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二人转“说口”的运用

2012-08-15张晓光

戏剧之家 2012年2期
关键词:包袱风趣傻子

□张晓光

近些年来,随着二人转演员的走红,有关二人转的话题也一直被广泛关注。对于“二人转”的争论之声也不绝于耳,这不仅反应出大众对二人转艺术的喜爱,也反映出很多人对二人转认识的模糊现象。

二人转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它的教化、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在说口的体现尤其突出。

东北二人转素有粗犷豪放、火爆热烈、幽默风趣、戏谑滑稽、喜兴俏皮、通俗质朴、自然流畅的艺术风格;是集唱、说、扮、舞、绝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那么,东北二人转缘何能被全国观众所接受?我想除了有高亢味浓的唱腔、甜润优美动听的曲调,最受观众喜爱的要数忍俊不禁、解颐开怀、幽默风趣的说口。是啊,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吸引观众的特殊魅力。相声讲“包袱”,评书讲“扣子”,二人转则讲“说口”。好的二人转的开场,都先来一段说口,然后才进正段。为的是活跃一下台上台下的气氛,和观众交流感情,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演员身上来,从而取得演出的良好效果。正像老艺人说的:“说是骨头唱是肉,骨肉不能分。”

说口是一般二人转演出不可缺少的程序和内容。在过去,特别是旧社会,多半是男演员即“下装”,俗称为“唱丑”的说口,“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而唱“上装”的女演员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随着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下装”说口了,有时“上装”也说口。一般情况下,二人转演出是“下装”上场,先来一段说口,然后“上装”上场,两人对说一段,相互配合,有说有捧,有点像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说上一阵,再进入演唱。演唱中间,根据剧情发展和现场需要,双方还可以穿插一些说口,这些说口,有的是和剧情相关,通过“说”来介绍或诠释剧情及人物。有的则与剧情毫无关系。无论是否与剧情有关,说口都与演出的关系极大,优秀的演员,几句幽默而风趣的说口,就能迅速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很快进入欣赏状态。二人转说口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艺术性和规律性。一般说,二人转说口注重包袱的设计,其谜底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有的是荤破素猜,有的属于脑筋急转弯儿。同时,二人转说口讲究朗朗上口,先声夺人,节奏感强,感染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说,东北小品就是二人转说口的发展,或者说,东北小品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二人转说口的语言特色、表演特色等艺术营养。

为什么说扩大观众手段要从“说口”入手呢?首先要看到,时代前进了,现代的人们要求快节奏,当然观众要求二人转也要跟时代同步。二人转总是那样没完没了地唱下去,观众当然坐不住了。大家都知道黑龙江的二人转演员张野(俗称“张傻子”)为何那样受欢迎呢?这还用说,老张有艺术呗!是的,这点谁都不否认,我想他如此受青睐,不完全是靠他本身的表演艺术,这里还有来源于脚本赋予他的条件。张野演出的本子,大多亲自动手,充分运用二人转里的“疙瘩口”、“套子口”。在剧本创作上就进行了小小的改革,把以唱为主改成说唱并重,而且“说口”方面注重了“包袱”的组织。二人转《傻子相亲》就是这种创作方法。有人说,这不是相声加唱吗?对,是相声加唱。我说,这就是二人转剧本改革的妙笔之处,应该给予肯定和提倡。当然,也有个风格各异之说,我并非是想把二人转全改成以说为主的意思。只是想说明,“说”得适当是符合当前观众口味的。

其次,“说口”都是用“包袱”组成,观众需要幽默。因此说,健康的“说口”,起到“调味”的作用。不过我得说,我不喜欢“外插花”的“说口”,也就是说表演与剧本没关系的硬拉死拽的“说口”。不是吗?当前不少的二人转演员,大耍“噱头”,用一些和演唱主题不挨边的“说口”,甚至接近黄段子的笑话和一些不雅的下流动作,逗观众一笑。这样做当然也还算允许,不能说他错,逗观众一笑就达目的了吗?我看不尽然。我还是欣赏和提倡二人转脚本里所赋予的自然“说口”,二人转作品《傻子相亲》就是成功的范例。

二人转的“说口”不仅今天的观众喜欢,在过去也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的。一个优秀完整的二人转作品,其中都穿插有健康、风趣的“说口”。我们说,二人转的“说口”是一种语言滑稽的口头文学,也是二人转艺术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地适当,才能促进二人转艺术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包袱风趣傻子
空包袱
降龙骑士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富家傻子
雅痞新风趣
朋友
邵毅霞:挥毫得畅,风趣巧拔
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