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宾语结构中宾语的基础生成位置分析

2012-08-06邓昊熙

关键词:小品副词宾语

邓昊熙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双及物结构通常指的是如下(1)和(2)两种句式,但现在学界一般把(1)称为双宾语结构而把(2)称为与格结构:

(1)John gave Mary a book.

(2)John gave a book to Mary.

本文集中讨论前者。双宾语结构一直是句法研究的焦点问题,中外学者多有研究,如Larson(1988)、Jackendoff(1990)、Bech&Johnson(2004)、何晓炜(2011)等。双宾语结构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两个宾语处于怎样的句法位置。对此,大多数研究倾向于把直接宾语DO分析成动词的补足成分而把间接宾语IO分析成处于一个比动词和DO都要高的位置,如图(3)所示:

本文将指出这种分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简方案的思路下讨论双宾语结构中两个宾语的句法位置。我们将对VP内部的生成结构进行再分析,指出DO的基础生成位置是动词V的指示语Spec位置而不是动词的补足语位置。基于这个观点本文将重新分析双宾语结构的推导过程。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双宾语结构研究的简要回顾;第三部分集中讨论把DO分析成处于[Spec,VP]位置成分的可行性并对VP内部结构作重新讨论;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将在第四部分结合双层轻动词结构假设讨论双宾语结构的推导过程;第五部分是结语。

一、双宾语结构研究的简要回顾

Barss&Lasnik观察到双宾语结构中的两个宾语之间存在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即IO必须非对称性地成分统领DO[1]。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六种现象得以体现:

(4)照应语的约束关系

a.I showed John himself.

b.*I showed himself John.

(5)受量化词约束的代词

a.I gave every writer his novel.

b.*I gave its owner every novel.

(6)弱跨越现象

a.Which writer did you send his novel?

b.*Whose novel did you send his writer?

(7)Wh疑问词与优先性的关系

a.Who did you give which novel?

b.*Which novel did you give who?

(8)相互代词结构

a.I gave each writer the other’s novel.

b.*I gave the other’s novel each writer.

(9)负极词

a.I sent no one anything.

b.*I sent anyone nothing.

运用IO和DO之间存在的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上述各组结构中的(b)句为什么不合法。Barss&Lasnik的观察否定了关于双宾语结构的三分叉分析。在(10)中,两个宾语NP1和NP2的关系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不是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无法解释上面提到的六种现象。

据此,Barss&Lasnik对双宾语结构提出了以下的结构,如图(11)所示。该结构虽然能体现出两个宾语之间的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但它依然是一个三分叉结构,不符合占主流地位的两分叉结构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Barss&Lasnik的研究对日后的双宾语结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两个宾语之间处于何种句法位置且如何能体现出两者间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的讨论分析当中。

另一个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是Larson[2]。在分析了两个宾语之间存在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的基础上,Larson提出了VP-嵌套结构,并认为双宾语结构是通过与格结构转换而来,见例(12)和图(13)。

(12)a.John gave a book to Mary.

b.John gave Mary a book.但有的学者,如Jackendoff、Hudson对Larson的观点提出了质疑[3,4]。Hudson认为DO与动词的关系较为密切,而从Larson的观点看来DO被排除在外,致使从该结构上看动词与IO的关系则更密切。这显然与事实不相符。而Grimshaw&Mester(1988)则通过成语的分析支持了Hudson的观点。

这两种研究对后来关于双宾语结构的分析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诚然,双宾语结构中的两个宾语间存在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而且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间存在某种相似之处,但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双宾语结构所涉及的句法现象远不止这些。

二、直接宾语的位置以及VP内部结构再分析

Barss&Lasnik研究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后来大多数关于双宾语结构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于两个宾语之间的关系作一番讨论[1]。我们认为,双宾语结构除了两个宾语间的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值得注意以外,其他地方同样值得关注。请看下面的例子:

(14)a.Mary was given a book.

b.*A book was given Mary.

(15)a.The committee sent the secretary out a schedule.

b.*The committee sent out the secretary a schedule.

c.*The committee sent the secretary a schedule out.

(16)a.John gave Mary a kiss quietly.

b.*John gave quietly Mary a kiss.

c.*John gave Mary quietly a kiss.

例(14)表明当双宾语结构与被动句连用时,只能是IO提升到句首,而DO不具备这个能力;例(15)表明当动词搭配有小品词时,小品词必须放在两个宾语之间而不能放在两个宾语之前或之后;而例(16)则表明当双宾语与附加语共现时,作为附加语的副词放在句末而不能放在两个宾语之间或之前。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事实都无法通过结构(3)得到满意的解释。首先我们假设在结构(3)中,动词V要提升到v位置以便核查v的[-V]特征。根据Chomsky、Fujita、Hornstein et.al等研究指出,当V移动到v时,IO和DO是处于同一个最小语域当中[5-7]。换句话说,IO和DO对于句首位置而言是等距的。因此从理论上说,IO和DO都可以移动到句首,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双宾语结构正如上面的图(3)所示,那将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被动结构中只能是IO而不能是DO提升到句首位置。第二,如果我们假设动词与小品词搭配构成一个单一的动词结构,如(17)所示,那么把结构(3)和(17)结合起来将会得到(18)。

结构(18)的问题是,当V提升到v后,该结构无法解释为什么小品词必须放在两个宾语之间而不能放在两个宾语之前或之后。第三,如果我们假设副词作为附加语左向嫁接在VP上,则我们必须同时采用宾语移位的方式才能得到IO-DO-Adv的线性顺序。但是这将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宾语移位的动因是什么?即使我们通过其它假设能够为宾语移位提供动因,但这样的思路在经济性上将会大打折扣。基于以上的考虑,类似于图(3)的结构就不能很好地解释双宾语结构。

在具体探讨双宾语结构问题之前,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19)在及物结构当中,宾语的基础生成位置是动词短语VP的指示语位置。

根据Grimshaw提出的题元角色阶层关系,目标高于受事[8]。结合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双宾语结构中的IO必定处于VP之外且比DO高的位置。下面我们来集中讨论将该假设的可行性。

我们首先来分析在简单的及物动词结构中宾语的基础生成位置。Bowers引入了一个新的功能性语类Pr,该语类的功能在于建立成分间的述谓关系[9]。他认为域外论元在D-结构中的位置是该功能语类的指示语位置[Spec,Pr]。在分析了主语和宾语之间的相似性之后,Bowers认为主语和宾语的基础位置应该如(20)所示,宾语充当第二主语。

Bowers认为该结构能够解释一些主宾语间的相似之处,如主宾语都必须被指派结构格。此外该结构还能解释为什么动词的其他补足成分不能插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如例(21):

(21)a.*Mary spoke to Ida Spanish.

b.*Susan gave to Tom a kiss.

通过结合结构(20)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词与宾语之间没有任何节点可以给其他补足语提供可占据的位置。而我们一般认为例(21)不合法的原因是这两个句子都违反了邻近原则,由于动词和宾语之间存在了其他成分,所以动词不能正常地给宾语指派格位,结构(20)印证了邻近原则。

还有其他语言事实也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前面提到的一般及物结构中与动词搭配出现的小品词和副词在双宾语结构中的位置。

(22)a.John looked up the dictionary.

b.John looked the dictionary up.

(23)a.John kicked the door fiercely.

b.*John kicked fiercely the door.

例(22)表明,在一般及物结构中,与动词搭配的小品词位置相对自由。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我们假设动词和小品词构成一个单一的动词结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动词和小品词一起提升到v或者只提升动词而把小品词留在原位的办法分别得到(24a)和(24b),但前提是宾语基础位置是[Spec,VP]而非V的补足语位置,如下所示:

(24)a.John looked up the dictionary.

b.John looked the dictionary up.

相反,我们现在来分析当宾语的基础位置是V的补足语时,情况会怎样。请看(25):

从(25a)可以看出,当动词与小品词一起提升到v时可以生成合法的句子,但当只有动词提升而小品词留在原位时就无法生成合法的线性顺序。既然我们在分析例(24)时认为小品词的提升与否将决定其最终位置,那么在分析(25)时我们也坚持同样的假设。所以当把宾语分析成基础生成于V的补足语时,小品词最终位置的差异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在例(23)中,副词作为附加语只能放在宾语之后而不能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假设宾语基础生成的位置是动词的补足语位置,当动词提升到v后,将形成*John kicked fiercely the door这一不合法的线性顺序,如下所示:

当我们假设宾语的基础位置是[Spec,VP]时将会得到如(27)的结构,这一结构会生成合法的线性顺序(23a)。有两点需要在此说明。首先我们假设作为附加语的副词嫁接在VP的最大投射上;其次,我们认为虽然动词kicked和宾语the door之间存在副词,但不会影响宾语格位的实现。关于结构格的问题我们留待下面再作讨论。

根据我们关于宾语基础生成于[Spec,VP]位置的假设,我们认为VP内部的结构需要作一定的修改。当动词进入推导中,首先与补足性成分XP合并成VP,XP可缺省。然后进入推导的是一些附加语成分,这些成分是修饰VP的,所以嫁接在VP这个最大投射上。按Chomsky(2000)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些附加语处于[Spec,VP]位置[10]。这些附加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多个。至于这些附加语的排列顺序或以何种方式在何时进入推导当中则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所以本文暂不作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宾语也是在[Spec,VP]位置进入推导的,但它与一般的附加语不同,因为它必须与动词建立起某种一致或匹配关系,而这恰恰是一般附加语所不具备的。在Chomsky取消了AGR节点的前提下,宾语的结构格特征要通过宾语转移来实现[5]。Chomsky提出了“语段不可渗透条件”PIC,而且他认为该条件与宾语转移密切相关[10,11]。另外,Chomsky还指出了指示语-中心语关系在特征核查中已不再具有特殊地位[10]。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推知,与其认为宾语合并于动词的补足语位置然后再通过宾语转移删除其结构格特征,还不如假设宾语一开始就在[Spec,VP]位置进入推导,这样宾语就不需要经过宾语转移这一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推导过程。这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当宾语的格位特征被赋了值,它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推导而留在原位。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在一般及物结构中宾语的位置,那么在双宾语结构中应该如何安排两个宾语的位置呢?

三、双宾语结构的重新分析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分析了在一般及物结构中把宾语看成是基础生成于[Spec,VP]位置的成分的可行性。根据Grimshaw提出的“目标高于受事”的假设,我们认为在双宾语结构中直接宾语一般充当受事而间接宾语一般充当目标[8]。基于上述分析以及结合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所提出的双层vP结构[12],我们认为双宾语结构应该如(28)所示:

(28)[TPT[vPSubj[vPv[vPIO[vPv[VPDO[VPV(XP)]]]]]]]

对于(28),我们需要对以下几点作出说明。首先,XP是动词的补足成分,它有可能缺省;第二,从该结构中可以看到DO合并于[Spec,VP]位置,IO合并于低层[Spec,vP]位置,这体现了IO必定合并于VP之外且比DO高的位置,解释了为什么动词与DO的关系要比IO的关系更密切,而且IO非对称性成分统领DO;第三,我们采用了双层vP结构,处于低层的v引入IO,处于高层的v引入主语,因此结构中的三个论元都处于Spec位置。

运用这一结构,我们现在来分析前面所提到的关于双宾语结构与被动结构连用、与动词搭配的小品词位置较为自由以及双宾语结构中副词的位置等方面的问题。首先,从(28)中可以看到即使V提升到v处,IO和DO也不处在同一个最小语域中。由于IO非对称性成分统领DO,所以IO比DO更靠近句首位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双宾语与被动结构连用时只能是IO而不能是DO移动到句首。

(29=(15))

a.The committee sent the secretary out a schedule.

b.*The committee sent out the secretary a schedule.

c.*The committee sent the secretary a schedule out.

我们上面提到了与动词搭配使用的小品词只能出现在两个宾语之间而不能出现在两个宾语之前或之后,我们结合结构(28)来分析这一现象,请看下图:

根据Koizumi的分析,小品词具有的特征必须要得到处于低层的v的核查,因此动词和小品词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移动到低层的v处,小品词out的特征在此处得到核查,而动词则继续往更高层的v移动,所以小品词出现在两个宾语之间,即可生成合法的(29a)[13]。而(29b)的错误在于小品词的特征在低层v处已被核查,所以不能和动词一起继续往高处移动。如果小品词留在原位,如(29c),那么它的特征得不到核查而导致生成不合法的句子。需要指出的是,在简单的及物结构中由于不存在像双宾语结构那样的低层v和高层v之分,所以小品词的位置较为自由。

我们现在转而讨论双宾语结构中的副词位置。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副词作为附加语一般出现在句末位置而不能出现在两个宾语之前或之间。在第三部分我们讨论了副词嫁接在VP上,当动词提升后,副词就留在了句末位置。双宾语结构与此相似,请看(31):

(31)[vPSubj[vPv[vPIO[vPv[VPDO[VPAdv[VPV(XP)]]]]]]]

在(31)中,两个宾语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合适的位置提供给副词了,所以副词不能出现在两个宾语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此处把副词嫁接在VP上是因为该副词只修饰VP而非整个句子,所以这样的副词也不可能出现在结构中的较高位置,即不能出现在两个宾语之前。

我们在上面已经运用了我们的方法来分析了一些语言事实,那么现在我们就来集中讨论如何实现两个宾语的结构格。根据Chomsky的分析[10,11],Spec-head关系在特征核查中已不再具有特殊地位,而且特征核查已由特征赋值所替代。这一观点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移动已不再是语类为删除语义无解特征而进行的必要操作。照此思路,我们认为双宾语结构的合并过程如下:动词首先进入推导当中,然后DO在[Spec,VP]位置进入推导。v进入推导并选择VP作为其补足成分且在其Spec位置引入IO。推导进行至此,IO和DO的结构格特征还没有被赋值。此时动词给IO和DO赋结构格特征值,而且动词提升到v处删除其语义无解的[-V]特征。v的φ-特征值由DO赋予。这样在进入下一个v之前,所有的未被赋值特征均已被相应地赋值了,推导进入下一阶段。接着高层的v进入推导,并在其Spec位置引入主语。动词提升到高层v处删除其[-V]特征,并把结构格特征值赋给主语。高层v的φ-特征值由IO赋予。推导继续进行至TP。主语为了满足TP的EPP特征而提升到[Spec,TP]位置并最终出现在句首。推导至此结束,所有在推导进行之前未被赋值的特征值到这里已全部被赋予了相应的特征值,推导成功收敛。

我们在文中回顾了关于双宾语结构的一些研究,指出了如果我们假设宾语基础生成的位置是动词的补足语位置的话将无法解释某些语言事实。我们从理论和语言事实出发,认为宾语的基础生成位置应该是动词的指示语位置。根据这一假设我们提出了英语双宾语结构应如下所示:

(32)[TPT[vPSubj[vPv[vPIO[vPv[VPDO[VPV(XP)]]]]]]]

我们还运用了该结构分析了一些以前假设所不能解释的语言事实。双宾语结构所涉及的语言现象远不止这些,我们还需对该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Barss,A.&H.Lasnik.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J].Linguistic Inquiry,1986,17(3):347-354.

[2]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35-391.

[3]Jackendoff,R.On Larson’s Treatment of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90,21(3):427-456.

[4]Hudson,R.So-Called‘Double Objects’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J].Language,1992,68(2):251-276.

[5]Chomsky,N.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5.

[6]Fujita,K.Double Objects,Causatives,and Derivational Economy[J].Linguistic Inquiry,1996,27(1):146-173.

[7]Hornstein,N.,J.Nunes&K.K.Grohmann,Understanding Min⁃imal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Grimshaw,J.Argument Structure[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0.

[9]Bowers,J.The Syntax of Predication [J].Linguistic Inquiry,1993,24(4):591-656.

[10]Chomsky,N.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M]//In Step by Step,eds.R.Martin,D.Michaels,and J.Uriagerieka.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0:89-155.

[11]Chomsky,N.Derivation by Phase [M]//inKenHale:a Life in Language,M.Kenstowicz(ed).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1:1-52.

[12]Radford,A.Analyzing English Sentences:A Minimal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3]Koizumi,M.Phrase Structure in Minimalist Syntax[D].Cambridge,MIT,1995.

猜你喜欢

小品副词宾语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宾语从句及练习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