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电影音乐发展综述

2012-08-15何圣捷,曹婷婷

电影评介 2012年1期
关键词:日本音乐

电影中的声音可分为对白、音响、音乐等声音元素,音响又可以分为自然音响、机械音响、动作音响、背景音响等,他们能真实地传达画面信息,而且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力。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而电影音乐有它的特殊性,它能激起人们心理的直观反映,“音乐可以表达那种用语言和行动都无法表达的情感,创造出令人心动的情绪氛围”。[1]

日本电影音乐从有声电影以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探索日本电影音乐的发展史,选其特定时期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该时期电影音乐的风格与时代特征。以日本电影音乐发展的时间顺序为轴线,以日本有声电影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电影音乐、20世纪60至90年代新浪潮时期的电影音乐、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研究,从而详细地了解日本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

一、 有声电影出现之后的日本电影音乐

早在1902年,日本吉泽商店的河浦谦一,通过把胶片和唱片同步播放,做了一个发声活动写真的有声实验,来探索有声电影的可能性。“1926年8月,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约翰.巴里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公映了,这是一部实验性质的影片,有一部分声音。”[2]次年10月6日,《爵士歌王》这部仅仅插入几句对白和歌唱的电影作为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彻底改变整个电影业的轨迹,它也被电影史学家定位为第一部“有声电影”。电影中的声音,首次成为电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剥离在外,它的出现为之后电影音乐的发展徐徐拉开了序幕。这部片子不单单在美国造成了巨大轰动,同时也对欧洲、亚洲一些国家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一有声技术的电影革新让一个日本贸易商皆川芳造看到了商机,他从美国买了有声技术专利,推出了皆氏有声方案,创立了昭和电影公司,这是日本有声电影的开始。

影片《故乡》完成于1930年新春,当时影片的设计者森岩雄,仿效华纳公司选用歌手阿尔.乔生,是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案例,森岩雄也亲自挑选了当红歌手藤原义江,并为其量身订做《挨骂》、《收兵》等电影主题歌曲,其中“还有一首独唱的电影主题歌,是三木露风的诗句:‘故乡朦胧的月夜,从野外的树林传来阵阵笛声…。’”[3]

主题歌的兴起使日本大众开始意识到了有声电影的独特魅力,许多大大小小的影片公司也开始看好有声电影的未来前景。日本国产的有声电影真正走上轨道是在1932年,这一年日本电影界出品了几部非常出色的有声影片,如:导演田板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衣笠贞之助的《活下来的幕府替备队》。“同年年底,衣笠还拍出了《忠臣谱》,这部影片使得日本电影在有声电影的表现形式方面所做的实验,第一次获得成功,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优秀作品”[4]。

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辩士开始没落,之前辩士是通过电影的同步解说,活跃在各大电影剧场,可惜随着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加上西方有声电影逐渐加上了字幕,辩士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电影音乐

1945年,战后的日本,电影法废除,美军占领之后,取代了日本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为此当时出现了一批为保卫民族民主权利,提出要求电影民主化的日本电影艺术家,可惜在当时电影产业资本垄断的情形下,这个要求没有被美国占领者采纳。日本电影开始面临各种危机,首先是日本电影协会解散,另成立了电影公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机构也在该年10月宣告解散。此外,战后的胶片和电影资金严重匮乏导致电影产量大大缩水,据当时的资料显示,三家公司从1月到8月共摄影片二十二部。整个电影产业的不景气使得几家电影公司也开始各谋出路。

1950年,东宝公司开始重新自主拍片,松竹、大映两家公司开始发行外国影片;松竹、大映、三宝公司依据:“驱逐赤色分子”的理由驱逐了大量人员,数目达109名;东映、东横、太泉三公司合并,改为东映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战后的电影产业备受打击,但是随着社会重归于安定,人们对传统音乐进行再认识的呼声也随之高涨,出现了一批探求传统音乐新发展的电影音乐作品,1945年秋天,日本战后第一部电影《清凉的风》主题歌《苹果之歌》风靡全国,这是一首代表了当时歌谣发展倾向的歌曲,在这首歌曲中,描绘了一位像苹果一样可爱的姑娘带着大家一起歌唱、一起欢笑的情景。然而在《苹果之歌》中描写的那种太平盛世,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民来说是遥遥无期的,正是这首歌为人民大众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使歌谣还原了与政治无关的传统内容,所以在当时大受欢迎。同样在这个时期,电影音乐作曲家早坂文雄开始与日本杰出电影导演黑泽明合作,尽管合作时间并不长,但他们两人的每次合作都堪称经典,合作期间早坂文雄为黑泽明导演的野良犬(1949)、罗生门(1950)、七武士 (1954)这三部电影担任配乐,早坂文雄喜欢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加入东洋元素,我们在其为电影《罗生门》创作的电影音乐《七个侍人》中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种鲜明东洋元素的音乐风格,早坂文雄这种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对之后佐藤庆次郎、黛敏郎、武满彻、芥川也寸志、佐藤胜等作曲家的影响很大。次年,电影《罗生门》获得了威尼斯电影大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受到更多的关注。

沟口健二与黑泽明导演的电影拍摄类型有些许相似之处,他们都对时代剧情有独钟,但是他们又有所不同,黑泽明导演喜欢以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思维来诠释东方的历史,而沟口健二导演与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相比有更浓厚的儒学思想,他有很多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以中国情色名著《痴婆子传》为原型改编成的电影《西鹤一代女》、以中国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为原型改编成的电影《杨贵妃》等。在由早坂文雄配乐的电影(1955年)《杨贵妃》中,电影音乐的配器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如:阮、笙、尺八、箜篌、编钟、竽、排箫、琵琶(五弦)等,他用具有东方古典特征的民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那段流传千古、凄美真挚的爱情,其中早坂文雄成功地用民族音乐,把杨贵妃精心塑造成一个有着高尚情操和完美性格的正面音乐形象。

同年,日本电影音乐也开始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更多的音乐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1955年8月,由理查德•布鲁克斯导演、格林•福特主演的美国影片《黑板丛林》在日本上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影片的主题歌《昼夜摇滚》不仅是欧美摇滚乐的开山之作,也开启了日本摇滚音乐的源头”。[5]

三、20世纪60至90年代新浪潮时期的日本电影音乐

60年代到9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虽然日本电影采取了彩色化、银幕大型化的应对策略来应对电视普及的猛烈冲击,但整个日本电影依然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走向了衰退。

1960年,随着日本国产彩色胶片价格的降低,制作电影的成本也随之降低,人们开始意识到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存在意义,相关部门因此在同年提出了音乐著作的使用费提高百分之十的规定。同年这个时期的日本电影受到了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日本也出现了新浪潮电影,这使年轻人有机会崭露头角,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大岛渚,他于1960年拍摄的电影《青春残酷物语》把他推到日本电影新浪潮的最前沿,奠定了他成为新人导演的影坛地位,同时也掀起了日本电影的新浪潮之风。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听到电影配乐师真锅理一郎采用电子合成器为电影配乐,虽然合成器的运用在电影配乐中只是点缀性质,相比之前大多采用传统管弦乐队的配乐方式来说,这是日本电影音乐的一次新突破。

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电影,掀起了一阵日本与国外合拍影片的风潮,各大导演相继与美国、欧洲、澳洲等国家合作拍摄电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日本出于文化交流的友好目的与中国合拍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这是中日首次合拍的彩色电影。早在1978年,李洪洲和葛康就已经共同创作完成了电影剧本,之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在一次访日时倡议由双方合作一起拍摄这部影片,并得到日方的热烈回应,因此这部影片最终由中国导演段吉顺与日本导演佐滕纯弥于1982年合作拍摄完成,该片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段坎坷经历,赞扬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引起日本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

1974年,当年十五岁的山口百惠,第一次和三浦友和共同参加影片《伊豆的舞女》的拍摄,同年,她出版了《春风在吹》、《冬之色》、《孤独的夏日经验》等唱片,次年随着电影《绝唱》(Zessho)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迷开始认识山口百惠,她唱的电影主题曲《山鸽子》也开始红遍全国。山口百惠可以说是日本七八十年代最著名的歌星、影星,她演绎歌曲时,深刻的感情投入和气息语义的准确拿捏使她的歌曲经久不衰、百听不厌。当年像这样通过电影热门主题曲有效地扩大电影影响力的电影音乐作品数不胜数,随着电影音乐的风格、种类不断丰富,抒情慢歌、摇滚、民谣等各式各样的电影音乐风格让观众目不暇接,观众通过电影主题曲的广泛传播对电影内容更加关注且记忆深刻,同时电影音乐也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讨论并传唱的新鲜事物。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日本电影音乐

之前有提到,在七八十年代日本电影掀起了一阵与国外合拍影片的风潮,而到了九十年代这股风潮又如何变化了呢?“从90年代日本产业的统计数字来看,外国影片在日本电影发行市场上占有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1999年,日本本土电影市场占有比列从41.1%下降到了31.9%,虽然本土电影产业还未像有些国家或地区那样面临垂死的状态,但也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6]

面对当时电影产业的衰退,日本电影人仍然坚持不懈,努力争创日本电影产业再次复苏,不久之后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除了老一辈导演今村昌平、熊井启、筱田正浩等继续有佳作问世外,一批中青年导演岩井俊二、周防正行、北野武、竹中直人等也都由于他们优秀的电影作品开始被世人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的导演岩井俊二堪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的代表,他的作品相继问世,从1993年的《燕尾蝶》、1994年的《爱的捆绑》、1995年的《情书》、2001年《关于周莉莉的一切》,这些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使他成为了年轻一代所熟知和喜爱的新晋优秀导演。

1999年,恐怖悬疑电影《午夜凶铃》创下了当年日本年度票房第二的好成绩,这种新的电影题材获得了众多观众的欢迎,因此是有史以来日本恐怖悬疑类型片中最有轰动效应的影片之一,它造成了当年的恐怖悬疑电影热,并且跨越本土把这股热潮带向其他国家,随之美国也翻拍了美国版本的《午夜凶铃》、韩国、泰国等也陆续推出恐怖悬疑电影。电影音乐在恐怖悬疑电影中的角色可谓功不可没,它不单单是渲染了恐怖电影的氛围、各种毛骨悚然的音效大大加强了恐怖电影画面的真实感,特别是把恐怖电影中未知的事物用特定的音效、音乐表现出来,给观众一种预知的心理准备,就像著名的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他的《电影美学》书中指出“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

九十年代有许多有名的电影配乐师,如:古典电影配乐的代表久石让,流行电影配乐的代表小林武史(Takeshi Kobayashi),这位出生于1959年的日本乐坛明星原本是日本流行音乐界有名的音乐监制。1995年,他引导了日本乐坛的百花齐放和监制制度的盛行;1996年,小林武史担任电影《燕尾蝶》的配乐;2001年,为电影《关于周莉莉的一切》担任电影配乐;2008年,他与著名导演岩井俊二合作拍摄电影《BANDAGE》,在这部音乐电影中,小林武史初次担任导演并且负责电影音乐配乐工作;在电影《燕尾蝶》中,电影主题音乐对电影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小林武史把爵士、摇滚、灵魂乐与古典交响乐融合为一体,这种流行与古典的结合方式是电影配乐的一次大胆尝试,产生了气势恢弘的效果。电影中的《ON THE WAY》等歌曲让观众无法忘怀,因此这首歌后来被收录为电影原声带,之后又编辑制作成纯音乐,无人声的电影歌曲更加凸显了作者创作电影音乐的原始意图和作者创作乐曲时的音乐情感。听电影原声带,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电影音乐中激烈的戏剧冲突所带来的震撼和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撞击产生的火花。整部电影中,电影的叙事进度根据音乐的轻重、缓急及始终而进行,电影音乐隐性地支配了人物的出场和剧情发展速度,使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更到位、更贴切、更生动。

结语

综上所述,从日本电影音乐发展的时间轴来看,自有声电影以来,日本电影音乐随着电影的发展水涨船高,受着日本电影自身发展的影响起伏波动,在这一波波时代浪涛的洗礼中,电影音乐渐渐去其糟粕、探索前行。从刚开始技术创新的摸索阶段,到之后简单地运用于配合电影音画结合阶段,再到之后电影主题音乐、背景音乐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里,日本电影音乐从一个画外音辩士或西洋乐队现场演奏的简单配乐角色,转变为电影中情感推动、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角色上的转换确定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位置。试想一下,如果当你在欣赏一部电影时,把电影的声音部分关掉,那将会使美轮美奂的视听享受霎时间变得黯然失色!

日本电影音乐从出生时的稚嫩角色到之后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新、风格变换,使得电影音乐不再是一只雏雀,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羽翼丰满地成长起来。纵观全局,电影音乐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电影原声带、广告曲等一系列商业产业循环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其每一次新技术的发明、新音乐风格的出现、音乐内容的革新、广大受众欣赏电影音乐方式的改变、电影音乐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等,都会对电影音乐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对电影音乐来说都是一种推动力,它们推动着日本电影音乐产业朝着更新、更好、更高的水平发展。

[1]电影学导论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30

[2][日本]岩崎昶旧本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P83

[3][日本]岩崎昶旧本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P89

[4][日本]岩崎昶旧本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P93

[5]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6]江晓雯.当代世界电影文化.(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P185

猜你喜欢

日本音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奇妙的“自然音乐”
《黄金时代》日本版
音乐从哪里来?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