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长方式视角下的蒲城传统街巷系统研究

2012-08-01王晓芳侯全华

山西建筑 2012年20期
关键词:蒲城无序街巷

王晓芳 侯全华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蒲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蒲城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其古老的卧牛古城是蒲城文脉的核心区。但现今蒲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正面临着均衡化解的危机,历经沧桑的卧牛古城的独特风貌也正面临着消解的危机。作为蒲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蒲城的传统街巷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城市生长方式的视角来看,城市和街巷既按照其自身的生长方式进行“无序”的生长,也受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意愿影响而“有序”的生长[4]。对蒲城历史文化名城街巷系统进行研究,提出对其加以控制和设计的方法,对于传统街巷的保护以及古城格局的保存意义重大,并且作为典型的关中历史文化城镇,蒲城的街巷系统研究对于关中其他相似城镇具有指导意义。

1 有序—无序之“源”

1.1 蒲城传统街巷特色

据《蒲城县志》记载,古蒲城为长方形,四边各一城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的十字轴为其主干构架,街巷垂直穿插其间形成方格网格局。正街正对县衙,是城市的中轴线,也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街巷。现今蒲城县基本保留了老城街巷格局,城内东西向主要道路有七条,南北向有六条。城区街巷格局是原古城延续至今最重要的脉络和肌理,是老城格局继续延续下去的主要支撑。

1.2 案例借鉴

平遥古城大街街道宽度与建筑宽度之比约为1∶1,视野平缓开阔;一般街巷两侧建筑立面简洁,屋顶、山墙、院墙的高低起伏形成变化的天际线,连续绵延的青灰色墙面塑造了古朴浓厚、层次丰富的街景,具有较强的封闭感;曲阜明故城街巷系统主次分明,街巷布局呈“丁”字交叉,街巷空间界面丰富,街巷生活富有文化内涵。

山西平遥和曲阜明故城较好地保存了街巷系统这一历史风貌特征,研究其街巷空间及其形态、肌理,对蒲城街巷系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案例研究可知,传统街巷系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宽度一般不超过6 m,D/H值控制在1∶1~1∶3之间,街巷空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并且注重节点空间的内涵。

2 有序—无序之“争”

2.1 传统街巷肌理的侵蚀

蒲城现有大量遗留民居建筑,这些地段较好地延续了古代街巷肌理,但同时某些地段突兀地立着许多不合时宜的建筑,城市低伏的天际线被打破,原存风貌受损。如文庙前矗立的18层住宅楼影响了老城视线通廊的顺畅以及风貌区的协调,街区景观和旅游价值遭到严重破坏。

2.2 公共空间体系的残缺

研究蒲城现状,街巷空间平面形态多为平滑的直线,缺乏阴角空间,简单乏味。在城市的主要节点处,如东西与南北轴线相交处以及古城门遗址处未打造出城市的公共空间,从而也未形成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

2.3 街巷空间的无序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蒲城的街巷发生了变化。主要街道更多承担了商业及交通的职能,尺度变大,功能更加丰富,而普通巷道仍延续以往的形态及功能。所以研究蒲城街巷,大体可将其分为以商业为主的一般街道以及以生活居住为主的巷道两类。

2.3.1 空间结构

街巷空间最能体现古城风貌的空间形式,蒲城的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为“民居—街—民居”的形式。

2.3.2 空间界面

蒲城一般街道的建筑直接面向街道,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除车行水泥路外全部为铺装填满。这样,街道的形状就受建筑形状所左右,或宽或窄,建筑的内部秩序渗透到了街道的外部秩序中去。城市中轴线红旗街及人民路,建筑对街道敞开且大面积开窗,建筑内外有一定的通透性,以此吸引顾客。街道空间界面大多较为整齐,没有形成传统街巷的曲折性,在建筑的尺度、细部处理上特色不明显,与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

蒲城的巷道风貌较完整,基本保存了关中居住街坊的特色。住宅多有前院,道路与建筑之间由围墙相隔,保有了住宅的私密性,巷道的平面形态也较整齐,空间呈现出细微的收缩、放大或转折。

2.3.3 空间尺度和比例

一般街道的宽度较大,两侧多为三四层商业建筑,D/H值在3∶1左右,街道上的人对于两侧的建筑有远离感;临街商店面宽较大,除少数大型商场外,其余地段W/D<1,由于比D尺寸小的W反复出现,街道就会显得较有生气。

巷道较窄,多为6 m,7 m,道路延伸至建筑,沿街住宅多为两层,D/H值在1∶1左右,高度与距离的关系匀称;住宅面宽一般有三个开间,W值约为10 m,W/D>1(见表1)。

2.3.4 空间节点

空间节点是古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得以留存的凝结点,也是实现空间多义性的重要手段[5]。蒲城文物保护单位较多,是体现蒲城老城特色的主要载体,但缺乏公共空间节点,对文物单位的历史价值利用不充分,缺少了体现古城特色的空间载体,也未能给市民提供丰富的交往空间。

表1 蒲城街巷系统D/H值统计

3 有序—无序之“解”

城市就像生命体一样,在“有序”和“无序”两种力量的博弈中生长。规划的城市与原有的城市肌理需要共存,规划者试图营造城市的“秩序”,但同时也破坏了城市自身的“有序”。无序与有序的转化需要我们从“无序”中寻找“有序”,再应用到“无序”中去,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从而创造出城市的多样性、生命力和独特性。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功能趋于复杂化,使我们对街巷开发提出新的要求,以某种更高密度的、混合用途的、提供公共交通系统的、迁就行人与骑自行车者的,以及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街道模式为特征[2]。

3.1 TND开发模式(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的应用

将老城依据主要道路划分为多个TND组团,组团周围设置绿化带,每个组团到达公交线路便利。组团中心依托文化保护单位或商业形成开敞空间,既为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也为公共交往活动创造条件,每个TND组团配备幼儿园等公共设施。

3.2 延续原有的街巷结构

老城西北部的杈把巷、达仁巷地区是整个老城格局保护最完整、历史建筑最密集的地块,在改造的过程中,要保留原有街道的走向及位置,合理保留次巷道,同时结合历史建筑的保护,对普通民居进行风貌修复。延续蒲城原有的“民居—街—民居”的组织形式,实现生活肌理的延续。

3.3 保持街巷空间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街巷界面的控制是保持古城风貌的有效办法。可将蒲城街巷界面分为由传统院落的入口及两侧院墙组成的特殊界面,由院墙构成的院墙界面,公共建筑界面和由开放空间构成的绿化界面[6]。蒲城街巷界面呈现出“凹凸”状,延续老城的街巷界面,注入开敞空间,结合特殊界面、院墙界面、建筑界面和绿化界面统筹布置,通过院门以及围墙的形式来突出传统院落的入口空间,突出院墙的围合氛围,注重道路铺装、尺度、色调、绿化、小品塑造,运用蒲城古城元素,突出其地方特色。

3.4 保持空间的多义性

传统的街巷空间是一个多义空间,不同的时段可容纳不同的功能,空间可随使用要求的变更而变化,既可延续原有功能,也可容纳新的功能。保持蒲城街巷空间的多义性,要保持其原有街巷大体为直而细部为曲的走势[5],另外应对原有节点适当保留且营造丰富的节点空间。北杈把巷地块保留有大量的古树,在改造过程中,将这些古树保留下来,并结合街坊内的景观系统形成有机整体,延续其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作用。

3.5 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

根据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出的理论,D/H的比值不同会引起行人不同的感受。此外,W/D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处的W是指临街商业的面宽,也就是面对进行方向的街道节奏[1]。以低层高密度的方式来布局整体建筑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将建筑的层数控制在2层~3层,将D/H控制于1和2之间,一般不得大于3,同时将大型建筑以立面分段的方式来减小W/D的值,以保持街道的整体节奏感;另外可通过增加一层装饰如花格窗、檐廊等使空间亲切,也使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3]。

4 有序—无序之“衡”

对蒲城传统街巷系统的研究具有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容,延续蒲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特征等作用。可通过确定传统街巷类型、延续传统街巷格局、控制传统街巷界面、保存街区历史遗存等做法来延续蒲城风貌。但由于城市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提出要求,规划者在对其进行强制性控制开发的同时应保持多样性和兼容性。城市在“有序”和“无序”之间摇摆平衡的状态,也许正是城市生长方式最好的体现。

[1][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64-166.

[2][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8-108.

[3]侯全华,邱 茜,胡向东.传统古镇聚居形态的传承——西安楼观古镇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2006,30(3):94-96.

[4]刘昆轶,柏 巍.有序和无序之间——对城市生长状态的解读[J].城市,2008(3):50-54.

[5]胡 莹,张 霖.传统街巷空间意向的延续[J].规划师,2003,19(6):36-39.

[6]张军民,刘 亮.传统街巷系统规划与古城风貌延续——以曲阜明故城街巷系统规划为例[J].规划设计,2006,26(7):51-55.

猜你喜欢

蒲城无序街巷
车身无序堆叠零件自动抓取系统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那年夏天和蒲城葡萄
执纪监督蒲城破解熟人圈
雨中的街巷
张博庭:煤电不能再这么无序发展下去了
人文圣地 魅力蒲城
高速路上右行规则与无序行驶规则的比较研究
蒲城酥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