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2012-08-15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名作欣赏 2012年33期
关键词:哈克历险记吐温

⊙李 旭[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马克·吐温被人称为西部文化的代言人。他根据童年时在美国西部密西西比河小镇玩耍的经历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可以说就是美国西部特定历史的社会文化产物。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意在从文本角度解释当时美国社会和历史;从当时历史的角度理解小说文本,从而明确当时美国西部社会历史文化对马克·吐温本人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解读方法,在处理作品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上,强调“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历史的文本性

关于历史的文本性的理解,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路易斯·蒙特洛斯曾指出社会和历史的文学记录都受到复杂和微妙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历史也就成为了一种文本,而不只是所谓的记录真实事件的历史,具有文本性的历史可以被不同的人根据他们个人过去的经验重新书写和阐释。根据自身的经历,马克·吐温正是通过小说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和阐释。马克·吐温的这部小说题材与人物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并非是记录当时社会的纯粹真实事件。“他通过哈克的所见所闻所感,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社会的真实图景,他把西进运动和南方奴隶制的经历结合在一起,重新审视内战前的美国社会(大致在1835-1845之间)。”①小说以一个流浪的野孩子怎样帮助黑人到自由州为中心,大胆抨击了当时的社会文明。哈克是当时社会被歧视的边缘人物,但马克·吐温却集中笔墨,使用当地方言土语,将哈克作为主要人物进行塑造,达到了通过小说重塑历史的目的。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白人素来以文明、优雅、虔诚自居。他们操着所谓的‘标准英语’,极尽华丽辞藻及繁褥文法之能事;他们是上帝及圣经的忠实信徒;他们衣着鲜亮,出入高级公共场合,谈论‘文明’,创造‘文明’。”②在小说中,马克·吐温没有迎合当时白人的立场,而是从哈克的视角叙述他的冒险经历,表现了引人深思的重大主题,例如错误的社会特权和家族荣誉观,极度的金钱至上观,虚伪的道德观,无意识的残忍,低俗的兴趣,揭露和批判了美国“文明社会”的丑恶现实,反映了反对种族压迫、追求真正民主和自由的进步思想,蕴涵了作者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批判,对历史有一定的塑造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可以被视为马克·吐温对于历史的一种个人的诠释。马克·吐温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记录了不同于当时历史记载的美国社会风貌,是对当时主流社会中白人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事件,更是对美国文学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学家认为作家将一些历史事件记录在其创作的小说文本中,读者无法亲眼目睹,只能通过这些小说文本了解过去的社会,因此,历史可以被看做反映生活和事件的小说,而小说是一种推测的历史,或超历史。

二、文本的历史性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特定历史的社会文化产物。蒙特洛斯认为,文本具有历史性,因为包括批评者所研究的文本以及批评文本本身的一切写作和阅读方式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有着具体的历史背景。③具体说来,“文本的历史性”指的是一切“文本”都是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下的产物,而任何一种对“文本”的解读都不是客观的,都是在具体历史环境中解读的。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相互作用。新历史主义学家认为文本不能脱离于文化社会背景而独立存在,从而也就打破了文学和历史的界限。这种影响可以被分成文本和文化层面两部分。文本层面也就是说出自作家之手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作为典型的文本,是马克·吐温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当时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乃至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文化层面来考虑,这部小说具有西部文学的诸多特征,引发了读者对美国西部人民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思考。

(一)文本层面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当时的社会时代的产物,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中期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小镇风貌。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四岁全家搬迁至密苏里州的小镇汉尼拔,密西西比河流经这里,马克·吐温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他从小就热衷于冒险流浪的把戏:逃学、戏水、四处探奇。文中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源于小镇上生活的真实人物,哈克和他的醉鬼父亲,骗子“公爵”和“皇太子”,佘奔上校及老鲍哥———这些人都有生活原型可考。哈克的原型就是马克·吐温儿时所崇拜的当地酒鬼的一个孩子——汤姆·布兰奇·希普。

小说对当时社会金钱罪恶、蓄奴制度的描写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烙印。19世纪美国社会对蓄奴制、对黑人的普遍看法也深深影响了马克·吐温。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以前,当时北方废奴呼声高涨,南方蓄奴观念则仍然根深蒂固,一般老百姓普遍都认为黑奴不过是一种“商品”,可以随意买卖,甚至,如果看到一个逃跑的黑奴,不去告发,反而提供保护,加以收留,也是一项罪行,其“犯罪”严重的程度超过了去偷别人一头牲口!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把善良忠厚的吉木当做朋友,但他经常感到困惑,并不断在社会准则和良知的矛盾中挣扎,但他终究没有告发吉木;也就是说,哈克的善良和真诚还是战胜了那些虚伪的社会行事准则,他也因此得到了心灵上真正的自由;另一方面受当时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观念影响,哈克把吉木仅仅看做黑奴,还经常捉弄他,认为白人高人一等,认为藏匿黑奴,帮他们获取自由有罪,这些在小说中均得以充分表现。

19世纪的传统社会中,美国女性虽然在教育、职业、政治等方面获得了相应的权利,但性别歧视,男性在社会与家庭中仍居统治地位,女性仍处在从属地位。这种状况在小说中也有明显体现。比如,小说以男性为中心人物进行塑造,而作品中的女性多居于从属地位,她们善良、慈爱,但形象单薄、符号化。

从读者批评角度看,当前的读者与19世纪的读者关注点发生了很大改变。小说出版时,小说中塑造的野孩子哈克由于语言粗俗、不拘礼法遭到了当时读者的斥责,甚至被康科德公共图书馆列为禁书。现代读者则把小说中暴露的种族问题作为关注点;另外19世纪读者从书中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美国传统乡村,而现代读者却着眼于小说描写的处于急剧变动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着暴力场面和种族偏见。

(二)文化层面

从《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部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格尔兹认为不存在什么独立于文化之外的所谓的人的本质,就是说,文化绝不是人的一种后起的属性,也不是人类多种属性中的一种,因为人总是诞生于某种文化之中,被文化所构造,同时也构造着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的产物,人和文化嵌合为一,相互塑造与生成。④由此可见,小说与西部文化互为塑造与生成。

1.西部文学的冒险传奇

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创作深受当时西部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西部文学特征。美国西部文学开创了冒险传奇的传统主题,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充满冒险传奇,以后的欧洲移民来到北美,也充满冒险传奇,他们最初记下的经历、书信、日记都是冒险传奇的讲述。库柏——爱伦·坡——霍桑——麦尔维尔——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索尔·贝娄等作家一脉相承,继承了这种冒险传奇主题。马克·吐温继承了这一主题,在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哈克离开家乡——巧遇吉木——逃离甲克森岛——遭遇强盗——世家械斗——恶霸枪杀无辜——骗子行骗——吉木获得自由等一系列传奇冒险故事。顺流而下所遇到的新奇的人物、不可预测的种种危险使小说呈现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马克·吐温不仅继承了这一题材,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使这一题材得到丰富和创新,并通过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贵族的高雅文学题材进行对抗与颠覆。

2.西部“欺骗”故事

西部小说中常常描写欺骗故事,“人们把欺骗的丑恶编入笑话,甚至认为欺骗非常好玩”⑤。马克·吐温从小深受西部文化的影响,喜欢恶作剧、骗人。小说一开始写道:“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讲的大体都是实话。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不过大体上他讲的都是实话。其实这也算不了什么。我从来没见过一句瞎话都不说的人,谁都会说上一两句。”⑥小说主人公哈克既善良,又喜欢骗人、捉弄人。他精心布局,设计了一个自己被谋杀的骗局,从而逃到杰克逊岛上。在司各特号遇险一幕中,在与甘杰佛一家相遇之时,在骗子们卖掉吉木之后,他都曾不止一次地撒过谎,这是由他的个性特点决定的。哈克从小没有母亲,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浪儿,为了对抗难以预测的暴力和欺骗行经,他不得不以说谎的方式保护自己。对“国王”和“公爵”两个骗子行骗的情节安排使我们再次感受到那强烈的地域文化;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揭开了蒙着文明的面纱的美国社会的真实面目。

3.以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为主人公

新历史主义在批评实践中,往往采用边缘化的策略,得出边缘结论,因为“边缘化”本身具有“非中心”的潜能,常会使处于中心的各种话语露出破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基础显出裂隙,从而达到其对中心话语进行颠覆的目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根植于美国西部社会,关注的是美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进运动和蓄奴制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边缘人物的底层流浪汉哈克的经历与生活,并且歌颂了他的许多优秀品质。哈克决心藏匿吉木,并在艰难险阻中保护他逃亡,正是对蓄奴制合法化的“文明”社会的一个强烈挑战。通过哈克形象的塑造对抗和颠覆当时社会的高雅文学塑造的贵族人物,反映了作家不同于时人的视角。

4.幽默的风格

“马克·吐温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时,正是美国‘幽默文学’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个西部人,马克·吐温受到传统西部幽默的影响,并将其与讽刺融为一体,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具有更加严肃、深厚、丰富的社会意义。”⑦根据他的“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的创作思想的指导,马克·吐温以敏锐的眼光、幽默的文笔,触及了当时最为敏感的蓄奴制,讽刺了许多表面滑稽可笑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有时当问题和矛盾的本质或情节发展可能引向颠覆的时候,他往往又采取幽默手段将颠覆行为为权力所抑制,并且服务于权力。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一位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他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并通过小说创作对社会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表现了马克·吐温冲破种族歧视思想束缚的进步立场。他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着手,以生动幽默的美国本土语言,讲述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故事,鲜活地展现出他那个时代美国西部人民的本土文化,表现了其对西部文化与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① 冯红琴.一次成功的文化批判——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作家杂志,2008,(10):50—52.

② 曾莉.没有结局的寻梦之旅——评哈克寻找自由的历程[J].外语教育,2006:123—127.

③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56—178.

④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06—620.

⑤ 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中文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42—163.

⑥ 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M].张万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

⑦ 马军.美国西部文化的代言人:马克·吐温——浅析《跳蛙》的文化根源[J].语言文化研究,2005,(01):89—90.

猜你喜欢

哈克历险记吐温
冰河时代历险记
哈克萨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小蚂蚁历险记
真正的强者
布哈克历险记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看画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