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练内功”致力传统产业升级

2012-08-02徐家钏

浙江经济 2012年12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瓶颈精细化

□文/徐家钏

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须从微观入手,以精细化突破资源要素瓶颈、人力优化突破技术能力瓶颈、差异化突破同质竞争瓶颈、多元化突破市场营销瓶颈、治理改造突破组织管理瓶颈,苦练内功,夯实基础

传统产业升级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在浙江经济中,传统产业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2010年全省纺织业总产值5574.7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8%,在行业排名中占据首位;据统计,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在75%左右,企业数量占到80%左右,可见,摒弃传统产业不可能、不现实。然而,现阶段传统产业发展的确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传统产业“低、散、弱”的特征比较突出,随着薪酬待遇、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的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利润增长难以为继,中小企业运营难度日益加大;另一方面,随着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向新兴产业倾斜,传统产业往往难以得到有力的政策扶持,致使一些行业资源要素开始流失,一些行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浙江传统产业体量大,转型升级并非向外部“转移”如此简单,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就地升级”对浙江更具现实意义。一个重要途径是从微观入手,推动企业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加速提升产业素质,构筑竞争新优势。

精细化突破资源要素瓶颈

今日的浙江传统产业面临着资源匮乏、劳动力短缺、成本飚升的窘境,已无法与中西部省份拼投资、拼政策、拼资源,传统产业下一阶段发展提升的关键在于突破粗放式、高耗能的发展模式,走精细化生产道路。“精细化”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稀缺、人口众多的岛国,在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道路上,日本企业探寻到了精细化生产道路,设法在生产过程中消灭任何无用的工序、消除无用的材料、消灭不能给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零缺陷”、“零库存”、“准时化生产”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代名词,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更是被许多企业所推崇。

精细化生产,目的就是将最少的资源使用效率提升至最高,归根结底体现在对成本和质量的控制上,具体表现在:生产流程精细化,即通过量化指标、细化责任、严格考核来优化生产流程,对流程进行整体设计、实施、监控,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降低库存,致力于把成本控制在最低;产品标准化,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单位产品投入的下降,更不是质量的下降,相反要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和可度量,比如生产一件衣服,衣服的尺寸、裁剪、缝纫都需要严格控制,使每件进入流通的衣服达到同一标准,实现“零差率”以节约原材料的使用。精细化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对于浙江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草根性重,注重人缘、亲缘、地缘,缺乏科学管理的态度,在员工中强调精细化容易导致员工认为企业挑剔难弄,很难贯彻坚持。这就要求企业加快建设与之相应的企业文化,形成精细化管理氛围。

人力优化突破技术能力瓶颈

浙江传统产业升级难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陷“低技术陷阱”——员工素质较低、技术人才紧缺是根源之一。这些年,浙江传统产业吸纳了大量外来劳动力,但这些务工人员90%以上是没有受过良好训练、只能从事简单加工制造的一般劳动者。传统产业如果一直停留在原有低层次的技术水平和人员水平上无法突破,也就无法将先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会陷入产业的低端锁定。2005年以来“用工荒”年年来袭,浙江传统优势行业更是深受其害,特别是随着本地生活成本的上升,招人、留人、用人越来越难,企业依赖大量低素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传统产业升级的原动力在于技术创新突破,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以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为前提,这对企业员工职业化水平和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这些年,浙江省内大学毕业生保持在20万名以上,省外到浙江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万,现阶段是浙江企业吸引大学毕业生的大好时机。另一方面,加快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基础人才的不断积累和用工结构的不断优化,助推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目前以“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企业员工队伍,“涨工资”已不是唯一诉求,企业在倒逼之下应完善劳动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等,通过薪酬激励、福利保障等留住人。在做到能够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前提下,引进更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带动技术创新、科研突破,创建一支肯干能干会学会干的队伍将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差异化突破同质竞争瓶颈

有一个小故事说,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然后第二个犹太人来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个超市,这片地区就很繁华了;而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接着开,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虽然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但说明同质化竞争最终结果只能“大家都没得玩”。浙江以块状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企业产品缺乏差异化,互相模仿已是一些行业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以纺织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设备一样、原料一样、产品一样、市场一样,最终导致产品和市场的高度同质化。区域内某个产品好卖,企业往往蜂拥而上,产品大同小异,只能打价格战,彼此消耗那不多的利润,也丧失了原有的那片市场。

有句俗话:有倒闭的企业,无倒闭的行业。传统行业依然充满着巨大的潜力,如果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明确产品定位,细分市场,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也能从中探索到一条持续升级之路。市场不一定要通吃,只要能吃定某一部分特别人群市场。对于13亿人的市场,哪怕其中的万分之一都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企业要将差异化作为主要战略,从产品、文化、服务等多个角度着手:一是产品定位差异化,注重个性化特征,市场的定位决定着产品的定位,如服装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设计不同风格和款式的产品赢得个性化的消费者;二是企业文化差异化,用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吸引不一样的员工,塑造企业的独特品质;三是顾客服务的差异化,提供优质服务是当前企业竞争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企业需要建立自身特色的服务内容、渠道、形象和服务理念,打造消费者的忠诚度。

多元化突破市场营销瓶颈

“市场如布,营销如针”,只有产品卖得出去,企业才能从中获取收益。但事实上,营销投入是巨大的,在浙江,只有哇哈哈、雅戈尔等少数传统产业大企业有实力开展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比如全国范围内平面、多媒体广告、城市广告灯箱以及品牌推广等活动。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根本没有资金可以推广市场,因此另辟蹊径至关重要。浙江是商品交易市场的发祥地,是全国闻名遐迩的“市场大省”,不管是家门口大大小小的专业化市场,还是深入全球市场的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市场环境是浙江传统产业营销独一无二的优势。过去,很多企业往往只要将产品放到专业市场上就能获得收益,但如今,这类简单的营销方式已经面临诸多困境,特别是各地专业市场的建立使得浙江本地市场优势大为减弱。

现阶段,市场营销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特别是中小型传统产业企业,在资金不足以开展大规模营销能力情况下,必须与企业成长阶段、所处市场和产品定位相互匹配,采取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从而抓住市场、开拓市场,可采取的方式包括:关系营销,对于一个人缘社会来说,企业家个人和团队的关系网络是至为重要的资源,这种关系相对稳定和信任,可以大力发展客户关系,维持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网络营销,浙江电子商务市场发达,由于网络市场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予企业更广阔的市场;采用新营销模式,比如微博营销,花费少,传播力强,可以为企业迅速打开知名度。

治理改造突破组织管理瓶颈

浙江传统产业的经营主体是广大浙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大量的浙商如潮水般涌进那些低技术、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行业。然而,随着企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浙商身上的缺陷也不一而足地表现出来,比如无视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无视公司治理的必要性,传统行业内的企业陷入低层次竞争。有学者认为,浙江企业的“短命”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资本的匮乏,而在于企业制度的缺陷,其中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商先发优势和先天优势开始削弱,需在保持浙商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治理结构规范化。在产权层面,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在管理层面,引进职业经理人,发挥职业经理人和“空降兵”的才能;在开放层面,彻底放权,让有能力的人有决策权,下放公司的职能权、人事权、审批权、财政权给部门经理,减弱企业家个人影响,实现依法治企。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瓶颈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我国日间手术发展遇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民营医院发展瓶颈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