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芦笋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

2012-08-10刘海清陈光宇刘恩平李海亮李光辉

中国蔬菜 2012年5期
关键词:芦笋竞争力出口

刘海清 陈光宇 刘恩平 李海亮 李光辉

芦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被称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有“蔬菜之王”的美称。2009年中国芦笋的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产量却居世界第十三位。2010年1月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降税条约全部履行完毕,这对中国芦笋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出口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多以及国内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给中国芦笋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中国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芦笋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1 中国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芦笋起源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19世纪末传入中国,上海是中国栽培芦笋最早的地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大陆地区1974年开始种植芦笋,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河北、福建、山东、江苏、河南、山西、天津、四川等地栽培较多,主要集中产区有山东荷泽、山西运城、江苏徐州、福建漳州和河北赵县等(陈光宇,2010)。

1.1 芦笋收获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较快的增长

据FAO统计,中国芦笋的收获面积从2001年的96.15万hm2上升到 2009年的127.06万 hm2,年均增长3.55%,总体上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总产量从2001年的420.74万t上升到2009年的650.25万t,年均增长5.59%;单位面积产量从2001年的4.38 t·hm-2上升到 2009年的 5.12 t·hm-2,年均增长1.97%,特别是2003年以来波动更小,单位面积产量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1~2009年中国芦笋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的变化见图1。

1.2 芦笋出口量下降,出口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国际市场上的芦笋产品主要有保鲜或冷藏的芦笋、芦笋罐头和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芦笋。中国出口最多的是芦笋罐头,但是2007年以来,保鲜或冷藏的芦笋和芦笋罐头的出口量和出口价格均呈下降趋势。据中国海关信息网统计,2007年中国芦笋罐头出口量为9.71万t,此后一直在下降,到2010年出口量为6.05万t,2011年1~9月出口量仅为5.10万t,出口价格从2007年的2.7美元·kg-1降到了2010年的1.87美元·kg-1。全球有70多个国家进口中国的芦笋罐头,2007年中国保鲜或冷藏的芦笋出口量为106.3 t,到2009年降到100.30 t,2010年又上升到178.6 t,而2011年1~9月,仅出口57.13 t,出口的价格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出口市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保鲜或冷藏的芦笋与芦笋罐头的进口量相对较少,并且波动很大。2007年中国进口保鲜或冷藏的芦笋68.57 t,2008年增加到127.92 t,到 2009年却减少到 41.06 t,2010年进口量更加少,只有9.62 t,2011年1~9月仅进口0.43 t;2007年中国进口芦笋罐头63.97 t,2008年减少到0.81 t,2009年又增加到 1.49 t,2010年增加到 8.36 t,而2011年1~9月仅进口1.08 t,进口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

图1 2001~2009年中国芦笋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的变化

2 中国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地区)某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Sit为i国(地区)t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t为i国(地区)t类产品的出口额,Xwt为世界t类产品的出口总额。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Cit为i国t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t为i国(地区)t类产品的出口额,Mit为i国(地区)t类产品的进口额。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地区)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CAia是i国(地区)a类产业或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a是i国(地区)在产业或产品a上的出口,Xwa是a产业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it是i国(地区)在t时期的总出口,Xwt是世界市场在t时期的总出口。

2.4 出口价格比(EP)

在研究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时,将中国芦笋的出口价格与世界平均出口价格相比较,来分析中国芦笋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及其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家校共建,用技术手段促进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实时沟通,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2.5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是通过计算单位商品的出口价格的变化,来间接地反映出口商品的质量的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Ci表示i产品的质量变化表示报告期i产品的出口金额表示报告期i产品的出口数量表示基期i产品的出口金额和数量(张金昌,2001;蒋志刚,2007;汪锁田,2008;张根能等,2008;刘海清和方佳,2010;肖丹娜,2010)。

本部分利用世界粮农组织FAO上有关贸易的数据,结合芦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5个指标,为消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选取了2000~2009年10年间的数据,计算出中国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见表1。

从这些相关的指标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芦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还较弱,是芦笋的出口国家,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显示性比较优势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出口价格比波动程度比较大,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近两年来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且上升的幅度相对明显。同时近年来国内时常出现芦笋滞销的现象,这为中国芦笋产业的发展敲起了警钟。表2列举出了芦笋主产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情况。

表1 中国芦笋国际竞争力指数

表2 2009年芦笋主产国国际竞争力排名

从2009年的这5个指标来看,中国芦笋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价格比、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排名分别为 33、51、42、37、13位。国际竞争力排名均相对滞后,说明中国芦笋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3 中国与东盟国家芦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芦笋产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的胜负取决于芦笋的国际竞争力。正确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产业发展形势挑战的唯一法宝。200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表3所示。

表3 200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芦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相对东盟国家而言,中国芦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远远落后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

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东盟国家热带资源优于中国,且其劳动力价格不高甚至低于中国,产品又具有上市早、货架期长、价格低的三重优势,在挤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对中国芦笋价格起到相当大的抑制作用;二是泰国及其他一些东盟国家的农业主要以种植园为主,产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较高,重视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国芦笋存在着生产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较突出,不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缺少实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带动,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芦笋出口;三是东盟国家或地区营销手段、营销理念及营销方式较中国的先进;四是东盟国家或地区的龙头企业所起的作用较为明显突出。

4 提高中国芦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芦笋生产国,近年来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相比20世纪90年代,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2009年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03%,远远低于秘鲁(32.75%),稳步提高中国芦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

4.1 提高芦笋质量,打造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竞争正在从以价格为主转向以质量和科技含量为主的全方位的竞争。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是增大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空间,促进芦笋市场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而中国芦笋产业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农户分散生产、品种老化等因素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情况差,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未来芦笋产业的发展必须稳步提高芦笋质量,加强芦笋园的更新改造,构建“企业+芦笋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芦笋生产模式,推行标准化种植,打造地理标志产品,使芦笋产业发展品牌化,既便于推广芦笋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又可以确保芦笋质量安全,还可以提升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芦笋产业有序协调发展。

4.2 加大芦笋科技投入,延伸芦笋产业链

加大科技投入,在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险技术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解决中国芦笋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开发以芦笋为原料的芦笋酒、芦笋醋、芦笋汁、芦笋粉等多元产品,延伸芦笋产业链,提高芦笋产业的附加值。此外,还需要加大对笋农的培训力度,强化笋农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以及市场风险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芦笋产业市场竞争力。

4.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管理转为服务,为芦笋的生产和销售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加大产业补贴力度。国内支持减让承诺的政策范围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及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等,用好“绿箱”和“黄箱”政策。同时加强国家芦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芦笋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打下铺垫。

4.4 稳固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芦笋作为一种品味兼优、药食兼用的营养保健蔬菜,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产品远销欧美发达国家。芦笋深加工产品也主要以出口为主,内销较少,随着国人对芦笋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的认识,国内市场已经成为芦笋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在稳固国际市场的同时,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做大做强芦笋产业。

陈光宇.2010.中国芦笋研究与产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蒋志刚.200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硕士论文〕.长沙:中南大学.

刘海清,方佳.2010.中国香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9):565-569.

汪锁田.2008.陕西苹果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肖丹娜.2010. 中国大豆贸易地位及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张根能,徐丽秋,吴鸥.2008.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4):449-452.

张金昌.2001.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芦笋竞争力出口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欧洲“芦笋季”
安徽郎溪:基地种芦笋 就业“家门口”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给情绪找个出口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