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子的“无为而治”

2012-08-15王智颖

剑南文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政令无为而治善人

王智颖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主要概念:道和无为,这两个概念非常抽象且不易理解,这里主要浅析一下他著名的政治理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的道家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一、“无为”的本意和实质

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深刻理解它的含义。“无为”的本意具体指什么,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可能是“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很容易给人一种无所作为,不积极的感觉。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探索历史问题通常误解和批评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被认为是“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 更严重的是有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是要恢复闭塞的、落后的奴隶制社会,使社会向后倒退。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 既不是中国某些知识分子认为的“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实现有为,这也是一种辩证的否定,老子要否定的,不是“作为”,而是“妄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避应反自然的行为”。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与态势,顺应历史潮流,不勉强做某一件事。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紧张局面,逐渐恶化。比如,旱涝灾害,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现象。人们意识到面临的这些危机是人们干扰大自然的结果。这些危机时刻提醒人们要赶快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生,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必须遵循道的规律。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发展,使其符合自身的发展必然性,不对事物强加干涉,不去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以此到达事物的正常生存,顺利发展。

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的,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六十章)。他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烹烧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它,下面火烧着,锅又那么热,如果不停的翻动,小鱼就会烤烂烤碎。他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也有长远之策,不能朝令夕改,政令频出,老变动会使老百姓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明日会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国家终究是要乱的,老子的这一思想出于他的基本政治谋术。“无为而治”是一种具体的治国方法。

二、达到“无为而治”思想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理论,对于如何达到“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领导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保持自身清静,不为物化

老子认为,最好的、最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者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 这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常常是没有私心,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领导心怀天下,做事小心谨慎,老百姓都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以,领导人要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应该心系百姓,这不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最高的利益吗?不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吗?不就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吗?

因此,老子认为最合格的领导者则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先想到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没有私心,保持自身清静,不被物化,这才是最高明的领导者。最高明的领导者,则站的高看的远,不轻易说什么话就把事情办的漂漂亮亮的。老百姓就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感觉不到是他的功劳,认为本来就是自己这样干成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二)领导者不能政令频出,朝令夕改

要使国家安定,稳定,清静不能政令频出或朝令夕改,否则人民就会烦感,厌恶领导人和社会风气,他们不知道明天还会有什么变化在等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样会影响社会的稳定,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国家败裂,老子作比喻: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不要经常翻动(“治大国,若烹小鱼”《道德经六十章》),要坚持清静无为的思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以道德治天下”。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不要瞎折腾,制度、政令、规章保持一贯性,不能今天制定明天就改,扰乱民心,增加社会动荡因素。

(三)领导者知人善用,发挥各人专长

老子认为要做到“无为而治”,领导者还要善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爱惜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世界上没有无用人,也没有无用物。领导人应该这么做,能做到的就是高明的领导人,也叫做顺应自然之理了。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借鉴,虽然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很糊涂。这就是深妙精要的道理(“圣人常救人,故无亲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者之师;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资大谜,是为要妙《道德经二十七章》”)。

从对国家的管理来说,要做到“无为而治”,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它的含义和道理,只有从哲理的深度理解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贯彻到行动中,“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实现。其次,要做到“无为而治”,管理者在认识态度上也要把握分寸,不要夸夸其谈,胡乱指挥,要深刻理解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顺其自然,不自作主张。最后,管理者在其行为方式上,要一身作则,想着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博得民心,不可贪得无厌,不顾民众死活,如果是这样,社会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总之,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有很大差异,而无为而治的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启示,完全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起到重要的影响,可见古代哲学可以给我们带来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和启迪。

猜你喜欢

政令无为而治善人
《论语》“善人”解释的“德位之争”
政令错位:不接地气接官气
老善人
善人
唐律“化外人”区分标准浅析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无为而治”中成就的“自主”学生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职场推行政令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