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苗多用型福大麦1号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2012-08-14张秋英陈剑锋
张秋英 陈剑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州 福建 350013)
福大麦1号原名大福1号[1],系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麦类课题组根据生产发展需要,采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分蘖盛期的闽诱3号[2]大麦植株,诱发变异,经多年多点选拔、鉴定,培育而成的粒、苗 (草)多用型大麦新品种。为2棱皮大麦,属 erectum Schubl变种[3]。于200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1 品种特征特性
幼苗直立,叶嫩绿;麦苗繁茂性好,再生性强,品质优。抽穗时剑叶挺拔,与穗之间夹角小,随着灌浆进程夹角逐渐变大。叶鞘绿色。株高90 cm左右,茎粗3.7 mm。叶长宽中等。茎秆粗壮、弹性好,有腊粉。株型紧凑。穗全抽出,穗层较整齐,穗长7~8 cm,二棱,长方型,顶部较钝,三联小穗着生密度中等,中间小穗可育,两侧小穗不育。穗茎和穗体长相直立,长芒,有锯齿。茎秆、穗、芒、外颖脉成熟时均为黄色。每穗结实24粒左右。闭颖授粉。千粒重50 g左右、高的可达65 g。籽粒卵圆形、黄色、大小较均匀,稃壳和颖果粘连。
春性、中熟,比对照品种莆大麦5号迟熟3 d左右。在福建莆田地区11月中下旬播种,翌年4月上旬成熟,生育期125~130 d;在福州地区种植11月下旬播种,翌年4月中、下旬成熟,生育期135~140 d;适宜稻—稻—麦一年三熟制栽培。适应性较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较耐旱、耐瘠薄;耐肥力中等,抗倒性中等;耐湿性一般,熟相较好。分蘖成穗率高,穗层较整齐。经多年多点试种、示范,均未发现白粉病;赤霉病轻,但不抗网斑病,在生长后期若遇多雨高湿气候,叶片上的病斑较为普遍。
2 产量表现
2.1 籽粒产量
2001至2002年度,对5个新品系进行比较试验,以闽诱3号和莆大麦5号作对照,试验地位于福州南郊黄山,前作水稻,土壤肥力中等,3次重复,结果福大麦1号折算产量为356 kg/667 m2。比原亲本品种闽诱3号316.2 kg/667 m2,增产40.2 kg/667 m2,增产达12.26%;比莆大麦5号315.4 kg/667 m2增产 41.3k/667 m2g,增产为13.33%(表1)。2002至2003年度继续进行新品系比较试验,试验地位于福州北郊的新店铺垱,前作玉米,土壤肥力中上,结果折算单产为307.2 kg/667 m2,比莆大麦5号263.6 kg/667 m2增产 43.6 kg/667 m2,增产为 16.54%。2004年冬至2006年春,连续2年参加省联合区试。第一年度平均产量328.5 kg/667 m2,比对照品种莆大麦5号增产11.54%;第二年平均产量284.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02%;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见表2)。其中2004至2005年度,在莆田旱地 (福建省旱作试验农场),折算单产为 384~372 kg/667 m2,平均达 37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5.24%;在莆田水稻田 (莆田市农科所),折算单产322.5~270 kg/667 m2,平均达303.5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58%;在福州旱地 (本单位试验农场),折算单产314.5~299.5 kg/667 m2,平均 304.5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4.52%。2005至2006年度,在莆田旱地(福建省旱作试验农场),折算单产为 320~290 kg/667 m2,平均达 301.5 kg/667 m2,比对照增产8.96%;在莆田水田地 (莆田市农科所),折算单产 304.5~290.5 kg/667 m2,平均达296.1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71%;在福州旱地 (本单位试验农场),折算单产275.5~231 kg/667 m2,平均 254.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8.03%。2005和2006年冬参加生产示范,在莆田东峤镇渚林村,根据农民实收结果,2006年春收产量为294.5~373.0 kg/667 m2;2007年度春收调查2个农户,一户单产335 kg/667 m2,另一户达401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9.8%和18.7%。2008年春收,在泉州市泉港区凤安村经专家现场实割验收,平均湿产为462.3 kg/667 m2,比对照莆大麦5号404.8 kg/667 m2增产14.1%;经干燥后,平均单产为328.2 kg/667 m2,比对照莆大麦5号291.4 kg/667 m2增产12.6%。2009年春收,在莆田东峤镇向农户调查实收结果,一般单产多为300~350 kg/667 m2,高的达391 kg/667 m2,低的为268 kg/667 m2。
表1 大麦新品系籽粒产量比较
表2 福建省大麦联合区试籽粒产量汇总
2.2 麦叶产量 (分蘖盛期割苗)
2002年12月5日在室内进行盆栽试验,3个新株系、3次重复,于翌年2月3日一次割苗,结果福大麦1号麦苗产量为519 g,产量最高。2005年在福州新店铺垱作物所试验农场进行品种比较,其土壤肥力中下,无灌水条件,参试品种5个,分别有闽麦02、闽诱3号、福大麦1号、莆大麦5号和莆大麦8号,设3个重复,于11月9日播种,至4月1日割苗5次。结果显示 (图1,表3),福大麦1号鲜苗产量最高,折算为2666.7 kg/667 m2;其他依次为闽麦02(2567.96 kg/667 m2),闽诱3号(2461.41 kg/667 m2);莆大麦8号(2496.355 kg/667 m2)和莆大麦5号(2459.31 kg/667 m2)。同年在福州新店铺垱作物所试验农场种植333.34 m2,前作玉米,土壤肥力中上,灌水条件好,12月5日播种,到翌年3月5日割苗2次,折算产量为3061 kg/667 m2。2006年继续在作物所试验农场种植1333.34 m2,前作甘薯,土壤肥力中下,无灌水条件,12月11日播种,2月15~18日割苗一次,折算单产634.5 kg/667 m2。
2.3 青大麦产量 (冬季青饲料)
2002年在福州城门作奶牛冬季青饲料种植,前作水稻,地力中等,11月28日种植,苗期灌水一次,翌年3月5日于孕穗期一次性割苗,获得鲜草折算单产达3672 kg/667 m2。2003年冬在福清新厝种植,地力中上,11月12日播种,用垃圾土盖种,于拔节期多次割苗,合计产量为4895 kg/667 m2。2004年在福州建新镇淮安村作为猪、羊、鸡、鸭、兔的的青饲料种植,土壤肥沃,于11月2日播种,用熟化的禽粪盖种,拔节初期割苗,割苗后均浇一遍粪水,至第二年3月25日共割苗5次,累计鲜苗产量达5295 kg/667 m2。2006年冬在南平大黄作为奶牛青饲料种植,于孕穗期一次性割苗,获得鲜草产量达3891 kg/667 m2。
图1 不同品种鲜苗小区产量比较 (kg/小区)
表3 不同品种鲜苗小区产量比较 kg
3 营养品质
1)经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分析 (表4),福大麦1号籽粒中含粗蛋白质13.07%,赖氨酸0.46%。分蘖盛期的麦苗 (干)中含粗蛋白质31.52%,赖氨酸量1.348%。
表4 福大麦1号籽粒、麦苗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 g/100 g
2)麦叶营养品种间比较:采用上述2005年的品种比较试验中的5次割苗的前3次新鲜麦叶,进行可溶性蛋白质、S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5个品种麦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和SOD酶活性均以福大麦1号最高,其可溶性蛋白含量33.37 mg/g,SOD酶活性56.27 U/g.FW(图2和表5;图3和表6);叶绿素含量以闽麦02最高,福大麦1号居次 (3.90 mg/g),见图4。
图2 不同品种叶片蛋白质含量比较 (mg/g)
表5 不同品种叶片蛋白质含量比较 mg/g
图3 不同品种叶片SOD酶活性比较 (U/g.FW)
表6 不同品种叶片SOD酶活性比较 U/g.FW
图4 不同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较 (mg/g)
表7 不同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较 mg/g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以收获种子为目的
1)科学播种。大福1号属中熟品种,在福建一般于11中下旬播种,翌年4月上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30 d左右。单位面积上的播种量以基本苗掌握在13万/667 m2左右,一般播种量为7.5~10 kg/667 m2为宜。实际播种量还可根据播种方式、施肥水平、地力条件等因素而有所调整,通常采用条播、水肥条件好的,播种量应少些;而采用撒播、水肥条件差的,播种量就要高些。播种时如果土壤含水量太低,灌水又不方便,最好能用农家水肥在种子下土时即浇施,然后覆土盖种;若灌水方便,则在种子下土、盖种后再灌水;灌水应掌握在高处的种子能吸到水,低处的种子又不遭过分浸泡 (不超过5 h)即可。过多的水要及时排掉,以防止水分太多造成烂种,要尽量使得种子吸水均匀,以保出苗整齐一致。
2)合理施肥。肥料用量和施用方法应根据土壤、气候等作科学安排。在正常气候年份、肥力中等、要求单产在350 kg/667 m2水平的田块,肥料用量可掌握在纯N为9.5 kg、P为8 kg、K为9.5 kg/667 m2,并注意有机肥和化肥搭配施用,通常要求有机肥不少于30%。一般基肥占70%~80%,留20%~30%作追肥、在4~5叶期时施用。在雨水多的年份,肥料用量可减少10%左右,其余的50%作基肥、30%在4~5叶期施用,10%在齐穗期施用。这样可防前期肥水太多造成群体过大不通风透光,影响有效光合作用,诱发中后期发生病虫害和倒伏,也避免后期因肥料淋失而脱肥。
3)及时除草。除草剂在麦苗较小时 (麦苗三叶期之前)施用比较安全。通常用绿麦隆50 g/667 m2,加丁草胺50 ml/667 m2,对水60 kg,在土表湿润 (见黑不见白)的条件下均匀喷雾,能防治杂草达95%以上;尚若土表湿度不够,则防治效果较差,因此要在麦苗三叶期之前、下雨或灌水后抓紧喷施。
4)加强田间管理。近年在福建麦子生长季节里常常是前期偏旱、后期偏涝。因此苗期要注意及时灌水,若3叶期之前均不下雨,就要灌一次水,并结合化学除草。拔节期,在肥水条件好、群体密度高的田块,应考虑在拔节初期喷一次矮壮素以避免后期发生倒伏。进入中后期雨水较多时,则要注意清沟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造成根系失活,影响正常灌浆结实。在房前屋后的田块要特别注意防治鼠害。
5)及时收获。宜在腊熟时收获,即在麦穗均转呈黄色、手触摸穗粒感觉比较硬时即可;过分成熟会使籽粒中的营养溶失,从而影响籽粒的收获产量和品质。
4.2 以收麦草为目的
1)以收获幼苗用于制作麦苗粉等产品为目的:一般从10月的中下旬直至翌年3月都可播种。其需要的播种量应是以收种子为目的的2倍左右。肥料施用量也应是2倍以上,最好都用腐熟的有机肥,最少有机肥也得占总施肥量的20%以上;肥料施用基肥占三分之二,追肥占三分之一。水的管理要充足,田间最好常保持在湿润状态。较早期播种的、在施足基肥后可进行多次割苗,每次割苗后都要配合追肥、灌水。除草剂在播种、灌水后的出苗前随即喷施。当麦苗进入分蘖盛期时就要及时收割,以保证麦苗的品质和再生能力。
2)以收获大苗用于青饲料为目的:从10月的中下旬直至翌年2月都可播种。需要的播种量应是以收种子为目的的1.3~1.5倍,迟播的播种量应相对多些。肥料也应是以收种子为目的1.5倍左右。水分管理可介于收种子和收幼苗之间。除草剂可不必施用。
[1]张秋英,陈剑锋.粒草两用型大麦新品系大福1号[J].中国种业,2007(11):87-88
[2]张秋英,张绍南,叶定生等.大麦新品种闽诱3号的选育与利用[J].大麦科学,2003(4):12-16
[3]卢良恕主编.中国大麦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