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2009-2011年载文作者群分析
2012-07-30张瑞麟吴益伟于晓庆应霞袁醉敏
张瑞麟,吴益伟,于晓庆,应霞,袁醉敏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浙江杭州310021)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传播、推广的平台,其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作者群是关键因素之一。《浙江农业科学》(下文简称《科学》)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曾多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为“三农”服务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与推广作出重要贡献。作者对刊物近3年的作者群进行调查统计,一方面揭示《科学》的期刊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较稳定的作者队伍提供依据。
1 统计方法
以《科学》2009-2011年刊载的1 424篇论文为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第1作者年龄、职称、学历、单位和地区分布状况和核心作者群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者的年龄结构
表1表明,30岁以下的第1作者占总人次的23.31%,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5岁的作者在过去3年中呈翻倍增长势头,这个群体主要是在校学生。30岁以下的作者可衡量期刊的发展潜力,这一群体将会对作者群年轻化做出重要贡献。31~35岁作者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占总人次的23.03%,是年龄段里占比最高的人群,说明中青年科学研究者的论文的发表处于一个较稳定的高峰时期,中青年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36~50岁的作者科研产出最大,占第1作者总人次的44.17%,是较为稳定的作者群结构。>50岁年龄段作者人数逐年下降。他们多为某学术科研领域的领头人,虽然作为第1作者科研文章发表量减少,但是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们的课题组成员或学生成为期刊的主要供稿人。
表1 2009-2011年作者群的年龄结构
2.2 职称结构
表2表明,第1作者为中级职称的分布最多,占第1作者总人次的36.9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6.61%(其中副高职称占23.17%),初级职称占17.98%。这个职称结构比例和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分布比例相一致。同时,中级职称研究人员和副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大多为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由此可以看出,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在科研方面占主导地位。他们精力旺盛,研究热情最为活跃。另外,有相当数量的第1作者是在校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其论文基本上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说明这一群体非常活跃,构成重要作者群;也充分说明了《科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彰显了其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表2 2009-2011年作者群的职称和学历结构
2.3 省份和地区分布
由图1可以看出,在发文排名前10名的省份中,主要的稿源来自浙江;相对其他省份而言,江苏和河南文比例较高均超过5%,上海、山东紧随其后。由于农业科学研究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故80%以上的稿源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这也说明《科学》服务当地农业,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优势。
图1 2009-2011年载文前10名省份分布
图2可知,在浙江省作者群中杭州地区发文最多,占总数35.32%,其次为宁波和嘉兴,衢州和丽水较少,均不到3%。这与杭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有关。
2.4 发文机构和单位分布
由表3可以看出,刊载的论文来源最多的是农业推广及管理部门,占36.66%,其次为省级和地方研究院所,为34.69%,大专院校为25.21%。由此可见,作者主要为生产推广管理部门和农科院所,大专院校也是重要的发文单位。
图2 2009-2011年浙江省作者群的地区分布
表3 2009-2011年作者群的机构分布
研究载文作者所属单位的分布,可反映不同单位和不同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动态、学术水平及科研文方向。从表4可以看出,发载量居前10位的单位中,作者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院系统和农业高等院校。其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发文最多,其次为浙江大学。作为2个主办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是农业科研创新的主要承担单位,这也是刊物发展的主要保障。
表4 2009-2011年载文前10名单位
6所农业科研单位载文量超过总数的20%,4所大学超过10%,还有大量的地区级农业生产、推广、科研单位也是主要作者群的来源。由此可见,发文单位比较集中,作者分布不均衡;既说明地区间存在科研力量的差异,又可看出在吸引特色和优秀稿源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论文覆盖面仍需扩大。
表4显示,浙江农林大学稿源相对偏少。作为浙江省主要农林教育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卓著,如何增加他们的来稿量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2.5 核心作者分布
论文作者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核心作者群是指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的集合体。当一篇论文单独出现时,并不能反映学科的发展规律,只有大批论文形成的文献流才能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而核心作者群是形成文献流的骨干力量,发挥着向导作用,将促进学科研究的发展。
发表的论文数目可作为其科学劳动效率足够准确和客观的标准[1]。3年来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964人,占82.39%;发表3篇以上的作者35人,仅占3%。说明该刊高产作者不多。
采用美国著名学者普勒斯论文核心作者计算公式N=0.749(ηmax)1/2,式中ηmax为统计年限内在某一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论文数。经计算,《科学》2009-2011年ηmax=7,即N=1.982。这就是说,在2009-2011年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据统计,《科学》的核心作者发表论文460篇,占论文总数的32.3%,这与普赖斯定律认为统计年限内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应达50%还有不少差距。
3 小结
《科学》2009—2011年的作者群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作者的研究能力逐渐提高,40岁以下的作者占74.43%,但50岁以上作者数量减少,这与中高龄作者扶持、培养年轻接班人有关,也与有关研究生培养政策有关;从职称看,中级和副高级职称作者的比例稳步上升,占总数的60.11%,但正高职称论文数量增长缓慢。
《科学》2009—2011年的作者分布省份广泛,有28个省、市、自治区,但83.08%的作者来自长三角地区。以浙江、江苏为主,省内以杭州最多,然后依次为宁波、嘉兴、台州、金华、温州等;不同单位机构中,来自生产推广管理部门的发文数略高农业科研院所的发文数,他们是主要作者群,是期刊稳定发展的保障;来自大专院校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5.21%,也是作者群中年轻且潜力很大的一支重要稿源力量。
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比较少,核心作者队伍仍不稳定,仍需要继续培养高素质核心作者群体。另外,核心作者分布地区较集中,多来自浙江省农业部门及农科院系统,其覆盖面应该进一步扩大。
4 讨论
《科学》自创刊以来,为农业生产推广和科研做出了较大成绩,有着深入而广泛的作者群。但各地区投稿发文量差异很大。所以,还应加强与当地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交流,鼓励生产技术人员将科研和推广成果及时报道出来,把《科学》作为良好的信息展示窗口。对地方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农科院制定有利于吸引基金论文刊登的优惠政策,加强与教育科研人员的联系,加大组稿、约稿的力度,以吸纳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优秀论文,从而提升期刊的技术含量。
《科学》载文机构主要以农业推广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为主,这除了有地域的原因外,主要与近年来编辑部加大与地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协作办刊有关。地县级农业科研和管理机构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为我们的稿源提供的有力保障,也成为稳定的作者群。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还需与当地大专院校、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林集团公司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期刊的活力,提高竞争力。
注重与中高龄和高级职称作者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及教学第一线的硕、博士生导师的联系,及时向他们约稿,从而提高引用频次。同时应充分利用研究生来源范围广的优势,扩大在研究生中的宣传力度,利用研究生毕业就业的机会,扩大刊物随研究生毕业就业在全国各地的辐射作用,间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