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野花,大美丽

2012-08-15陈怡泉

电影评介 2012年1期
关键词:阿巴斯作业本伊朗

欣赏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的作品,常给人以一种无以言喻的温暖与感动。

就从这部简单的影片说开去。山村小学的学生阿默德无意中拿错了同桌内玛札迪的作业本,为了避免同桌受罚,阿默德决定翻山越岭去寻找小伙伴的家。围绕这一件平凡小事,阿巴斯针对儿童心理展开了拍摄,并在琐碎的谈话与田园景观中展现了伊朗乡村的风貌与社会现状。而我们,则更可以透过孩子澄澈而又明亮的眼睛,感受到了美的感动与力量。

孩童世界之美:大人们,你们不懂

在影片中,阿巴斯的所有镜头几乎都紧紧跟随着小男孩阿默德进行拍摄,从而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孩童世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干净、纯粹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所有都是单纯的东西:单纯的友谊、想法、坚持,害怕与不安。

大人总是对孩子毫不留情地提出刻板的要求——“要守规矩”。无论是学校里老师这样说,家里妈妈这样要求,还是爷爷为了纪律性不惜找借口打孩子,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心得”,都直接漠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大人们的冷漠,在不经意间伤了孩子的心。就像阿默德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询问铁门商人:“你是默罕默德先生么?”他执着、小心翼翼地问着,而直到商人离去,都没有留给他半个字的回答。这里的商人,并不是不愿回答,而是很显然地一种直接忽视。而这一切,都源于大人们的“冷漠”与“拒绝沟通”——他们只关心孩子们“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必须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忽视了孩子们内心本真的想法。他们要求孩子们要“听话”,却从不愿意倾听真正的“心里话”。尽管阿巴斯在影片中并没有用明确的话语去指责这样的错误,却让银幕外的我们明晰地感受到一种柔软的心疼。孩子的世界,你们懂么?

平静中有力的揭示:教育、经济与传统文化

作为一部小型故事片,影片的切入点很小,但透过简单的故事,伊朗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镜头中得到了一一展现。

有许多人认为,一部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应该能够去推翻某些既定的不合理现象,然而阿巴斯却认为,一部负责的电影,应该是去显现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在影片中,故事的主线索虽然一直紧扣在小男孩阿默德还作业本的整个过程之中,却不时地在多个角度上,展开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伊朗教育的追求刻板与规矩。大人总要求孩子恪守这样或那样的纪律,成为一个守规矩的人,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与内心世界的理解、沟通。

其二,是伊朗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古朴美丽而又耗费工力的木质门窗,已经逐渐被简单厚重却又价格不贵的铁质门窗所替代。这不仅单纯意味着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更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产生冲击。卖铁质门窗的商人,比起制作木质门窗的手工艺人,也多了几分的圆滑、善言与做生意的本事。那个也叫默罕默德的商人就完全不顾小阿默德的允许与请求,随意地撕下孩子牢牢紧握在手中的作业本。而当小阿默德耐心询问他的名字时,却又充耳未闻。由此可见,此时此刻在他的眼睛里,只看到利益!而在手工制作门窗的老木匠那里,却是另外的一番情境。他是整个故事中,唯一一个主动提供帮助的成年人,更是一个老人。他一步步慢慢地走着,又一句句慢慢地倾诉着:“现在很多人把门换成铁的了。”“他们说铁门会受用终生,但我不知道这一生有多长?”“我一点也不喜欢城市。不骗你,一点都不喜欢。属于自己的地方是另外一回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有力地问进了我们的心里。是啊,传统的门,在伊朗的土地上,还能撑多久?人的一生又能有多长?城市难道就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么?小小的阿默德显然不会去思考,他心里只单纯地惦记着要归还的作业本。天色的渐暗、风沙的渐起,都折磨着他焦灼的心,所以他只盼老人的步伐能快一点,再快一点。而现实中的笔者,却为这几句短短的话所打动。阿巴斯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巧妙设计引发了观众的思考。这在一部看似简单的故事片中,显得格外珍贵。

生命的张力、民族的精神:妙在含蓄、美在和谐

阿巴斯到底想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什么呢?也许很多,也许很少。也许对于同样是孩童的小观众而言,他们看到、并且学会的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互相关爱,得到的将是完美结局的快乐感与满足感。而对于成年观众,他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怀念,更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反省。但若我们再耐心、细致一点,联系导演的生活背景去细细品味一番,笔者相信,影片中潜在的一种对生命、民族主题的彰显也将是不难看出的。

为什么这么说?影片似乎没怎么提到生、死以及民族精神。然而事实上,阿巴斯没有一个地方不在表现这两个主题,更没有一刻不去描绘。就拿我们的小主角阿默德来说,为了还同桌的作业本,他反反复复地奔跑在之字型的山坡道路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他奔跑,而不是走路,孩子的身上充满了新生的力量,天生的果敢与勇气。他的心跑得甚至比自己的腿还快,彰显出一种力量。而在对照下出现的老人,则诠释了生命力的另一个方面——生命历程的美与永恒。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老人送花给孩子的场景之中。老人有着“慢慢走,欣赏啊”般对生命欣赏的方式,即使走在风沙咆哮的夜晚,也仍不忘低下身子在清澈的泉边洗一把脸,并摘下一朵美丽的小花,叮嘱孩子把它好好地收在作业本中。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从某一方面而言,同时也是一种对美的继承与传递。年幼的孩子固然还不懂得这些,却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交给他的使命。这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在平淡隽永中蕴藉了永恒的美的意味。

而小阿默德身上散发出的善良、朴实与真挚的优秀品质,则更是一种对伊朗民族精神的完美阐释。这样的精神,我们也许只有在孩子的身上才能看得清楚与透彻。孩子最后在到达地点之后的转身而返,是因为太晚了而不愿敲门吗?还是由于害怕选择了放弃?其实,老人所指的默罕默德家,与孩子下午所已经走错的人家是同一家,小阿默德发现了这一点,却没有忍心说出事实。这样善良而又单纯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人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巴斯对这两个主题的表现十分含蓄,使得我们丝毫觉察不出刻意与做作,而是在和谐的氛围里,收获感动。

诗意表达:美在真实、美在自然、美在意犹未尽

为了更好地解读这部影片,笔者观看了阿巴斯的其他影视作品,并且欣赏了他作为诗人所写的诗集《随风而行》以及作为摄影师拍摄的系列作品。尽管他在每一种身份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特点各有不同,但美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真实美、自然美以及生活美的追求。比如他的诗歌,短小而又充满生活情趣——“春风不识字/却翻作业本/孩子趴在小手上/睡得香……”而他的摄影则更加凸显出一种简单的自然美,其中有的照片甚至就是对同一个地方的重复单调拍摄,只为记录下某一个真实的瞬间。

除此之外,阿巴斯背后坚实的民族文化背景,也更成为所有这一切成就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正如他自己说过:“梦想要根植于现实。”吸收着古老伊斯兰文化、波斯哲学,他将自己的电影更多得植根于伊朗的现实土壤之上,在此基础上,从中挖掘出深邃的情感世界,于平淡隽永中揭示永恒。《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作为他早期的成名作品,就是很好的典型例证。

首先,是对真实美的追求。在电影中,阿巴斯选择以一个孩子自己的视角来白描身边发生的一切,并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进行故事的叙述。在表现阿默德往返于两个村庄之间的小土坡时,长镜头就十分耐心地从远方记录下他的每一步奔跑,直到小小的身影成为一个移动的小点。而在影片接近尾声的部分,还有一个长镜头的运用也极为有价值,那就是对老人在与孩子分别后一系列行为的拍摄:上楼梯、脱鞋、脱衣与关上门窗。通过这些举动,我们可以品味出一种属于老人的孤寂之感。此外,影片中还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成人与孩子、老人与孩子、商人与老人,甚至是黑与白,光与影。通过恰当其分的对比、映照,使得整部影片的各个细节更为真实,直抵人心。

其次,是对自然美的把握。一方面,从演员的表演上来说,在阿巴斯的许多早期作品中,都选用了非职业的演员进行表演。而阿巴斯对他们的要求也十分的简单与自由,这就让演员自身拥有发挥的空间。而他的拍摄手法,也以人为中心,牵引了整部影片的拍摄。另一方面,从影片的场景、配乐等整体协调上来看,阿巴斯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完美。比如在人物对话时,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风声、犬吠都交杂在一起,让人感觉到一种嘈杂之感。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更为自然与真实。

最后,是整部影片留给我的意犹未尽。全片将近80分钟,却对这一个小故事所牵涉的每个小情节都进行了完整的设计与安排。片头、片尾中那个躲到桌子下面的小男孩一直喊着背痛,在找寻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原因——父亲要他搬运也许比自己还要重的牛奶桶。虽然这是个再小不过的细节,阿巴斯却细致、完整地交代给了观众。同时,阿巴斯还为我们设计了巧妙的悬念。在两次就要以为找到同桌内玛札迪时,我们看到——一样的黄裤子,这时几乎每一个观众的心都紧张了起来,祈祷着这一次能成功,然而,阿巴斯并没有让我们一眼就望穿,通过几番的等待,小孩子脸部的遮挡,最后才将结果揭露在我们的眼前,让本来平静的小事情又多了几分波澜。此外,在表达技巧上,他处理的也十分诗意——运用了大量美丽的意象进行无声的表达。蜿蜒曲折的山坡小路,象征了孩子这一路的波波折折;夜晚灯光下变换多样的木窗花纹,象征了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老人一生的美丽付出;而最后那一朵鲜艳可爱的小野花,则更充满了无限可供解读的意味……在我看来,美丽的小野花就是美丽的孩子,微笑地绽放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总的说来,整部影片的叙述,宛如一篇短小可爱的童话,阅读起来清新、流畅,沁人心田。它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情调——诗意、清新、可爱、自然,真实与其内在的意蕴性,就宛如路边开放的一朵小野花,也许在众多的经典大片中显得不那么起眼,但只要你愿意停下脚步来欣赏,就能发现意想不到的大美。而无论阿巴巧妙运用了多少种艺术表达手法——对比、象征、悬念……达到了真实美、自然美、意犹未尽之美的多重效果,在笔者看来都可以总结为对这部影片独特风格情调的协调塑造。只有所有的这一切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如同雨水、土壤、阳光与空气一般,才能孕育出如此美丽的一朵小野花。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曾说过:“电影不是目的地,而是一种旅程。世界没有开始的地方或结束的地方,世界只是存在于这里。”就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这朵小野花的大美丽。

1.《随风而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诗集》(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李显杰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阿巴斯作业本伊朗
今天
今天
塞那阿巴斯巨人像
作业本里的故事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