的人性都是不健全的。
第三,“人的文学”追求的是一种真正平等的思想。周作人倡导的个性的觉醒与解放,追求的个性主义与自由主义,是在不损人、不害人的基础之上的,即他所说的“人道主义”,“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平民文学》强调了平民文学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新文学要向着反映生活、追寻人性、崇尚平等的方向发展。《贵族的与平民的》一文指出贵族的与平民的文学本无明确的区分,贵族的文学同样有表现普遍与真挚的精神。《新文学要求》中说:“我是人类之一,我要幸福,须得先使人类幸福了,才有我的分;若更进一层,那就是说我即是人类。”他的出发点和终极点都是每一个个人,而不单单是某一个人。“人间”和“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间”是以每个“个人”为本位,要立足“个人”,同时也不能忽视“人间”。这个“人”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人”,也不是单纯的抽象人性的“人”,当然更不是反个性以求纯粹共性的“人”,它是个人的“人”与群体的“人”的辩证统一。人在人类中,人类好的发展了,各个人也就得到好的发展;但要人类好的发展,个人也应当好的发展。这种“个人的人间本位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想,推演到文学领域,周作人很自然地指出文学应指向人的道德、人的生活,指向对人性的发现。
三、时下文学发展对“人的文学”的反思
朱德发说:“如果说文学史是一种过程的描述,那么‘人的文学’这一核心理念,能够像一束强烈之光穿越并照亮现代中国文学流变的历史隧道,指引描述着勾勒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原本面貌。”“五四”时期,周作人最早竖起“人的文学”的旗帜;1957年,文艺“双百方针”,钱谷融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口号;1980年,改革开放到来,《文艺研究》重刊了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由此引发关于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在每一次巨变面前,我们都试图回到人的本身来反思和探讨问题。文学本身就是以人为主题,文学创作要表现的是现实社会中鲜活的人和人性,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文学反映人性和人道主义是文学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文学的本质内容;文学恢复人道主义才能获得无穷的活力,才能走向世界。在经济飞速发展、人心浮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整个文学史上慎重地去看待“人的文学”观的思想体系,重新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的文学”观,发掘它对当今的文学发展的启示。
① 夏志清:《人的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罗钢.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4).
[3]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4]钱理群.周作人正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5]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张明高,范桥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2.
[6]朱德发.“人的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重构[J].烟台大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