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09翟洪江朱志猛

关键词:黑龙江省规模农村

翟洪江 朱志猛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黑龙江省近一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提高全省新增劳动力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全省教育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一、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一)小学教育

如表1所示,2010年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有5 413所,占全省小学总数的83.4%;学生数为881 132人,占全省小学生总数的46.9%;教师数为88 090人,占全省教师总数的58.2%;农村小学的平均规模为162.8人,远远小于城市和县镇小学的规模;农村小学的总体生师比为10∶1,低于城市和县镇小学的生师比。

从2005到2010年,黑龙江省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村小学学校总数从8 626所减少至5 413所,减少3 213所,平均每年减少642.6所;学生总数由1 187 563人减少至881 132人,减少306 431人,平均每年减少61 286.2人;教师总数由100 478人减少至88 090人,减少12 388人,平均每年减少2 477.6人。同时,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在全省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另外,学校规模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黑龙江省调整中小学布局取得一定成效。

(二)初中教育

如表2所示,到2010年,黑龙江省农村初中学校数为1 045所,占全省的59.4%;学生数为519 741人,占全省的40.3%,低于农村小学学生数占全省小学学生数的比例,说明农村小学升学率低于城市和县镇的升学率。从2005到2010年,全省农村初中数由1 286所减少至1 045所,减少241所,平均每年减少48.2所;从2006到2010年,学生数由725 286人减少至519 741人,减少205 545人,平均每年减少41 109人;农村初中学校数、学生数、学校规模在全省份额呈缩减趋势,但幅度较小。

表2 2005—2010年黑龙江省农村初中基本情况

二、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规模小、布局分散是影响农村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基础因素

农村小学的平均规模仅有162.8人,远远低于城市(825.9人)和县镇小学(1 015.8人)的规模;农村初中平均规模为497.4人,也远远低于城市(1 061.7人)和县镇(1 098.6人)的规模。规模过小、布局分散使农村教育难以实现规模效益。按照现行的农村教育经费投资体制,学校所得到的公用经费取决于学校规模,学校人数越多,学校所得到的公用经费就越多。小学最少要达到500人以上、初中要达到700人以上,学校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由于生源减少,很多乡镇以下的学校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办学经费随之缩减,导致办学质量难以保证。城镇学校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本身就比农村学校高,因此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质量高的城镇学校都呈现流入状态,学生数量充足,教学经费充足,学校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越办越好。而农村学校则进入恶性循环,出现生存困境。农村规模小也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学生规模过少,难出成绩,致使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减少。

图1 2005—2010年各地区小学学生数变化情况

(二)农村教育师资质量不高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表面上看,农村学校的生师比低于县镇和城市,且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23∶1标准。然而若将教师平均分配到各个学校,每个农村小学仅有16名教师,若要开相应的课程,并不能保证课程质量。除了数量问题,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年龄偏高。二是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主观上受知识结构、年龄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受教学环境、继续教育的环境、信息环境、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致使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其教学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英语、艺术等学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08年龙江县全县有171所农村小学,有187名小学英语教师,其中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占3/4多,而音乐、美术学科教师则极缺。

表3 黑龙江省教师学校比

(三)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差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经费采取有差别的教育投入,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学设施往往较为齐全、完备、先进,不仅传统的理、化、生物实验室等“老三室”、综合实验室等基本配置一应俱全,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又纷纷建起语音室、音乐室、体育场、图书馆、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专业场馆,而农村学校还有一定数量学校尚不具备“老三室”,更谈不上那些“新三室”和专业场馆。

三、黑龙江省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思考

(一)树立“教育公平”的教育观

当前的农村教育仍旧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状态,无论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还是在教育结果上,农村子女都与城市子女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农村适龄人口锐减的情况,农村教育不能仅仅考虑“效率”问题,更应从“公平”的角度考虑农村教育工作。

按照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农村教育的资源配置上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基本教育经费应与城市经费相同,按同一标准拨款;二是按照补偿性原则,在经费、编制、帮扶贫困生方面给予农村教育更多支持。

(二)切实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经费,难以满足办学的实际需要。一是农村中小学规模较小,经费总体较少,实际运行比较困难;二是黑龙江省多数县市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多数县级政府财力薄弱,入不敷出,对教育投入不足。对此提出如下对策:一是依据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对规模过小的学校,不宜按照人数划拨办公经费,应设定农村中小学运行的最低费用以划定拨款额度。设立农村中小学冬季采暖专项补助资金,这是因为冬季采暖成为各农村小学的最大支出,资金缺口很大。二是对财政收入较少的县,省级财政多承担一些投入;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各县对农村教育投入的重视。三是设立“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将标准化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教育信息化、寄宿生补助、贫困生补助等项目均纳入基金之中,省财政每年将农村教育专项投入拨入此基金,以保持基金的可持续性。四是加强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加快改善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

(三)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一是正确认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二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调整方案。必须结合人口、地形、社会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对经济欠发达、地形复杂、人口较多的地区,应适当保留一些教学点,不能让孩子因路途遥远、费用高而辍学。三是调整工作的后续投入要及时跟进。不能只是将分散的学生与教师合并到一起,必须有后续经费的跟进,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寄宿制、校车、特困生等问题。四是加强校车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学生安全。五是切实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六是继续对贫困学生进行补助。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一是适度增加农村中小学编制,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需要并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办学分散、规模小的具体情况,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够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二是建立“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将教师的管理权交由县里统一调配,安排县里优秀教师轮流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点任教,设定流动教学岗位,以满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要求。三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特殊补助,稳定师资队伍。要让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和城镇教师执行同样的标准。四是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在分配教师培训名额时要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比例,有目的地设计专门针对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五是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1] 伊绵东.贫困边远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基于黑龙江省拜泉县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91-92.

[2] 赵清福.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8):19-20.

[3] 刘晓宇.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规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规模之殇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