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探析——基于南漳县5村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意识和行为的调查
2012-08-06张庆宇
张庆宇,侯 双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一、问题的提出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作为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已与父辈有很大的不同。正处于交友、恋爱、结婚黄金期的这一群体,婚恋情感问题已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群体的婚恋问题研究不多。鄂北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农民工输出地,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主要以未婚为主。对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在打工的同时,他们也渴望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情归何处”?他们的婚恋究竟遇到哪些困境?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是对典型农业地区、劳动力输出地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意识和婚恋行为的实证考察与研究。希望藉此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婚恋困境问题开拓新视野,增添新方法。
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案访谈,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问卷采用个别发送法并当场回收。由于调查时间有限以及很多农民工尚未返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6%。
二、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特点
(一)寻找恋爱伴侣方式的传统与现代
在“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寻找恋爱伴侣”这项调查中,列举了如下四个要素:A亲人介绍;B同事或朋友牵线;C网络结识;D日常交往认识。调查结果显示:A45.8%、B33.3%、C4.2%、D50%。由此可以看出,在寻找恋爱伴侣的方式上,除网络结识外,其他方式均占一定比例,尤其是“D日常交往认识”选择比例最高,达到50%。这一方面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恋爱伴侣的方式上还比较传统,选择通过亲人介绍、同事或朋友牵线搭桥等方式寻找恋爱伴侣的仍占相当比例;另一方面,从单个选项“D日常交往认识”的选择比例占50%,在四个选项中最高,也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恋爱过程,希望通过日常交往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
(二)主客观因素影响与异性相处
在“与异性相处状况”的调查中,设计了如下四个选项:A和异性相处不畅;B没时间相处;C不知道怎么相处;D能和异性很好的相处。统计结果显示:A4.2%、B16.7%、C16.7%、D62.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能与异性很好的相处,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时间和异性相处或不知怎么和异性相处。出现后者的情况显然会妨碍恋爱的进行,这可能是工作环境所使然,其结果就是很可能出现上述分析的情况,选择通过亲人介绍、同事或朋友牵线的方式寻找恋爱伴侣。
(三)婚姻对象选择的务实与无奈
关于婚姻对象的选择,我们列举了五个选项,分别是:A打工所在地的老乡;B和自己一样在外打拼的打工者;C回老家找;D网上认识;E同学。被调查者选择的比例依次是:A12.5%、B29.2%、C50%、D0%、E25%。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回到家乡寻找伴侣。
在下面的相倚式问题,“你更愿意选择和老乡结婚的理由”中我们设计了如下四个选项:A方便沟通;B生活习性差别不大;C感情做主;D可以一起回老家。调查结果显示,各选项所占比例依次是A12.5%、B54.2%、C12.5%、D20.8%,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和老乡结婚,主要考虑的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做出这样假设,选择老乡结婚更容易融入婚姻家庭生活,也有利于家庭稳定。
但是,当被问及“和打工所在当地人谈恋爱最担心什么”时,在以下四个因素,A被所在当地人看不起;B无法融入当地社会;C双方父母的反对;D其他中,担心“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仅占12.5%,而担心“双方父母反对”所占比例在四个选项中达到最高,占4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不是主观上不愿意与“打工所在当地人”谈恋爱,或者说主观上由于考虑和老乡结婚更容易融入婚姻家庭生活和维持家庭稳定而更愿意选择和老乡结婚,而是还有“其他”原因。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父母更愿意让孩子与“知根知底”、“容易相处”的老乡结婚,他们甚至拿一些当地人与外地人结婚后出现的诸如婚姻不和谐等反面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以此要求孩子。虽然目前新生代农名工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真真实实的反面教材”面前,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和老乡结婚”。
(四)看待结婚问题理性
在结婚问题的看待上,91.7%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两人合得来就可以结婚”,12.5%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必须有物质基础”,同样,12.5%的被调查者表示“收入低会影响到自己的婚姻”,另外4.2%的被调查者表示“年纪到了家里催得紧”。不难发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将双方的感情因素作为结婚的首要基础,表示“只要两人合得来就可以结婚”。
(五)收入低成结婚最大困难
在“阻碍自己结婚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调查中,所列出的六个因素中(A自己收入水平不行;B上班时间长;C周围异性太少,接触面较窄;D不想结婚;E工资收入;F工厂男女比例失调)各选项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A37.5%、C33.3%、D33.3%、E29.2%、B12.5%、F4.2%。由此可见,即使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宣称“只要两人合得来就可以结婚”,但这只是理想层面,“收入”这一刚性指标仍是阻碍自己结婚的最大困难。
(六)婚后经济压力成主要压力,创业愿望强烈
关于“结婚后的主要压力”所列选项包括:A经济压力;B养育子女;C夫妻长期分居 ;D其他四项。选择比例最高为A50%,其次是B25%,然后是D16.7%,C8.3%。再继续看一下“今后发展目标”,在所列举的四个选项(A留在城市定居;B回家乡创业;C走一步算一步;D回家务农)中,选择回家乡创业的比例达到54.2%,选择走一步算一步和留在城市定居的比例分别为29.2%和16.7%,而最后一个选项“回家务农”则无人选择。这两项调查仍然表明,经济压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婚后的最大压力,而为了解决这一压力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将今后的发展目标定为回家乡创业。且不说这是不是理性的选择,但从调查中我们能体会到他们的想法,横亘在进城之路上的障碍重重,想成为城市人太难,而农民工又是“吃青春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可能一直留在城市务工,既然这样,他们终归要走上返乡这条道路。但是迫于经济压力,返乡后仍要寻得谋生之路,这时,创业成了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三、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分析
通过以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特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处境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为方便进一步分析,笔者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类型(见表1)归为有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有融城意愿返乡婚恋、无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和无融城意愿返乡婚恋四种模式,下面就四种模式做具体分析:
表1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
(一)有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类型Ⅰ)
此种类型是指既有主动融入城市的愿望,又在实际行动中与城市当地人进行婚恋的情况。此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一般来讲,女性成功的可能性相较男性更大。社会学中的“婚姻梯度”理论认为,多数情况下,男女倾向于找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的人结婚,即“同类婚”,而在“同类婚”中许多男性更倾向于找在年龄、收入、身高、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略低于自己的女性,即男性是“向下婚”,而女性是“向上婚”[1]。在目前中国婚姻市场这种“婚姻挤压”下,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想要实现嫁到城里的目标不是太难,而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则没有这一“资源”优势,加之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婚恋变得更加困难。鄂北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口流动规模大,大量女青年不愿意回嫁家乡或本地女青年通过外嫁流出本地,这种人口的流动带来的婚姻问题是本地男青年择偶难。
(二)有融城意愿返乡婚恋(类型Ⅱ)
此种类型是指虽有强烈的融城愿望,但却迫于现实的种种原因而不得不选择返乡婚恋。这既可能是因自身条件和能力不够而退却,也可能是迫于父母、亲人反对的压力,亦或是出于农村风俗、生活习惯和语言等方面考虑。在所有因素中,经济因素是第一位的,“个人化的”、听任于个人喜好的、不考虑经济利益的择偶至少在大多说农民家庭中会导致个人的和经济上的灾难[2]。这种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会在农村结婚,然后返城继续工作,他们仍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城市生活。由此可见,这种“外出务工—回乡择偶—外出打工”模式是“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3]。
(三)无融城意愿在城市婚恋(类型Ⅲ)
此种类型是指不想留在城市发展,却在打工城市进行婚恋的情况。这种情况多是与在同一个打工城市的外地打工者(也可能是老乡)进行婚恋。此种婚恋模式是在当下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流行趋势。美国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克尔斯和戴维·H·史密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一书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工厂可以培育人的现代性,“趋向现代化的个人改变是个人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并认为城市经历(如大众传播媒介、学校经历、工厂经历)间接影响人的现代性。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的现代化已受其城市经历的影响。由于有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他们在婚恋时,更加倾向于自由恋爱,选择配偶的标准也呈现了多样性,认为感情是维持婚姻最重要的因素[4]。这是他们在婚姻观念上的一大进步,说明他们对婚姻本质的理解与前辈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他们更多地把婚姻视为自己的事情,并把婚后的感情生活看得非常重要。虽不打算以后在城市发展,他们还是认为能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心仪对象也是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缺乏“熟人网络”的监督下,这种恋爱可能不稳定。
(四)无融城意愿返乡婚恋(类型Ⅳ)
此种类型是指既无留在城市发展的打算,实际行动中也没在城市进行婚恋,而是回到农村进行婚恋的情况。这种类型尚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传统农村婚恋模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那些工作环境中缺少异性,自身职业技能不强,对未来缺少规划且父母观念保守的青年农民工,更容易成为此类型。当然,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中的“惯习”概念,也可对此进行解释。社会学家认为,人们倾向于在初级领域所建立的关系网络中寻找自己的伴侣[5]。在费孝通先生那里,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农民青年离开家乡,在城市里打工,而城市里对流动者的认同不高,流动者自身对城市也缺乏归属感。这一方面是对城市生活难于适应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在农村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习性”,一种存在身体深处的对故乡的情感。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劳认为,社会结构可以用它的参数来描述。结构参数基本上分为两类:(1)类别参数,包括性别、种族、宗教、语言、职业、婚姻状况等;(2)等级参数,包括教育、收入、财富、权力等。人们的特征如果按照类别参数分类,他们就被定义为群体;如果按照等级参数分类,就被定义为地位。社会结构的分化一般有两种形式:异质性和不平等。异质性是水平分化,指人口在由类别参数所表示的各群体之间的分布。不平等是垂直分化,指由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分布。布劳认为异质性和不平等都会给社会交往设置障碍,社会分化越大,这些障碍就会越广泛地阻碍社会交往。分化意味着它阻碍了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而整合则是增强了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面对面的交往。
调查发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生活限于农民工这个群体之内,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城市社会活动之中。流动性太大、工作不稳定、交际范围窄,固然让他们交友渠道单一、难以触摸到幸福,社会距离感更让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到工作所在地的社会生活中。笔者认为,无论目前有无融入城市的愿望,城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的观念会发生改变,诉求也会发生变化,当他们较多地体会到与城市人群的生活地位差距时,便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增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面对面的交往”,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更加畅通。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运用定量的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意识和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建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理论框架。基于以上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分析,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面临许多困境。成家和立业,是青年期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大事,也是人们生命历程中青年阶段的首要任务[6]。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婚恋问题是非常现实的,而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体、家庭的幸福,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分析,笔者提出改善其婚恋模式的建议:
第一,从政府来说,要推进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带来的实际上的城乡差别,如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实行同等待遇,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逐渐融入城市社会,只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局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解,他们才能在婚恋中赢得主动。在当前情况下,要规范用工报酬,完善审计制度,切实提高农民工待遇。只有消除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农民工才能在城市里从容追求爱情、婚姻,构建属于自己的幸福。此外,还要因势利导,鼓励进城农民青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储备后返乡创业,这样可减少农民工的流动频率,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利于恋爱、婚姻、家庭的稳定。最后,尽可能将婚恋中介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工会、妇联等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婚介服务(如专场的农民工见面会等形式),对那些青年民工类婚介机构加强规范和监管。
第二,从企业来说,要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制,保证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时间;可以建立职工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免费向农民工开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联谊会、联谊比赛等,增加年轻人相互结识的机会。企业还应提供相应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着重培养农民工文化素质;在企业中完善绩效评估制度,直接将贡献与报酬挂钩,对表现优秀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补贴。同时,要向农民工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使他们注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生活节奏,抛弃某些传统的生活工作习俗[7]。
第三,从农民工自身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职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生存能力。自身条件提高,才能做到自尊、自立、自信,才可以充分行使婚恋自主权,在更加宽广的范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婚恋对象[8]。
第四,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应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积极献策献议。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实际条件出发,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环境以及婚恋观的现状,调查分析该群体婚恋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寻找合适的对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刘杰杰.“80后”农民工婚恋障碍分析——基于苏州、无锡、南京等8市的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69.
[2]赖因哈德·西德尔.家庭的社会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6-47.
[3]张福军.问题与出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困境及对策分析[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43.
[4]范叶超.传统还是现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现状[J].法制与社会,2011(2):181.
[5]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青年研究,2006(9):43.
[6]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2006(1):58.
[7]胡双喜,易婷婷.影响农民工择偶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8):132.
[8]杨立,疏仁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现代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