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应用集成示范问题研究——基于齐齐哈尔三县的个案解析

2012-08-09唐远征

关键词:服务体系黑龙江省农民

唐远征 杨 辉 栾 宇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研究,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利用信息,提高信息意识,从而达到快速致富目的并缩小城乡差距。

一、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目前全省耕地面积约为1 176.73万公顷,园地面积约为6.01万公顷,林地面积约为2 429.95万公顷,牧(草)地面积约为231.03万公顷,其他各类农用地面积约为94.43万公顷,是我国商品粮和绿色有机食品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557.05亿公斤,位居全国第一位。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必将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全面开通了涵盖省农委、农业高校、农科院(所)、畜牧局以及供销社等的8个省级局域网,13个市(地)、108个县(市、区)的局域网,以及1 00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四级农村信息网络,通过计算机、机顶盒、信息交换机等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开通互联网,互联网以及信息服务综合覆盖率达到94%,实现了近千家农业部门的互联互通,网络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齐齐哈尔所辖的克东、拜泉和依安三县目前已经通过“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系统”,采用移动电话接入方式,覆盖手机用户40 000余户,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见黑龙江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统计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个评价体系中权重占前三位的依次是高中及高中以上程度农民的比重、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脑数量及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三项指标,说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手机等媒介来获取信息。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中,如果农民自身不能接受并使用农业生产信息,那么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得再好,应用设备再先进,农村信息服务的水平也不会太高。因此,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意识迫在眉睫。

表1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统计表

二、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构的主要问题

1.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健全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绝大多数县、乡农村信息网络的延伸和覆盖有限,还没有延伸到乡镇的农村信息网络,乡(镇)一级有网站的还不到4%,互联网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指导上作用较弱。而且黑龙江省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根本没有能力自己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困难,网络技术、计算机通讯等不能得到有效应用和普及。在一些农村,手机信号较弱或间歇性中断,接入互联网的网速也相对较慢。以上问题表明,黑龙江省在农村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比较薄弱。虽然在农村每天都会接收电视台和广播发布的农村信息,但这些信息大都是“科普性”的,信息应用和示范作用不突出,对生产和经营的指导意义也不显著,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帮助不大。在农村,纸质书报杂志并不少,但大都专业性太强,实用性差,且书价一般较昂贵,使得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增加。

2.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薄弱,农村信息整合度偏低

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开发较落后,网络服务功能、信息应用和集成示范等严重受限。农村信息化运作模式比较落后,这直接导致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农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系统、农业信息预警监测系统、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农业3S应用系统、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以及农业市场监管和预测信息系统等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农村信息的整合度偏低。

3.农民利用信息程度偏低

农村信息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很普遍,绝大多数农民仅仅满足于日常通讯,很少主动搜寻有用信息,更不会大量地搜罗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黑龙江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重较低,文化水平的局限导致农民对高端农业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强;第二,农业信息的费用支付能力有限,大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都用于维系日常开销,要他们花几千元钱去购买计算机,而且还要花一小时几元钱的上网费,大多数情况下农民是不情愿的。

4.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较难发挥

在试点村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农民表示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处于对种什么把握不清,而种了之后也不知道卖给谁、怎么卖的尴尬境况。由于市场信息资源的闭塞,农民在生产经营决策上比较盲目,对于经营什么、怎么经营、经营多少心中无数,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好卖就一窝蜂地跟着种,结果造成供过于求,产品滞压,农户蒙受损失,第二年自发少种又导致农产品供不应求,长此下去出现恶性循环。

三、加速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构的建议

1.加强政策扶持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实施“村村通”和农村宽带普及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联通互联网,逐步覆盖各个自然村(屯)。鼓励网络运营商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实施“宽带下乡”,推进光纤到村。同时,依托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力度,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要优先制定农村信息化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预算、财政转移支付的管理办法、规范和条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农村地区信息化投入的连续性。制定向农村倾斜的电信资费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农村的通信资费。整合利用国家拨付的农村信息服务专项资金,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索适合乡镇信息站和农民上网的模式,研发适合农村应用的信息产品,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动投入机制。

2.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市场监管等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追溯、农业信息服务等系统的构建,进而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和农村公共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强业务系统建设和农业信息服务的幅度。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并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信息服务体系。可以通过短信、飞信以及企信通等方式向农民发布农业生产技术信息。

3.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培养新型农民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业远程培训”等工程的实施和推进,通过实地培训、远程教育系统、农业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以及农业专家在线等培训资源,面向农民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将“终身学习”的教育培训理念应用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中。

推广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为农村信息化开发和建设量身定做培训教材及CAI课件,使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呈现出通用结合、内容丰富以及形式多样的特点。组织实施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对村镇的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进行定期培训;开展针对广大农民的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化专项培训,从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可在试点村培养农村经纪人,通过远程教育和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模块为其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使其获得相应的资质和认证。每个试点村要培养3~5名农村经纪人,他们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能力的增强必将会在村域范围内形成信息示范和集成效应,从而有助于促进村域经济的发展。

4.提升农业信息的时效性

通过现场和咨询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全方位提升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使农村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注重信息采集的时效性。依照及时、真实、可靠等原则,有系统、有计划、有预见地搜集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农业信息搜集人员要适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有用的或对本地区、本部门有指导性、预测性的信息,并通过适当的渠道传递出去,让农民尽快了解所需信息,以便及时有效地加以利用。比如,组织农民学习农场的集中种植和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以便更好地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率。

拓宽信息采集的渠道。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如图书、期刊、农业技术资料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类农业网站等。农业信息收集人员应广泛涉猎,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并通过分析整理,形成对决策层和广大农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开发实用的农业信息产品和系统。要做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相结合。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各地区的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农业大学的远程教育系统、农业专家在线等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信息服务。例如,对农村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区域内的知名农业企业及产品、农业经纪人、农产品市场主流品种的分析、介绍国家农业政策和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及经验、农民工打工服务指南等,利用手机平台免费传递给农民,以达到提供信息服务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双赢。农业信息平台的建立为粮食生产和食品的溯源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技术保障,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于“三农”问题,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强调推进包括农村信息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农业科技的研究,并且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而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村信息服务的支撑极为重要。黑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增加农民市场话语权。这不仅体现了立足省情、农情变化的前瞻性,也反映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把农业“大科技”搞上去的紧迫性。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必将对推进黑龙江省新型农业,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应用和集成必将使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大贫困农村和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科技致富信息,也可为农民开展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因此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业产供销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要引导建立科技扶贫新机制,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1] 陈良玉,卢兵友.农村信息化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9-95.

[2] 胡春晓.农村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6):131-133.

[3] 安国良.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4] 张启文,等.社员与合作社系统稳定性分析——以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乡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00-107.

[5] Lawrence A,Gordon&MartinP,Loeb& WilliamLucyshyn.Sharinginformation on Computer Systems Security:An Economic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9(4):461-485.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黑龙江省农民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