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摄影的主体性研究

2012-08-23施一梁,赵琳燕,刘太丰

电影评介 2012年1期
关键词:马良无题摄影家

一、摄影的主体与客体

摄影的主体也就是摄影师本身,摄影客体也就是摄影的拍摄对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众所周知,摄影是以纪实为特长的,在这类摄影中我们强调摄影客体。我们往往会因这类摄影的真实性,而忽略照片中那个并未现身的摄影主体的存在。反之,也正是因为这种忽略,我们才认为照片是真实的,照片中的物就是当时的那个物,是没有人为干预的客体在观众面前的呈现。

但摄影过程中,摄影主体对摄影客体的渗透是无时不在的,而非仅仅是我们所见照片那样(摄影师不在照片中)。摄影因其机械性复制性而具有精确复写我们这个客观世界的能力,但这种客观不是绝对的客观,因为只要有人参与必然就有人的主体性存在。例如摄影家对构图的选择、光圈的选择、焦距的选择、感光度的选择、快门的选择等等问题。而这些选择,又正是以摄影主体的文化差异为背景所决定的。有人为了做到客观,甚至尝试不去控制相机,以便于去除摄影过程中的主观性,虽然很多摄影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想要真正摆脱人对客体的主观性判断而全部以客观来代替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目前主流摄影主要采用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强调客体,依然延续着以往抓拍方式,关注人生百态、社会生活,有较强烈的当代生命语境,体现出一种当代的社会背景下的生命哲理性思考。基本上还是在尊重拍摄客体基础之上的主体观念表达。另一个种强调摄影主体,也就是通过摄影主体对拍摄环境,拍摄人物的控制,从而有效的表达摄影主体的思想。这类创作彻底放弃了摄影的真实记录性,甚至有些摄影家不在乎他们是否是在拍摄照片。以拍《无题电影剧照》等摄影作品而成名的辛迪•雪曼表示 “我恨摄影技术,讨厌一些人对此纠缠不休……摄影家关心的是从选材到印刷,都要循规蹈矩、不可逾越。这正是我对摄影术的厌恶之处。我不能忍受街头摄影师们挎着相机拍摄雷同的风景和树木。”[1]

二、早期摄影主体意识的萌芽

法国摄影师伊波利特•贝亚尔(Hippolyte Bayard)早在摄影诞生的第二年就创作了《一个溺死之人的自拍像》,他精心装扮自己,演出自己的死相,并用相机拍摄下来,表达对自己首先创造摄影术却不被官方承认的抗议。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两位英国人的摄影作品可以说是早期具有明确摄影主体意识存在的代表作,他们是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和鲁滨逊(Henry Peach Robinson)。在一八五七年,雷兰德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人生两途》。在该作品摄制过程中,雷兰德雇用了许多专业模特,经过精心的电影美术化布置,最后再以几十张底片拼放叠印,用了数周的时间才得以成功。这张摄影作品在展出以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获得了社会舆论广泛的赞赏和好评。就在第二年,鲁滨逊也制作出了他的第一幅合成照片《弥留》,该作品表现了一位即将离世的少女及其家人悲痛欲绝的哀伤场景,作品由五张底片叠印而成,展出之后立刻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照片也被英国皇室作为珍品购买收藏。《弥留》在一八五八年的水晶宫中展出之后,以故事情节的趣味和构图形式完美获得首奖。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摄影主体性自摄影术诞生之初就己经开始运用,并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三、当代摄影主体意识的扩张

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出生于美国纽约,以其摄影作品《无题电影剧照》一举闻名于世。《无题电影剧照》系列,初看你会以为是曾经的好莱坞电影剧照的集体亮相,但细细一看发现剧照中女主人公全都是辛迪•雪曼自己,虽然照片中是同一个人,但其人物姿势、布景,道具等无不让人联想到好莱坞电影中的各类女明星。

摄影主体意识的扩展在《无题电影剧照》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摄影家不再摆布摄影客体,而是直接进入摄影画面,将主体意识用最简单的方式贯穿到摄影行为和摄影作品中。

《无题电影剧照》之一

马良1972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作为中国当代摄影代表人物,多次在世界各地举行摄影展览,马良的摄影作品曾被国际性画廊收藏,受到摄影界的广泛关注。

马良的摄影作品呈现出两个特点,即操纵感和戏剧性再现。首先就是操纵感,这是和大多数的国内摄影师把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方式的观念背道而驰的。马良对捕捉瞬间丝毫不感兴趣。他说“我认为这样充满距离感的捕捉是无法展现我们的生活的真实的美的。我对被拍摄对象有强烈的操纵欲望,希望他们可以受我的影响,进入我为照片设计的规定氛围里。成为我诉说的道具,成为一个象征符号。”马良的观念摄影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戏剧性再现。他说“我希望的作品的表达是直接和更充满目地性的,我希望这生活里的瞬间定格的一个切片,不仅仅是静止的。画面虽然是凝固的,但精神上的前因后果在我看来应该都是需要展现的。而我们捕捉的这一个瞬间应该是充满了戏剧性张力的,有很强烈的诉说感。”从马良的以上表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马良本人非常强调“我”——这个摄影主体。

格里高利•克鲁德逊(Gregory Crewdson)是美国政府下属的全美艺术基金(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赞助的极少几位观念摄影家之一。

克鲁德逊从1992开始到1998年这六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自然奇观》(Natural Wonder)摄影作品拍摄。这组照片的最后一张,我们看到了人的小腿和脚的局部照片,皮肤上有出血破损的疤痕,克鲁德逊为强化诡异感,使得腿上长出植物所具有的带刺的蔓条。克鲁德逊通过电影美术式的营造使得摄影客体主观化,这种积极的摄影行为方式使得克鲁德逊的影像风格极具个人色彩

四、摄影主体性的意义

主流摄影观念强调摄影的瞬间真实性和记录性,这往往被认为是摄影之所以为摄影(区别于绘画等其他艺术)的根本理由,摄影正是因为这些特性而得到其它艺术门类的认可和尊重。

主体意识在摄影领域中的发展,是对主流摄影创作观念的一种颠覆。首先,不是要抛弃摄影的既有成就,而是探索摄影在另一端的发展,从而丰富摄影的内涵。其次,这种发展方向源自摄影本身作为艺术的属性,无论我们多么强调其机械性,都无法改变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其主体意识必然要寻求发展。最后,对于摄影的定义,我们不能仅仅以其机械复制性来定夺,虽然这样能使摄影独立于其他艺术并使其本体语言得到强调,但是,照相机背后人的主体意识是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创作过程中的,这应该是摄影内涵中的一个重要且无法回避的内容。

[1]萧春雷.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马良无题摄影家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и контакты
我的神笔马良
无题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