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情结的继承和超越:对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解读
2012-08-15刘红云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刘红云[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3]
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也是“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系列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阔的美国南方图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该故事以南方小镇——杰斐逊镇为背景,描写了南方战败后的格里尔森家族依然保持着清高的门第观念,维护着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艾米丽小姐在族长——自私专横的父亲的管教和约束下,年近三十仍待字闺中,她的父亲赶走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子,无情地剥夺了她追求幸福的权利。父亲去世后,一无所有的艾米丽不顾世俗的观念爱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霍默,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与父亲对她的影响,当她发现霍默无意与她结婚时,便用砒霜毒死了他并独自一人与尸体共度余生,以此来挽留爱情,保住名声。
在这篇以美国南方为创作背景的小说中,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作者对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而且突破了这种情结的局限性,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本文试从小说中的父权主义、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分析福克纳难以割舍的南方情结,同时通过作品的思想主题表达作者超越现实的决心和勇气。
一、南方情结的继承
(一)父权主义
福克纳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秩序交替的历史性时期,加尔文主义充斥着整个美国南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得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盛行。在加尔文主义者看来,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就是“父亲乃家族之首脑”。而南方在内战中的失败及随后的现代化进程加剧了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激烈的新旧冲突真实而深刻的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在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父亲正是父权制度的产物和典型代表,他通过赶走追求艾米丽的所有男士,剥夺了亲生女儿的青春、爱情,生前死后都掌握着她的命运,使其最终成为父权制的囚犯、牺牲品。艾米丽的父亲尽管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但整篇小说无不体现他作为家庭首脑的主宰者地位。作品对他们的父女关系的描写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的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①一幅封建家长制的专横统治画面活生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那“叉开的双脚”、“手里的马鞭”、“背对着艾米丽的侧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固守旧南方观念的父亲的固执、力量和权威。他就像一名卫道士一样,捍卫着父权主义下的尊严和权威,并无所不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的女儿,迫使女儿顺从自己的意志,和他一起维持腐朽过时的社会等级观念。正是这位专横的父亲使得艾米丽难以逃脱父权制的压制,并使她成为维护南方旧体制的工具。当骄横自私的父亲赶走了前来追求艾米丽的所有男士,使她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她不得不抓住父亲这唯一的依靠和希望。失去了父亲,她将一无所有。“像任何一个遭劫之人,艾米丽不得不紧紧抓住父亲这唯一的精神支柱。”②她的父亲成为她心灵的保护伞,以致父亲死后她拒绝将他安葬,把他的肖像放置在卧室的醒目处。由此可见父权观念之根深蒂固。
父亲死后,艾米丽生活在对他的所有回忆里。父亲的长期影响深深根植于她的头脑中。其结果是当她三十岁时仍单身,没有与男人交往的经历。“即使父亲死后,艾米丽有自主选择配偶的自由,但她却因对男人毫无了解而做错了判断、选错了对象。”③她深深陷入对霍默的爱恋之中,而对方却无意与她结婚。当得知这一点后,她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感觉仿佛到了世界末日,她的人生经历使她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一切,最后不得不杀死霍默以占有他。福克纳在《福克纳谈创作》中不无伤感地感叹:“我为艾米丽的悲剧感到惋惜。她的悲剧在于她是那样父权当道家庭的独生女。我同情艾米丽,一个被自私暴虐的父亲弄得精神扭曲的女人。”④
(二)性别歧视
加尔文主义一方面强调父权制,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附属地位。在当时的南方,男性是生活中绝对的中心和权威,他们歧视、压迫、统治着妇女,使妇女受到多方面的压迫和摧残。思想上,要求她们虔诚、顺从,行为上要求她们贞洁、持家。女性的妇道美德远比她们的生命重要,其结果是妇女的本性和欲望受到严重压制,人格严重扭曲,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正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艾米丽作为南方没落势力的象征,代表着旧的经济势力和贵族势力。在小镇人眼里她是旧传统的化身,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她的一举一动受到全镇的关注。当他们得知她爱上来自北方的工头霍墨时,一方面对霍墨极尽轻蔑之词,称他是“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⑤一个无意成家的轻浮之徒,根本配不上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另一方面动用一切手段阻止他们的爱情。他们先是说服浸礼教牧师拜访她,而后牧师的夫人又亲自给远在阿拉巴马州的亲戚写信,企图他们来阻止这场婚姻。起初的艾米丽也曾“同霍墨驾车出行,把头高高昂起”⑥,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当她得知霍墨无意跟她结婚时,她那颗高傲的心无法承受这一切,于是采用了极端的方式留住她的爱人。她最后一个过正常人生活的机会也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下彻底破灭了。她在痛苦、孤独、绝望中度过了余生。作为妇女特别是贵族妇女,艾米丽具有两面性,既痛苦于统治与压迫,又害怕摆脱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各种旧势力的压迫下,为自己的悲剧人生画上一个无奈的句号。
二、南方情节的超越
众所周知,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代表着美好和幸福,然而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里,除了标题中的“玫瑰”以外,通篇都没有提到玫瑰花。这支美丽的玫瑰花到底要献给谁呢?
像谜一样的篇名无不透露着福克纳复杂而矛盾的南方情怀。一方面他深深地眷恋南方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感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超越旧势力的决心和勇气。所以,这朵玫瑰花的深意有以下几点:第一,玫瑰花代表了作者对艾米丽小姐的深情回忆和敬意,他希望作为南方代表性人物的艾米丽能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同时对于艾米丽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寄予了自己深深的同情。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是否喜欢艾米丽这一人物时,福克纳的回答耐人寻味:她想留住曾经拥有过的东西。这就很糟——不顾一切地去留住任何东西;但是我同情艾米丽。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她,我也许会害怕她。不只是她,而是任何一个遭受过痛苦、受到过伤害的人,因为她的生活很可能就是被一个自私的父亲所破坏掉的。⑦作为南方旧文化的实践者,旧时代的“象征”,艾米丽无法接近又怪僻乖张,并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实施了谋杀,但人们对她悲惨的一生还是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渴望过正常人生活的勇气深表敬意,在作者心中仍然是一朵盛开的玫瑰:她为维护自己幸福、爱情、自由和尊严的权利做出了反叛和抗争。
第二,玫瑰象征着艾米丽曾经拥有的爱情,也寓意着作者对南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的同时,感叹现实的无奈并表达了她超越旧势力的决心和勇气。文章虽然没有出现玫瑰花,但是她新房里“褪色的玫瑰色床幔、玫瑰色灯罩”无不显示了艾米丽曾经的青春和梦想。而这些美丽的玫瑰色也像艾米丽的一生,慢慢地败色、褪去了鲜艳,最后像她的女主人一样凋落了。通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一标题,我们仿佛看见每一个送葬的人面色凝重地在艾米丽的棺木上丢了一枝玫瑰花,以寄哀思。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南方文化的眷恋。北方工业化进程及价值观深刻地改变着南方传统的农业和文化道德观念,南方文明的逐渐衰落使福克纳感到一种无奈的痛苦和彷徨,但他并没有盲目地维护南方的旧文化,他清醒地认识到南方历史和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罪恶,并对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他是一位真正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现实主义者。他的伟大在于他能超越自己的感情,敢于对自己热爱的假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三、结语
作为美国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作家、“南方文学”的代表,福克纳的作品无不深深地刻上时代的烙印。《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无论是从思想主题上,还是从艺术手法上,都没有脱离小说作者生长的那块土地上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并时时左右着他作品的内容、主题和立场。⑧作为生活在美国内战前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对南方爱恨交织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赋予了他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与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通过艾米丽这一人物形象来寄托他眷念过去的情怀及难舍难分的南方情结,更表达了他超越现实,同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①② Faulkner,W.A Rose for Emily[A].胡全生等.20世纪英美文学选读——现代主义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社,2003:257,261.
③ 福克纳.福克纳谈创作.[A].福克纳评论集[C].蔡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31.
④ Harris,Laurie Lanzen and Fitzgerald,Sheila.Short Story Criticism[M].Gale Research Company,1988(1):152.
⑤ 杨瑞、何林译.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冯亦代编.现代文学译丛[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0:261.
⑥ 肖明翰.福克纳与美国南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