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2012-08-10黄立玮

对外经贸 2012年6期
关键词:税源征管专业化

黄立玮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233000)

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经济活动不断从国内向国外拓展,经济的外向性特征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方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纳税人数量与日俱增、征管效率较低、大量寻租行为的存在、征纳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及税源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等因素使税源管理的形势错综复杂。因此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行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我国税源征管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显然信息化建设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税源管理的专业化与信息化

1.税源专业化管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了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分工理论的应用。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由过去“一人进厂,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权力不受制约的传统专业管理员制度过渡到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通过税务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按税源特点、重要事项、关键环节等分工的税源管理制度,从而达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和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水平的目的。同时也切实解决了传统税源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防范和降低执法风险。

2.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税收工作,实现“信息管税”。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加强税源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内部“人机结合”以及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以此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实现税源管理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先进技术强化管理手段是大势所趋,税源管理同样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实现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绝不是完全依靠网络,而是“科技加管理”的双轮驱动,从而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工作,提高信息利用水平。由此可见税源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密不可分。

3.税源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税源管理的信息化是平台,是基础,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上层建筑,是应用;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从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看,信息化为专业化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是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两者互为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为中心。如图1显示信息化是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和保障。目前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成为制约税源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图1 信息化对专业化管理的支撑

二、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系统过多,各个系统独立运行,衔接性不好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运用的系统有CTAIS1.1系统、出口退税预警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系统、税收监控分析系统、TRAS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增值税稽核系统、企业所得税预警监控系统、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系统、税收执法考核系统等十多个操作系统。各系统间数据格式不一致,所形成的中间数据、最终数据无法兼容,造成了信息“孤岛”。

2.与相关业务单位数据交换有限

目前由于国税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差异很大,导致与国库、银行、工商、地税、海关以及公安等相关部门之间数据无法共享,管理资源大量浪费。这些相关部门可以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大量有用可靠的数据。目前这种数据的直接交换有限,降低了税源管理的效率。

3.信息不对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结构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税源信息的多样化、易变化增加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掌握信息的难度,给税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信息来源的不对称,即信息的提供方和信息的接收方对信息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对称,主要是指征纳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纳税人直接掌握自己的全部涉税信息,包括资产、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动、利润构成等与税收相关的信息,处于信息占有的主动方,而税务部门作为征收方,却难以详尽掌握涉税信息,且对掌握的少量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做到完全判别,处于极其被动的位置。

4.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现有系统中纳税人数据的采集录入靠纳税人本人提供,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单纯依靠计算机本身无法识别。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的个人能力往往决定信息管税质量。在数据的收集上,局限于个人或本局管户,全系统数据大集中下仍然存在数据壁垒,无法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机制。有些管理员存在过分依赖机上信息或完全抛开机内数据的现象,没有做到人机的充分结合。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1.优化组合应用

对各应用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加强系统间的衔接,完全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分工和要求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流程再造,提高数据利用的质量。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的是系统的、完整的处理系统,把现有分散的、孤立的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与手段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集成的系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综合平台能够将国库、银行、工商、地税、海关以及公安部门的信息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信息平台,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

“科技加管理”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与之相适应。要以人为本,提高干部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能力。首先是使用计算机及各个应用系统的操作能力,这是分析利用数据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各行业、税种、专业管理技能的知识库平台,提高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第三,使干部对数据的使用达到更高层次,做到深发掘、广利用,把高质量的可靠数据转变成税源管理的工具,使税源有效转化为税收。

3.提高税收信息数据的质量

通过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和相关模型,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提高对信息的综合分析水平,提高数据利用的质量和深度;提高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税源监控水平;全面提升纳税评估的效率,实现信息管税,服务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搞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过程是否有效发挥功效,在于能否将各方面收集的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将它提炼为知识,再把知识激活为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动力。为此要按应用需求对信息采集内容进行规划,据此搞好信息源布点,建设信息采集系统,将有价值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网络的各节点上;然后对各种历史数据、各类财务信息、申报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等进行加工分析,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高品质的数据。

4.完善税收数据信息的应用

发挥税务机关的信息优势,实现数据信息的拓展应用。税务系统的信息不仅可以为本系统所用,同时也可以为纳税人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和税源的专业化管理的建立,税务系统对各行业的专业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特定区域降级走向及行业走向等都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和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来说很有价值,可以推动企业的理性发展和决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税收收入,也增进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认同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从而使税收管理过程更为顺畅。

信息化建设和税源专业化管理互相依存。信息化能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能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改善纳税服务;能提高税源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利用效率,促进税收管理的发展。

[1]毛志江.税收管理中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郑州大学,2006.

[2]张兴兰.税源监控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税源征管专业化
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涵养税源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洞察全球数字税征管体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基于《环境保护税(草案)》征管模式的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个人房屋租赁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探索
税源专业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