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
2012-08-15刘忠欣
□刘忠欣
提起古典舞,人们脑海便会浮现出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有关的精彩描绘。如白居易对霓裳舞的偏爱就很值得回味:“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霓裳羽衣歌》)。从这些栩栩如生的描绘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舞者在旋转时如雪的轻盈,跳跃时好似被惊动的游龙的迅疾,垂手缓步时又似垂柳一样的绵弱无力,斜甩舞裙时又风起云涌般激荡……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由来
欲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首先必须了解“身韵”这一关键的概念。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涵盖了外部表现技法与内在气韵两个重要方面。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二者有机结合,即艺术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之风貌与审美精髓。身韵将身法与韵律结合,将结合点集中在形与神上,身心并用,内外统一,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质。
中国古典舞是从戏曲与武术中脱胎而出的具有相对独立审美特征的舞蹈品种,因此它的身韵也源自于戏曲舞蹈与武术,是站在中国丰厚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对武术、戏曲舞蹈通过象形取意而形成的审美特征进行再提炼,并根据自身特定的内容形式而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形态运动。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点
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身韵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形、神、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即一切直观、外在的形形色色的体态和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因此,“形”之把握,在中国古典舞中便显得尤为重要。“拧、倾、圆、曲”正是中国古典舞对“形”(即体态)的审美追求的基本法则。以腰部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划圆”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动作为依据,唯有此,才能真正掌握中国古典舞之形态美。
中国古典舞形态上的“拧、倾、圆、曲”,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这一点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秦汉舞俑的塌腰撅臀,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狭歌的“辗、拧、转、韧”,海阳秧歌的“拦、探、拧、波浪”,“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中国舞蹈的体势总体呈现为一种回旋、圆转的状态,拧、倾、圆、曲的体态和“划圆”的动作轨迹体现出周而复始与轮回的中国哲学精神。
2、神
任何艺术如果没有神韵,就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可以感知的。在中国古典舞中,我们将“神”泛指为内涵、神采、韵律与气质。舞蹈中有句行话:“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即是指在舞蹈动作姿态中,“形”只占三分,“劲”占六分,“神”占八分。“神”是舞蹈者心态与内涵的表达,单纯模仿是毫无作用的。而当掌握了“形”、“劲”,又领会到“神”之时,便自然会将三者融会贯通,达到形神兼备、完美统一之境界。这正是舞蹈艺术表演之真正追求。
3、劲
“劲”在中国古典舞中意为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多是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还动的节奏,舞蹈在相对自由但又有规律可循的“弹性”节奏中进行。中国古典舞在身韵方面强调培养舞蹈者在舞动时对力度的掌握尺度,要求力度的运用应做到有轻重、缓急、长短等的对比与区别,不能趋于平均。“劲”不只是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动作快结束时更为重要。
4、律
“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两层含义。一般来讲,动作与动作间的连接必须要“顺”,而这“顺”便是“律”中之“正律”。舞蹈中,演员的动作若“顺”,则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但“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些“不顺则顺”的“反律”,在舞蹈中可以产生奇峰迭起、出其不意的效果。再从古典舞的动作来看,“一切由相反之面做起”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上先下、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的运动规律。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的逆向运势,或是从“相反之面做起”,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所在。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蹈具有脱俗惊艳、让人沉醉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悠远广博的文化底蕴之中,几千年历史沧桑的推演和灿烂文化的滋养陶冶,注入中国古典舞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